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经不住推敲的地方太多了,做戏现编的成分太多,太小儿科,违背了基本常识,所以让人无法真正入戏。
假在一:一个空荡荡的大教堂里只有教会学校的十几个女生避难,随后又涌进来十几个ji女;除去一个国军士兵带进来一个伤员外,本该蜂拥而入的社会各阶层难民均被剃除得一干二净。试想,除了演独幕剧的需要,这又如何可能?这是彻底的虚构,完全没有一丁点儿的历史感。多少读一点当年南京沦陷后的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就知道了,所有的教堂、划分出来的安全区都涌满了难民、人满为患。
假在二:逃难的ji女太张扬了。她们的着装打扮、一招一式都忘不了“秀”性感。要知道,在特定的情境中,即使是ji女,也是畏死的,常识也该有,不拿锅灰底子涂脸也就罢了,还一味地顾盼生姿、打情骂俏?有那个心情么?在随时可能肝脑涂地的惊恐境遇中,都是男软女干的,因为避免杀祸上身且来不及,哪里有春情荡漾、性趣盎然乃至淫心辄起的道理?这种香艳的场景,只有没在屠宰场呆过的色迷迷的书生才编得出来!拿暧昧情色作卖点,则不免是对南京大屠杀的沉痛历史的亵渎。
假在三:两个ji女为了纯粹的情感原因冒着被日本兵掳获奸杀的危险返回ji院拿琴弦,未免太“浪漫”了!太虚假了!她们返回去拿忘带出的金银手饰等才显得合乎情理!——煽情也不是这么个煽法嘛!
假在四:那个“汉奸”为神父带进来修车的种种工具和配件也经不住推敲。这么多铁玩意,即使有胆量也是带不进去的,你当日本人跟你玩过家家,睁着瞎眼睛放人进去!
假在五:十几个ji女为救教会女学生而舍生取义去赴难,还一人装片碎玻璃刃在身——壮士一去不复还也!煽情达致顶点,赚得多少观影之“文艺青年”的泪水夺眶而出!但这种凌空蹈虚的壮举有哪一点是合乎逻辑的?又如何令人信服?影片的编导可曾设身处地地为身陷于具体情境中的人物着想过?人性是软弱的,也可能是伟大的,但总不能人为地去拔高吧?想想在单位里,有多少事惹得你愤愤不平,你敢轻易揽事(如为别人的职称或分房等问题挺身而出)与领导斗么?——这还不是要轮暴你、最后虐杀你呢!若这个民族不畏死(都愿意为别人的事出头),连ji女个个都乐于做慷慨赴死的“好汉”,中国又如何会是今天的模样?!
假在六:最后,假神父开车,以三四箱酒骗过了愚不可及的日本人,将女学生平安带出南京,简直就是在编儿童剧给小朋友看嘛!我要是日本人,至少要上车将所有的箱子查看一遍,用刺刀戳底,即使是找酒!
假在七:这个我没把握,还请当过兵的来谈谈——枪击手榴弹能否引爆?片子前面的部分,国军士兵神准,可一枪爆一手榴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