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十九世纪 “统计学” 革命 —— 对于 “天才” 的研究 (转) ... ...

已有 277 次阅读2017-3-18 02:42 | 统计学, 世纪, 天才

        法国思想家、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德尼·狄德罗说得好:“想给天才下定义的人,对他的感受多于对他的认识。应该由天才来介绍他自己。”这用在高尔顿身上是 最合适不过的了。近百年来更为流行的关于天才应具有由杰出的实际成就反映出来的高度创造性的观点,就来源于这位英国人类学家。的确,对高尔顿来说,研究天 才不但是他的兴趣所在,也有他的优异条件。

        弗朗西斯·高尔顿(SirFrancisGalton,1822—1911)出身于英国伯明翰 一个在动产、实业方面都大有能量的公谊会世家,从小就显露出他的学术上的前景:四岁那年,他就能做加减乘除法,能读懂任何英语读物,能流利地讲拉丁文,还 能说几句法语。有专家说,如果让他接受智力测验,他的智商或许可达200,属于最高智力者中的一位,可以和19世纪伟大的德国自然哲学家约翰·米勒、德国 大诗人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和德国大数学家和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等人相媲美。

       不论是最初入金·爱德华学校,还是在伯明翰总 医院做一名医学生,或随后进伦敦国王学院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接受正规教育,高尔顿都一次次显示出他的超常才赋。一方面,他兴趣广泛,气象学、地理学、指纹 学和心理学等都无不喜欢,他所发表的九部专著和大约二百篇论文,内容涉及指纹的应用、相关微分学、双胎、输血、犯罪行为、不发达国家旅行技术和气象学等各 种问题;另一方面,他成绩突出,就学时就获过解剖学、化学、法医学的最高奖,三十一岁和三十六岁分别被选为皇家地理学会会员和皇家学会会员,他的研究在许 多方面都为后人开辟了新的领域,表明他实实在在算得上是一个天才。

         高尔顿是彻底把变异、选择和适应的原理应用于人类个体和种族研究的第一个人。

        以往的工作已经表现了高尔顿以后具有毕生献身于统计学和遗传学的基本优势,他自己的经历更加深了他研究遗传和天才的热情。

      1853年8月,高尔顿与露易丝·巴特勒结婚。露易丝的父亲乔治·巴特勒原是剑桥大学高年级数学考试一等奖获得者,后来还担任了创建于1571年的著名学 府哈罗公学的校长,最后成为彼得保罗大学的校长,不用说,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人物。作为他的子女,不仅露易丝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少女,她的四个兄弟无一不是富 有才智的人,他们都曾获得第一等的学位,而且个个都成为公立学校校长或律师。这一家族的智力,使高尔顿觉得是对他以前曾经思考过的把动植物的遗传应用到人 的设想的有力支持。他的表兄查尔斯·达尔文在其《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中认为人的身体得之于动物祖先的遗传,提出了动物和人之间是否有连续性的问题。高尔顿 由此立即联系到心理的遗传。于是,他便重新开始思考智力遗传、双生、优生这些方面的问题。正如高尔顿在一部著作的“序言”中说的:“我从思考我的同时代人 在中学、院校和晚年的气质和成就开始,发现才能似乎常常都是继承而来的。后来我对各个历史时期大约四百多名杰出人物的血缘关系作了一次粗略的调查,结果和 我的看法一样,除了有限的尚需进行研究外,完全可以确定天才就是遗传这一理论。于是我开始搜集了大量周密选择过的传记材料。”

        不过不同于特曼,高尔顿研究的不是那些仅仅具有高智商的“潜在天才”——儿童,而是已经显示出杰出的成就和创造性的真正的天才。

        高尔顿相信,量的测量是成年科学的一个标号,于是他采用比利时统计学家和社会学家阿道夫·凯特尔(AdolpheQuetelet,1796—1874)将统计学和概率论应用于社会现象的常态律,把天才产生的次数化作天才的程度的测量来研究。

       高 尔顿就以这种量的方法来研究他精心选择的、在智力、才能和身材、眼睛的颜色以及疾病等方面都富有特征的贵族、军人、诗人、作家、画家、牧师、音乐家、裁判 官、政治家、科学家和划桨能手、摔跤运动员等著名人物的家庭,确定一个字母分级的量表,一方面由刚出于“中才”之上的A,上溯到G和G以上的X各级;另一 方面由位置于“中才”以下的a,下降至“白痴及愚笨”,如f、g及x。这样,经过四十年严肃认真的统计和研究后,他写出了被认为“关于各家天才遗传的一种 审慎的传记研究”《遗传的天才》(HereditaryGenius,1869)以及《英国科学家》 (EnglishMenofScience,1874)、《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 (InquiriesintoHumanFacultyandItsDevelopment,1883)等几部重要著作,得出的结论是,智力的特征和体力 的特征同样传自祖先,其信念之强足以形成其个人的宗教哲学;证明无论是天才或者是白痴,都是先天遗传的。


