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 的视觉法则
热度 3已有 985 次阅读2017-5-9 13:13
|
心理学, 格式塔
「包浩斯」筹划各种崭新的美术课程,试图用一个完整方法来解决高度工业化与科技发展下所衍生的问题。「包浩斯」的许多老师与Dr. Max Wertheimer同样深信:其实物理学的力学原理与人类的知觉系统十分类似,它们都在不断寻求一个简单而安定的状态。因此Dr. Max Wertheimer与「包浩斯」的教师们便首先提出「场」(field)之观念,并把建筑结构学(Structure)的理论应用在设计课程之中。他们巧妙地将纯艺术与纯科学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并且结合工艺生产与实践经验。其中Moholy Nagy开始采用感光材料不经由照相机直接曝光的实验,完成抽象拼贴的影像(C5-5),最终到达传统摄影相当的作品。这些当时十分前卫充满实验性的观点,彻底扭转了20世纪建筑与设计的教育方向。
唯「包浩斯」的教学理念后来逐渐受到政治及外在学术势力的干预,1925年被迫迁校。不到10年光景又由于失去当地市政府的支持,1932年再度搬迁至柏林。1933年纳粹政权强迫该校关闭,执教的老师们多数疏散逃亡至英法等国,随后陆续辗转投奔美国。值得一提的是,「包浩斯」创办人Gropius后来进入哈佛大学讲学;Rohe来到后来改名为伊利诺技术大学的建筑、计划和设计学院执教;Nagy则在1937年于芝加哥创立了New Bauhaus学校,可惜祇维持短短1年时间。这批大多成长于欧洲具有创新观念的杰出艺术家们,后来成为领导20世纪全世界建筑、绘画、设计、摄影与美学理论的领袖人物。
(2)美国时期
「完形」心理学派初期的核心人物因苛勒;纳粹德国的破害,后来陆续辗转由欧洲移居美国。由于Max Wertheimer、Kurt Koffka及提出「顿悟学习」之Wolfgang Kohler等三位学者之介绍倡导,「完形」心理学在1930年代才逐渐被美国心理学界所熟悉。而Dr. Max Wertheimer任教于柏林大学时期的受业弟子Rudolf Arnheim,则是「完形」心理学得以大放异彩的关键性人物。
1928年Arnheim获得博士文?#123;后,便因定期发表默片之电影评论,而钻研苏联、美国及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电影资料,1932年写成一本将电影视为一种媒体来讨论的电影理论专书----Film as Art。1940年Arnheim移居美国纽约,并获得古根汉奖助金,从事将艺术与视觉心理学(尤其是完形心理学)沟通搭桥的工作。他特别着重于研究空间、形式、色彩、律动等在视觉上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与艺术作品之关系。1945年他完成一生的经典著作-----《Art & Visual Perception》(艺术与视觉认知)(如图C5-6),也为艺术行动与观看行为之间找出两者的共通性。同年,他应聘在Sarah Lawrence学院任教。1968年Arnheim离开劳伦斯学院,赴哈佛大学Carpenter艺术中心教授艺术心理学课程。1969年他又发表Visual Thinking一书,阐释「视觉思维」在艺术创作的作用。他认为艺术作品不是临摹自然,艺术家的工作也不祇是观察事物,而是在于发现事物之本质。1974年Arnheim自哈佛大学退休,随即应聘担任密西根大学访问教授,直到1984年二度退休为止。他在美国大学教授艺术心理学期间,勤于著述才将这一名称很奇特的「完形」理论发扬光大,成为完形心理学集大成之一代宗师。
19世纪著名的物理学家包括: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赫兹(Heinrich Rudolph Hertz)、赫姆候兹(Hermann L. Helmholtz)等多位,他们在电磁学与重力场的领域获致十分显?耐黄萍俺删汀T跉v经许多次的实验之后,他们提出了一个假设:在物理世界里存在了一种所谓的电场、磁场与重力场,在场中的所有元素会因为某种形式彼此共鸣的力量(sympathetic force)而凝聚在一起,场中的元素与元素间会彼此影响。它们不是彼此互相吸引,就是彼此之间互相排斥。这种彼此相互牵引的力量受制于元素之尺寸、质量、位置及靠近等因素。Dr. Max Wertheimer之视觉研究受到当时新发现的物理学定律影响,他认为和物理世界的「场」一样,在人类的知觉世界里应该也有一个极为类似的「场」存在。相对于人类视觉世界的便称为「视觉场」(visual field);和人类生活、学习等情境相关的是「知觉场」(perceptional field)。人们知觉到此一场地,并加以利用再把握这个整体,而至完形(Gestalt),因此「完形」心理学被称为「场地论」(field theory)。
