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席琳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93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托派回忆录害死人不偿命 之 王实味案

热度 16已有 483 次阅读2021-7-17 05:47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

2021-7-16

在托派王凡西1957年出版的《双山回忆录》中,塑造了两个标杆性的托派英雄人物,一个是河南洛阳人陈其昌,一个是湖北汉口人黎白曼。

陈其昌原名陈清晨,又名陈仲山,是北大才子,和王实味、胡风、王凡西都是同班同学,而且陈其昌和王实味是河南老乡,因此关系就更进一层。1925年陈其昌在北大参加共产党,1929年转向托派。是一个老大哥一样的人物,在托派大佬们先后被国民党一网打尽后的那些岁月中,总是陈其昌独木支撑,惨淡经营,使组织一线存续。1936年,陈其昌给在病中的鲁迅写过一封信,叙述托派的主张,并寄了一批托派出版物给鲁迅。希冀能得到鲁迅的支持。鲁迅在冯雪峰帮助下笔录的在各大报刊上公开发表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一文,使陈其昌名标青史,欲罢不能。在这封信中,鲁迅高度评价斯大林与毛泽东,对尚在狱中的陈独秀和托派落井下石,暗指中国托派为日本特务机关收买的汉奸,说托派印出的很整齐的刊物,很容易使人生出是日本人出钱叫你们办报的印象。
  • ……因为你们高超的理论为日本所欢迎。我看了你们印出的很整齐的刊物,就不禁为你们捏一把汗,在大众面前,倘有人造一个攻击你们的谣,说日本人出钱叫你们办报,你们能够洗刷得清楚么?这决不是因为从前你们中曾有人跟着别人骂过我拿卢布,现在就来这一手以报复。不是的,我还不至于这样下流,因为我不相信你们会下作到拿日本人的钱来出报攻击毛泽东先生们的一致抗日论。你们决不会的。我只要敬告你们一声,你们的高超的理论,将不受中国大众欢迎,你们的所为有背于中国人现在为人的道德。我要对你们讲的话,就仅仅这一点。
等陈其昌第二次再写信要讨个说法的时候,鲁迅竟然置之不理了。所以这一封信不但出名,而且让人给捧上了天,上了学校的课本,晒在了网上。这也是鲁迅一生尤其是晚年,少有的打了眼的时候。
王实味的河南同乡和入党介绍人陈其昌
这一段笔墨官司,不但牵涉了鲁迅和陈其昌,牵涉到了冯雪峰,还牵涉到了托派和党,牵涉到了斯大林和托洛斯基,以及陈独秀和毛泽东,更是把北大三人行中的胡风也牵涉了进来。冯雪峰在1951年的回忆文章《党给鲁迅以力量 - 片断回忆》中说,《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是先由鲁迅说了个大意,让冯雪峰给笔录的。过了三个月,鲁迅也就去世了,所以死无对证。而根据后来胡风的回忆:
  • 口号问题发后,国防文学派集全力进攻。冯雪峰有些着慌了,想把攻势压一压。当时鲁迅在重病中,无力起坐,也无力说话,连和他商量一下都不可能。恰好愚蠢的托派相信谣言,竟以为这是可乘之机,就给鲁迅写了一封拉拢的信。鲁迅看了很生气,冯雪峰拿去看了后就拟了这封回信。国防文学派放出流言,说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是托派的口号。冯雪峰拟的回信就是为了解消这一栽诬的。他约我一道拿着拟稿去看鲁迅,把拟稿念给他听了。鲁迅闭着眼睛听了,没有说什么,只简单地点了点头,表示了同意。冯雪峰回去后,觉得对口号问题本身也得提出点理论根据来。于是又拟了《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约我一道去念给鲁迅听了。鲁迅显得比昨晚更衰弱一些,更没有力气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表示了同意,但略略现出了一点不耐烦的神色。一道出来后,雪峰马上对我说:鲁迅还是不行,不如高尔基;高尔基那些政论,都是党派给他的秘书写的,他只是签一个名。他的声音惊醒了我,觉得有点意外。并不是苏联这种做法使我意外,而是在这种情况下说这种话,而且是用着那样的腔调。鲁迅病得这样沉重,应该尽一切可能抢救他,应该尽最大的努力避免刺激他打扰他。至于口号的理论问题……不应该用鲁迅的名义匆忙做出断语。……鲁迅在思想问题上是非常严正的,要他对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这时候绝不可能深思熟虑)的思想观点担负责任,那一定要引起他精神上的不安,对病情产生不利的影响。但他对鲁迅的不耐烦的神色,反而用了那样冷淡的口气表示了他自己对鲁迅的不满,不能不使我感到了意外。到病情好转,恢复了常态生活和工作的时候,我提了一句:雪峰模仿周先生的语气倒很像。……鲁迅淡淡地笑了一笑,说:我看一点也不像。
说到陈其昌,就不能不说说和陈独秀及陈其昌都渊源深厚的亚东图书馆。亚东图书馆的老板是安徽人汪孟邹(其兄汪希颜是陈独秀的好友)、汪原放这一对叔侄。虽然打的牌子是图书馆,却是一家名符其实的书局(即出版社)。尤其是后期,出版了很多托派书籍。1952年12月22日,上海军管会到亚东讯问,责令负责人检查。未几,1953年2月13日,亚东被上海军管会勒令停业,原因不外是出版了托派书籍。从1913年到1953年,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治下,存活了四十年的书店,终于寿终正寝了。王凡西回忆说:
