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 @* m( Q, O4 y( \特点:原有的三大险种得以延续,同时增设新的保险面(战争牺牲者救济、失业保险、危机救济、公共救济)和增加福利保险金金额; H3 {+ l+ H8 V9 ~
) w* L5 p' J1 [( k$ F
保障方式和各界应对手段: : e& X8 J7 J0 F7 F& {& e8 @1.国家财政补贴福利制度(财政长期赤字,导致企业税负加大,从而降低国际市场竞争力,最终工人失业,国家增加财政支出,恶性循环); " C1 x+ J( x. U0 X2.搞通货膨胀(将一战统计在内魏玛共和国的14年里共有三场高通胀)收割中产阶级财富(大企业、农民、不动产业主、犹太人成为受益人,新中间等级的官员与职员、知识分子、老中间等级的小业主和小农场主、领养老金的人成为受害者);' D" v( d2 N1 D8 ]
3.企业的合理化运动用新技术和新机器减少劳动力需求(粉碎了工人和工会的团结,导致长期结构性失业危机,工人政党分裂) * f- W0 f0 _0 p1 u6 m% B" }( G0 x- | & Q1 f, A- _$ A) g在大萧条的1930年工人政党社会民主党的执政终结。代表大企业主利益的右翼政府上台,大搞经济紧缩政策,缩减社会福利金,目标是终结福利国家。结果导致一方面投保者个人所得的费用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国家为救济失业者而做出的公共支出却仍然在增加了一半。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形成恶性循环。连续三届右翼政府均不能解决问题,兴登堡只好请当时的德国第一大党纳粹党党首希特勒(主要代表中间等级利益)上台组阁。8 U! K, v& X4 F
2 D" E' M- i2 V3 L7 l
希特勒的解决方法是:维持福利制度(安抚底层工人)的同时由国家介入生产订货,搞计划经济即统制经济,最终走向战争。德国二战的目的西进是为企业家拓展国际市场,东进是为小农拓展生存空间。最后战争消耗了人力解决了小农问题,冷战使德国融入了国际市场。% S P" R; Y' \; O% E% `: a' C
1 Y) W9 D+ F n L8 p5 _( b+ u
总结:福利制度依照投保和法定索赔原则运行。关键要以投保人多而索赔者少才能维持下去,维持低失业率是关键。而在一战中战败的德国缺乏海外市场,导致魏玛共和国的经济基础先天不牢。除非能够出现一场普遍的经济增长,来提供更大的分配余地,从而维持阶级合作,共和国才能保存,类似后来的联邦德国。大萧条使这一切成为不可能。高通胀使中产阶级开始激进化,从过去的自由主义阵营转投入纳粹党的队伍。工人政党出现分裂无力占据选民多数,成为最好的靶子。传统的保守精英由于战败丧失了权威,成心毁灭共和国却又无力恢复战前秩序,为了抵制工人运动的威胁最后选择与希特勒联手。至此生不逢时的魏玛共和国结束。/ g, |" ~) I4 J) }/ b6 }5 g, B
5 `% @' i: p" j4 P, U1 J5 a W感想:福利制度是必须存在的,但是福利制度不是万能的。现实中福利制度的推行通常第一伴随有温和的通胀政策,实际是损害中层利益来补贴国家和底层。为了保证就业率,在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国家必须大搞赤字财政政策,最终推高通胀。长期推行通胀政策,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滞涨”。; Z. Z) c' I)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