     高尔顿曾经深入研究过二百八十六名裁判官的亲密家系,发现这些人,九人当中就有一人是另一个 裁判官的父亲、儿子或兄弟,并且都是些“精力旺盛、机敏伶俐、注重实际、乐于助人的人”;而同是这些裁判官的另一些近亲,又都是医生、主教、诗人、小说家 或最高级的陆军军官。比较间接的亲属,有卓越成就的比例就比较低。他对一百名皇家学会会员所作的类似研究也获得同样的发现。根据这样的研究,特别是这些统 计学材料,高尔顿肯定了聪明才智的遗传作用,相信在每一个例证中,那些人物不仅继承了天才,像他们一长串的先辈人物所显示的那样,而且还继承了先辈的才华 的特定形态,认为优越的智力才能往往以一种特别的形式,例如在科学、法律、艺术或者实业方面重现于家庭中,后裔智力才干在家庭中的比率超过以数学或然率所 计算的比率。高尔顿用如下公式来表示这一比率:“父母两人对后代的遗传是按比例二分之一或继承总数的(0.5);祖父母是四分之一,或(0.5)2;曾祖 父母是八分之一,或(0.5)3,依此类推。因而祖先遗传的总和,是{(0.5)+(0.5)2+(0.5)3等等}的级数表示,总体为1。”

   例如,高尔顿说,优秀的人常比任意挑取同数量的一般人有更多的优秀亲属,而且一位杰出的法学家或者律师往往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庭,尤其是法学界的显赫家 庭。如一个能干的裁判官,他的儿子就要比普通的人成功的机会大五百倍……可能有人会不同意他的这个结论,说那是因为他有一个成功的父亲帮助他获得成功,对 此高尔顿反驳说,他的统计材料还表明,正如裁判官有一个能干的儿子一样,他也常有一个能干的父亲,难道能说这儿子会有很多的机会去教育和栽培他的父亲吗! 于是就把反对者的口封住了。当然,天才是极其稀罕的,高尔顿举出的数据是,一百万或一百多万人中,大约只有二百五十人的智力称得上属“优秀”,而只有一人 称得上是“杰出”,另一方面则大约有二百五十人是属于毫无希望的低能或白痴。


注:两三代人,都好强。呵呵



  犹如 高尔顿从查尔斯·达尔文的著作中得到了启发,达尔文也受益于高尔顿的著作。达尔文在他划时代的著作《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1871)中承认:“通过高尔 顿先生的令人钦佩的工作,我们现在知道,天才也倾向于遗传,所谓天才就是高度才能的异常复杂的结合;另一方面,同样地,疯狂以及退化的心理能力肯定也在一 些家族中得到遗传。”事实上,达尔文最初读了高尔顿的《遗传的天才》后就曾给高尔顿写过信,说:“在一定意义上讲,你已经使一个持异议者改变其信念,因为 我一直坚信除了资质最低下的人们之外,一般说来,人的禀赋不相上下,只是由于热情与勤奋程度不同而成就各异。”


   现在,天才的遗传已经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和重视,相信没有先天的禀赋,后天的“热情和勤奋”只能起有限的作用,难以甚至根本无法达到天才所能达到的创造 高度。但是,光有遗传的、“潜在的”天赋,仍然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才。以“潜在的”音乐天才来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艾伦·温诺 (EllenWinner)在《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InventedWorld:ThePsychologyoftheArts,1982)中 指出:“幼年的非凡悟性,父母的培养训练,以及本人的自觉的刻苦学习,这三者对于一个作曲家或演奏家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尽管神童们的音乐才能出 现得很早,但没有严格的管教和正规的训练,它是不会成熟的。”


  1840年5月27 日,当“小提琴之王”尼科洛·帕格尼尼(Niccol Paganini,1782—1840)在法国尼斯去世的时候,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弗朗茨·李斯特 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在讣告上写道:“我毫不犹豫地说,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帕格尼尼了。”李斯特的话也许过于绝对化,但是就帕格尼尼所从事的领域来说,把他看 成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天才,这一点也不过分,至少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达到像他这么高的成就。