  • 其昌那种坚贞性格,未经试炼就早已为同志和朋友们所赏识。他一经被捕,大家便都觉得他无生还之望。因为大家都深信他决不会临危变志,决不肯卖友求生的。当时有一件事,我记得非常清楚,值得在此一提。其昌曾经给亚东图书馆写过三本书:1、《真理在前进中》(署名江维亮);2、《人口西迁与中国之前途》;3、《海南岛与太平洋》(以上二书均署名陈清晨),与亚东主人汪孟邹先生有相当深的交情,陈出事后,有些人便要汪老先生做点准备,以便可以应付日本宪兵的到来,汪老先生却处之坦然,说:我相信大哥一定不会连累別人,决无问题,决无问题。事实证明,正是如此。
至于王实味,根据王凡西的回忆,是在北大念书的时候,就有惊世骇俗之举,敢狂追女同学李芬,不惜受党纪处分。在上海的时候,王实味走投无路,一钱莫名,陈其昌和王凡西经常帮一些小忙,联系翻译点稿子之类。有一次大诗人徐志摩爽约,王实味怒发冲冠,写了一封信,送给徐志摩,把徐志摩一顿臭骂,徐志摩情知理亏,乖乖地道了歉。不过正是王实味这样刚正不阿认死理的性格,才铸就了他后来人生的悲剧。当王实味和他们另外一个同学刘莹生下第二个女孩时,陈其昌曾经将全家所有的贵重衣物送进当铺,把钱拿去让这对老同学渡过难关,在北大同学中,传为美谈。1942年,作为托派领导人之一的陈其昌,被日本宪兵杀害。
  • 王实味原名思袆,实味是他投稿《现代评论》时开始用的笔名,后来就索性改用这个名字了。他是河南人。他和我于1925年秋季同时考入北京大学,同被编入文科的预科一年级,又同被编在一个小班(全班约20余人,其中还有后来以胡风名字出名的张光人)里上课,因此生活比较接近。对于文学,特别对于西方文学,他和我有同样兴趣。我们都受到当时北京文艺空气的影响,都喜欢向各种报刋投点稿。在三.一八惨案前后,我们又都从布什米亚式小文人变成为革命的共产主义者。这一些爱好上与思想发展上的共同点,很自然地使他与我之间形成了比较亲近的友谊。我在1925年冬天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实味入党大概迟我几个月。他的入党介绍人记得是陈其昌,他们二人是同乡。而其昌入党比我早,他当时已经是北大党支部的一名干事。
  • 王实味前往延安时,妻子刘莹与女儿念芬一定不曾同去。因为我不曾见有任何文件提到过她们。我猜,当时她们是回湖南老家去的。在后来战争和革命的艰苦岁月里,特别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她们是怎样度过来的呢?或者她们根本不曾挨过来吗?但愿她们一向无恙;更愿她们终能因丈夫与父亲的沉冤得白而免受不该受的歧视。
几乎在同(1942)年的10月,和陈其昌有书信往来的王实位因托派问题在延安被关押,五年后经中央社会部批复,遭到了杀害,而且为了节省子弹,是用钝刀砍死的。在公安部1991年2月7日下发的《关于对王实味同志托派问题的复查决定》一文中,有下面这些内容:
  • 王实味,男,1906年生,河南潢川县人。1926年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失掉关系。1937年在开封重新入党,同年赴延安,在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任研究员。1942年整风时,发表了《野百合花》、《硬骨头与软骨头》等文章,受到帮助和批判。1942年10月被开除党籍,同年底因反革命托派等问题被关押。1946年结论为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1947年7月,在战争环境中被处决。
  • 经复查,王实味同志1930年在沪期间与原北大同学王凡西、陈清晨(均系托派分子)的来往中,接受和同情他们的某些托派观点,帮助翻译过托派的文章,在现有王实味的交代材料中,王对参加托派组织一事反反复复。在复查中没有查出王实味同志参加托派组织的材料。因此,1946年定为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的结论予以纠正,王在战争环境中被错误处决给予平反昭雪。
其实,正如王凡西1985年所担心的那样,王实味1937年去延安后离开了怀孕的妻子和两个幼年的孩子,从此夫妻天人永隔,直到王实味41年后的1978年,一直不知道王实味下落而到处寻找的妻儿,通过广播才知道王实味早已被处决。经过妻子刘莹的多次上访和王实味所在单位中央研究院老领导李维汉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一历史沉案的真实情况,王实味才于1991年获得平反。王妻于2003年去世,其子王旭枫两岁后就未再见过父亲,但父亲的命运影响了他一生。2004年他到父亲被杀害的山西省兴县一个山沟祭拜亡父,然后带走了一块泥土与母亲葬在一起。
这样悲惨的事情,看起来真的不是孤例。因为在托派李永爵(李平)的回忆录《坎坷》里面,就记录有十分类似的一幕:
  • 过了两个月,又押来一个同案人叫林松琪,他是中山大学历史系助教,为人坚强,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谁也抹杀不了的。我认得他,但见他神情惶恐,脸色苍白,估计是从禁闭室放出来的,受过残酷的刑罚。他细声对我说:我死也不承认是反革命!我面对这位坚贞不拔的同志,哑口无言。难道叫他投降吗?或者像自己一样装糊涂吗?不,人各有志,由他自己处理吧!
  • 这样的批斗会连续进行了好几次,还不能把林松琪整垮!后来在一次宣判大会上,林原判七年,被加刑到十五年!由于他不认罪,便索性把他关押到禁闭室去,与其他人隔绝,便全无信息。听说他第二年即1955年就惨死在狱中!好一个坚持自己的信仰,临死不惧的人!又一个中国托派的殉难者!
  • 40年后,林松琪的小弟到处查访哥哥的下落,辗转找到劳改砖瓦厂,干部指着一个山头,告诉他当年林松琪就葬在这里,他弟弟只好挖了一杯土,带回去吊祭亡魂!
差别不过是,林松琪是托派。王实味不是托派,而是当代文字狱的第一位受害者。