*********************************************************************
「完
形」在「视觉场」中的定义是:在「视觉场」中的各种力量组合成一个自我完满而平衡的整体。在一个「完形」中,任何元素的改变都将影响整体以及各部份之本来
特性,因此整体是大于或不等于部份之总和。而「完形」法则证实了Dr. Max Wertheimer的视觉观点:一个物体被人们感觉的方式由它存在于
「场」的状态或条件所决定。也就是说,人类「视觉场」中的诸多元素,不是彼此吸引形成一个整体(grouping),就是彼此排斥而各自独立
(not grouping)。「完形」心理学所归?#123;的认知结论,其实就是描述在「视觉场」中整体(grouping)的认知如何形成。除此之
外,心理学家Kurt Lewin及Fritz Perls利用「完形」理论与法则,研究发现潜藏在人类知觉系统内某种群体化的动力,因而建构了一套临床
心理学之完形治疗法(Gestalt Therapy),在心理治疗上是一种崭新的观念与尝试。
在任何一个「视觉场」中(也许是一幅画或某一场景),能否把其中的几个视觉元素连结起来,看成一个有组织的外观轮廓,端视这些元素之间是
否存在知觉上的某种关连性。为了找出元素间并不真实存在之关连性,完形心理学派找到了若干著名的原理及法则,被称为Gestalt Law(完形法则)。
它们有在前面已经叙述过的「图与地」之概念,还有对视觉创作十分有用的「相似性」、「对称性」、「连续性」、「封闭性」、「共同命运」及「异质同形」等法
则。这些被完形心理学派研究归?#123;出来的视觉规律,可以帮助平面图像的创意与设计人员,辟建一条能够穿透点线面及空间重重繁琐之造形、色彩、图
案、质感、动作等罣碍,进而通往形成视觉认知的道路。
事实上,「场」的范围与观念还可以扩充至人类的社会与生活,如由多数人组成的封闭团体------公司、学校、社区、族群等也形成了一个
类似的「场」,「场」中的元素------同事、同学、家庭、同宗等团体成员也会彼此影响。其中兴趣相同、背景类似、年龄相近的成员可能彼此吸引,进而时
相往来,这也是成语「物以类聚」的最佳批注。反之,种族、身份、地位、个性、教育程度差异较大的,就容易产生疏离感甚至冲突磨擦,关系也会比较淡薄或对
立,这个现象和完形法则的「相似性」十分吻合。此外,每个人在面对日常工作时,一定要做完一个段落才愿意罢手,否则心里会有不安的感觉。这也是完形法则的
「封闭性」的鲜明写照;未完的工作(象征未封闭)将会造成心理上的张力与沮丧感。而在迈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人们早已摆脱农业社会的旧有体制,崇尚自由
及简单的社会关系与价值。这种现代人公认的生活态度与形式,也和完形法则源于简单(simplicity)的原则相仿。因此「简洁不累赘、功能单一」的形
式蔚为21世纪服饰、家俱、建筑、汽车等产品之流行时尚,甚至于也成为现代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与方针。
因此,要评断一位画家或摄影师他的视觉表现水准,究竟是高是低,并不能祇考量观察其技术与美学的表现而已,还要审视他(或她)对于存在于
「视觉场」内各种元素间关系的敏感度是否够高而定。诚如完形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整体与组成部份之和不同」,在(图C5-7)中,读者可以选择去看各自独
立由C、A、M、E、R、A组成英文字母,也可以看成一台单眼相机的图像。而后者就是将所有的元素看成一个整体,这种将视觉元素聚集成单一形像的动作,其
实这就是一种「完形」(Gest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