   对帕格尼尼的天才,当年的《巴黎评论》(RevuedeParis)曾这样评述他在巴黎的一次演出:“帕格尼尼是艺术领域中一个绝无仅有的现象……他有 着非常发达、非常灵巧的手指、手掌和腕关节。他的手像闪电一样在乐器上飞速地移动着,而他的乐器就像是飘浮在空中,能够自己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对帕 格尼尼的弓子与提琴的最好的比喻是把它们比作魔棍,比作一根能使整个世界处于其控制之下的魔杖。”0确实,帕格尼尼的演奏天才只能使人想象是一支魔杖在挥 动。不妨以他自己写的《无穷动》(MotoPerp tuo)为例。这是一支非常难懂的曲子,直到今天,就连最优秀的小提琴家也极少能够演奏此曲;即使能 演奏,也得花三分三十秒钟。而帕格尼尼只需三分钟就够了。这就意味着帕格尼尼每分钟必须奏出一百二十六个节拍,即一千零八个音符,这是多大的难度啊!更主 要的是帕格尼尼以完美的音色把曲子解释得十分明了,正如德国小提琴大师路德维希·斯波尔(LudwigSpohr)说的:“他连拉得极快的时候都非常和 谐!”帕格尼尼还喜欢以奇特的方式来炫耀技巧。他常在音乐会上才华横溢地即兴演奏,有时故意弄断一两根琴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继续演奏;他还经常仅仅靠 下巴而不是用左手支撑,就让小提琴牢固地保持恰当的姿势,熟练自如地进行演奏,而且演奏时,能够毫不费力地把拇指往后翻到不寻常的地步,并不需活动整只左 手,就使它各个指头的第一指骨作奇妙的屈曲动作,轻易、准确又敏捷……这使他的私人医生弗朗西斯科·本纳蒂(FrancescoBennati)惊叹不 已,并说:“一定是造物主让他在实践中完成这种构造特性的。”


  说得对。小提琴是最 难以驾驭的乐器之一,帕格尼尼却以他无与伦比的技巧,打破了音乐史上的一条“准定律”:不朽的伟大只有作曲家才能获得。作为一个著名的例外,帕格尼尼不是 因为创作出多少名扬乐坛的小提琴曲,而是由于他的演奏,才赢得永久的称颂。他是以他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和训练,才使自己先天的才赋获得充分的发展。


   从五岁起,当帕格尼尼的父亲发现他的儿子具有不平常的音乐禀赋后,就把他关在房间里,也有人说是关在地牢里,逼着他开始练习演奏,每天连续十个小时以 上,只有在六岁那年一次因麻疹或猩红热之类的疾病出现“强直性昏厥”几乎死去才中断过几天。随后帕格尼尼即师从剧院管弦乐队的小提琴手安东尼奥·塞尔维托 (AntonioCervetto)和热那亚第一流的小提琴家贾科莫·科斯塔(GiacomoCosta),正式学习小提琴。后来,他又去意大利北部的帕 尔玛向小提琴大师亚历山德洛·罗拉(AlessandroRolla)求教。此后,不管在什么时候,尽管他生活放荡不羁,也从未停止过技巧的探索。在他去 世的时候,人们发现他个人竟拥有二十二把极有价值的乐器:其中七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两把大提琴,都出自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 (AntonioStradivari,1644—1737)之手,后者被人们公认为最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制造家,他使小提琴制作工艺达到极为完善的地 步。另外,有两把小提琴是来自于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制造业家族阿马蒂家族(Amatifamily);四把来自于意大利另一个著名小提琴制造家族瓜奈里家族 (Guarnerifamily);特别有一把他最喜欢的,是瓜奈里家族中最伟大的小提琴制造家瓜奈里·德·哲苏(GuarneridelGes  ,1687—1745)1742年制作的。从这也可以看到,帕格尼尼甚至对他所使用的小提琴也那么注意,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技艺,在各方面都达到完美 啊!


  帕格尼尼的实例充分说明了一个“潜在天才”是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才的。莫扎特也是以他在所有音乐体裁中创作出的伟大作品,证明他是从一个神童成长为一个所有作曲家中最高的全才和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的。


********************************************************************

       这种傻逼的理论,我从来就不相信

       但确实有一些东西是先天的,比如说 东亚人的 “乳糖不耐受”。

********************************************************************

       有些牛人,两三代人都很强,也是事实

       倒不是 阶层固化,“我爸是李刚” 的原因。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8:27 , Processed in 0.03126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