膜拜
1

鸡蛋
2

鲜花
1

路过

雷人

开心
4

感动
7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5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鳕鱼邪恶 2021-7-17 08:12
“皮袍下的小”。。
回复 阿忙 2021-7-17 22:55
“托派印出的很整齐的刊物,很容易使人生出是日本人出钱叫你们办报的印象”,鲁迅这个人的脸皮也是真厚,为了打嘴仗,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搞得整齐就等于是日本人?他自己和日本人的关系那么密切,以为别人不知道吗?
回复 席琳 2021-7-18 03:29
阿忙: “托派印出的很整齐的刊物,很容易使人生出是日本人出钱叫你们办报的印象”,鲁迅这个人的脸皮也是真厚,为了打嘴仗,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搞得整齐就等于是日本 ...
鲁迅晚年,是被我党利用了当枪使的,这在后来胡风和冯雪峰对这一事件的回忆中可见一斑,所以陈独秀后来对这件事非常生气。说:鲁迅之于共产党,无异于吴稚晖之于国民党,受捧之余,感恩图报,决不能再有什么不计利害的是非心了。
回复 asquyd 2021-7-18 05:32
席琳: 鲁迅晚年,是被我党利用了当枪使的,这在后来胡风和冯雪峰对这一事件的回忆中可见一斑,所以陈独秀后来对这件事非常生气。说:鲁迅之于共产党,无异于吴稚晖之于 ...
陈独秀这说的是人话吗?吴稚晖主动告发陈独秀的儿子,结果陈延年被活活砍死大卸八块。鲁迅出卖过谁?
回复 阿忙 2021-7-18 10:56
说得好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9 18:00 , Processed in 0.02901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