爱吱声

标题: 我武惟扬 [打印本页]

作者: 玉垒关    时间: 2012-2-25 13:18
标题: 我武惟扬
我武惟扬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清明节的时候,家住巴黎郊区的刘明修把儿女们叫回来祭拜祖先,她念叨着这句话,把发黄的照片拿出来。往事不可追。因爱之深切,而痛不堪言。剩下她却要终老在异国他乡。

刘明修出生在柬埔寨的马德望省。小时候,她住在乡下,那个小村庄和她祖籍在广东潮州的村子同名。而她的邻居,也大多是同一个村来的潮州华侨。

村里条件好些的家庭,都讲究把孩子送回“唐山”去读书。唐山,是中国的代称。而家族间联姻,更要讲究“寻亲当寻唐山骨”。唐山骨,就是纯粹的中国人的意思。也有些不那么纯粹的华人后代。在密林深处的村子里,单弦琴铮铮作响的地方,柬埔寨人的竹楼里有时候会挂着古老的中国字画,主人会说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中有华人。

刘家厅堂上也挂着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个古代的将军,和一群铠甲鲜明的士兵。画上题着“我武惟扬”几个字。明秀的哥哥解释说,这就是说,唐山的军队是最厉害的。不过明修的大哥说,他小时候见过真正的中国军队,让他一辈子都耿耿于怀。

  那一年村里人说,有一队中国军人从村头经过。明修的大哥连忙跑去看。而他看到的,是被缴了械的中国远征军。那些曾让他幻想了很久,崇拜了很久的中国士兵们,垂头丧气,衣冠不整,甚至步履艰难。有的士兵低三下四地问村民要烟抽。他说他跑回家,把自己的压岁钱全部拿出来,买了烟卷,奋力丢进兵车里。然后哭着跑开了。那时候是20世纪40年代。

明修的爷爷年轻的时候,回到潮州去,娶了她祖母。等到刘明修的爸爸长大,先是回去读了小学,然后还回到潮州的那个村子,娶回她那个子小巧的妈妈,然后生了他们弟兄姊妹十一个。村里人总说:“矮婆多仔”。这是潮州俗话,个子矮的女人好生养的意思。

刘明修常常看着祖母把米饭蒸上锅,然后才和哥哥姐姐一起,到水田里转一圈,然后就能摸到一大桌子的鱼虾。春季里,雨打芭蕉,族里的人们准备端午的龙舟,刘明修穿行其间。夏天到来,刘明修有时候也和柬埔寨姑娘那样打扮。上身穿着白色紧身上衣,系着银腰带,下面的花裙名叫“荷”。她柔柔喊一声“邦”(柬埔寨语,哥哥)。邻居家的大哥,就“雪狮子向火,化去半边了”。后来邻居家的大哥按照习俗做了和尚。他和同伴们穿着土黄的袍子从密林深处走来,经过田埂,人们就在他们的托钵里放上斋饭,然后跪拜在旁边。这其中,也有他们的父兄。这是“拜僧袍”,意思是跪拜的对象不是自己的子弟,而是这僧袍。

冬日里,明修和哥哥们站在河岸边上,看着大人用竹排筑坝,以捕捞那些游到深水区避寒的鱼虾。到了老,她到巴黎了,吃虾的时候她有时会想起,那时候,用竹排捞的虾子有胳膊那么粗。

雨林深处的华人家族,就在印着大雪雪冬小大寒的故国皇历里,过了一年又一年。

到了刘明修读中学的年纪,她被送回到首都金边的父母家里。原来中国人不仅仅只是潮州人。比如,金边的华人就分为五个帮。就是广肇帮、闽南帮、客家帮、海南帮,潮州帮。这是背井离乡的人们按照方言自己组织起来。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帮”,帮就是成了这个人的担保。各帮还有自己的学校。明秀上的是端华学校,这个中文学校大名鼎鼎,就是潮州人的。

半个世纪后,劫后余生的端华学生们,在巴黎组织校友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原是旧相识。

那个时候的金边有两百万人口,熙熙攘攘,除了华人,也因为曾经是法国殖民地而具有法国特色。刘明修说,有个法国的面包店很有名,总是排很长的队,柬埔寨王室的人也很喜欢吃那里的面包。她就在那里看到过柬埔寨的王子公主们。有一次叮叮咚咚的丝竹传来,原来是皇后銮驾经过。听同学说,皇后身边有个很高地位的女侍从,是广东人。在华人圈子很有名气,华人圈子都称她皇城阿婶。

金边城常常下雨,雨后的芭蕉树翠欲滴,而佛塔发出金色的光芒。少女时代的刘明修心怀绮梦站在校园里张望,耳边传来端华的校歌:

……

猗欤盛哉,

我校屹立金城,

椰风蕉雨饶兴趣,

弦诵悠扬。

都会乡村每角落,

文盲肃清,

四维既张,

国基永固”

…….

注意1 坑

注意2 哪位好心的大哥或者mm可以告诉我一下,刘明修的大哥在40年代的时候,在柬埔寨遇到的被缴械的中国远征军,有可能是哪支部队阿?我记得他说,是被英国人缴械的。不胜感激

注意3 哪位好心的大哥或者mm能给我介绍一些可靠的,关于红色高棉的书籍。最好网上可以下到的。不胜感激
注意4 这是华工那个系列的。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