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三三制正典(三) —— 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的步兵战术和志愿军的比较 ...

热度 1已有 3171 次阅读2017-5-26 08:09 | 朝鲜战争, 联合国军, 志愿军

随便画几个圈就是“三三制”这个太牵强了,小组和三角队形几乎是散兵线冲击时的必然结果,因为这样是唯一可靠的指挥方式。

二战时所有采用散兵线战术的军队在班内都细分为若干个任务组(在这里称之为任务组是为了跟美军后来采用的那种火力组相区分,其实也可以叫做火力组,下同),比如德军步兵班的步兵就会分为3个左右的小组,平均每组3个人,日军亦同。

二战时期的美陆军步兵班,可以看到任务组的划分。


到二战之后,从美军开始推广的火力组(美陆军为例,现在的美陆军步兵班包括9个人,班长和2个4人火力组,每个组包括组长、掷弹手、自动步枪手和步枪手各一名)和双三角队形已经在西方非常普及,还坚持散兵线的国家也就是采用苏军步兵战术的华约各国了。况且苏军也会在步兵班内设置任务组,梯次掩护跃进。


**************************************************************************


        至于所谓“三三制”的出现原因,与其说是志愿军战术先进,不如说是志愿军武器落后:志愿军的步兵装备过轻,不说更高级的支援火器,连轻机枪的数量都不足,导致全班绝大多数人是步枪手在这种情况下划分不出任务组(大家的武器都一样),又不能扎堆,所以不如平均分配成三人小组。而相较之下二战期间的主要国家步兵班基本都是围绕着班级支援火器(轻机枪、掷弹筒)展开,真正所谓“线列战争简单延伸”的散兵线在一战以后就不存在了。

**************************************************************************

至于网友说的,《一点两面与班组的三三制战术教材》


       也是很不错的读物

       但里面的内容在军界都好久了,

       那是古斯塔夫发明的,好不好,以为林总发明的

       真逗



注:  我对四野 研究比较少,具体什么情况不清楚

         俺都是看历史书,历史书上说,第一次是古斯塔夫发明的。 以后谁再发明就不知道了。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看客 2017-5-26 10:31
散兵线以及“任务组”的战术思想在戚继光的鸳鸯/三才阵里就有体现了——这也不是我说的,是郭汝瑰主编的中国军事史说的——至少散兵线是。
鼓吹一点两面三三制的都是想吹捧林彪却读书太少、想得太多。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9-20 22:57 , Processed in 0.03007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