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6-26
准备去福建武夷山玩,因为现代某打油诗人曾经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朋友建议去九溪和天游峰,可是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大王峰,峰顶有云屏山房,比较有意思。网上对大王峰和云屏山房的描述如下:
- 作为武夷山的人来说,登天游峰已经算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但是大王峰这条线路走的人却不多,游客走的就更少了,不但因为旅游线路的险峻,更因为山路都比较窄,虽然大王峰也是包含在旅游通票里的,但是我们都不建议游客去,不过这里的风景的确有另一番感受!
- 大王峰又名沙帽岩、天柱峰,因山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仪而得名。它雄踞九曲溪口北面,是进入九曲溪的第一峰。大王峰海拔530米,上丰下敛,气势磅礴,远远望去,宛如擎天巨柱,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称。大王峰四周悬崖峭壁,仅南壁一条狭小的孔道,可供登临峰巅。这是一条直上直下的裂罅,宽仅尺许,中凿石级,可拾级盘旋而上。裂罅越高越窄,有的地方登临者需侧身缩腹,手足并用而过。明代徐霞客称其为武夷三大险径之一。峰腰有张仙岩,相传是汉代张垓坐化之处。有天鉴池,池水极清沏,虽旱不竭。池上流泉名“寒碧泉”。池侧为宋羽士林文能结庐处。从这里再升一梯,有升真观故址。从观左拾级而上,则为通天台。再往上登数十步,便到了大王峰顶。 山顶有清庚子年(公元1900年)崇安南门潘氏建立的“云屏山房”。这个潘氏云屏山房,当时还出版过宋大学者刘子翚的代表作“屏山全集”。潘氏祖孙三代都热衷地方教育,在大王峰上编著史籍,刊印大量书籍发行。可称为一个小型出版社。大王峰巅地势平旷,古树参天,积叶遍地。东壁岩罅间有升真洞,洞内有虹桥板跨空,船棺架临其上,历数千年而不朽,人亦莫能取。
网友写的博客“大王峰上出版的图书”(原文出自《南平政协》2007年4月总第25期)则对此进行了考证:
- 南宋著名诗人和理学家刘子翚(1101-1147年),字彦冲,号屏山,又号病翁,建州崇安五夫里人,长于《易》学,是著名学者、研治《春秋》的大家胡安国的高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朱熹的启蒙老师。朱熹在少年时,曾从其学《易》。他的文集名《屏山集》,《屏山集》的最后一个刊本则是清末光绪年间刊刻的,这部书地刊刻地点,竟然是在武夷山高高的大王峰上。
- 在大王峰上刻印《屏山集》的,是生活于清末民初的一位武夷名士潘政明。他的刻书处或曰书堂名云屏山房。在“屏山”之前加一“云”字,从中透露出此君对刘屏山的尊崇和仰慕,这也许就是他别出心裁地将刘氏文集刻印在“云”雾缭绕的大王峰的缘由吧!潘政明,字仪亮,清光绪间廪生。他重刊宋儒刘子翚撰《屏山全集》二十卷,始于光绪二十七年秋(1901),成于次年春季,扉页篆书题“光绪辛丑念七季秋重锓武夷云屏山房潘氏藏板”。因此刻本距今年代较近,国内大中图书馆存本较多,笔者曾专程到福建省图书馆查阅过此书。卷前有胡宪、朱熹序,清李廷钰序,以及潘氏自序,后有清洪简跋、邹舒宇跋。据序跋所载,此书因年代久远,清光绪间在崇安本地已难觅踪影。潘氏刻本的底本,为曾任浦城南浦书院主讲的翁安宇所藏泉州李廷钰重刊本,翁氏将此本交给潘氏,希望能重新刊印。于是潘氏与景贤书院的山长邹晓村,以及子侄辈加以校雠,重加刊行。
- 但仅凭此书序跋,无法判定云屏山房的具体位置。那么,笔者说云屏山房在武夷山大王峰?有什么根据?这就要从今人的考古发现来加以印证。武夷山倪木荣先生在《武夷山的云屏山房》一文中说:“武夷山大王峰是一座象王冠状的孤峭嶂岩,峰巅竹松拥翠,景致非常优美,自宋以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的驻足之处。笔者常漫步峰顶观赏。一次居然在茅草中发现了已断成两块的大青石碑。碑高1.7米,宽0.8米。碑文曰:云屏山房,庚子年崇邑潘氏立。”(《武夷岩韵集》,1989年铅印本)庚子年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此可知,潘政明的云屏山房的原址应在武夷山大王峰上。这个判断的依据是,如果云屏山房原址不在大王峰,而是在别处,而有人要将此高达1.7米的石碑从别处搬到大王峰上,这种可能性显然很小;凡是攀登过大王峰,了解其陡峭山势的人,可能都不会相信。民国《崇安县新志》卷二十七《潘政明传》载其:“干练精明,以地方为己任。光绪间任保、甲总董。……聘江右邹舒宇为景贤书院山长,并资助膏火以劝学者。刘子翚《屏山集》富民族思想,政明以巨资刊行。”文中所说的“民族思想”,当今称为“爱国主义思想”,由此可知,潘氏也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民主人士。据同一志书所载,民国时,潘政明被选为县议会议长,后寓居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