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清朝张库大道与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二)

已有 345 次阅读2017-1-20 04:53 | 西伯利亚

       以前欧洲是世界的中心,当然西伯利亚大铁路比较重要。现在美国是世界的中心。美国—— 日本,


       中国的外储也从英镑变成了美元。


       整个商业大背景改道了。


**********************************************************************************


       自美国独立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商路是远东航线——从英国出发,经直布罗陀到地中海,再经苏伊士运河到亚丁,由此进入阿拉伯海、印度洋,穿过马六甲, 进入中国南海和东海。当时的船舶续航能力有限,沿途需要加煤和检修,人员也需要休整。如果从远东的东京、天津、汉口出发,经过上海、香港、西贡、新加坡、 科伦坡、亚丁、苏伊士运河(塞得港)进入地中海,而到达欧洲及英国,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舒适度和安全性都比较差——大多数人都会晕船,而这条航 线上有几个风浪区;在当时的航海技术下,毁损或沉船事故常有发生,商业保险的费用也很高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俄国提出了兴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计划。


        俄国本来在其欧洲部分已建成铁路网,并与欧洲各国的铁路网相连接。兴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是指从位于乌拉尔山脉东麓的车里雅宾斯克(Чел?譲 бинск,Chelyabinsk)到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七千四百十六公里;若与先前的铁路网相连接,即通往莫斯科、圣彼得 堡,为九千多公里。按照当时的设计速度,从海参崴到圣彼得堡,需时为二十至二十五天,只是海上行程的一半时间,舒适度与安全性却大大提高。当时火车不夜 行,每晚住在车站附近的旅店,不必经受晕船的折磨,却可以有酒会和舞会的欢快。


       西伯利亚大铁路上敲打道钉的声响,也敲打着英国与日本的神经。英国看到是商业利益——从中国大连到俄国圣彼得堡是陆路,虽说长达九千多公里,也跨越 七个时区,但地球是圆的,纬度越高,里程越短;从上海到伦敦是海路,到了新加坡已临近赤道,海上行程超过一万海里(一海里为一千八百五十二米)。海路比陆 路长一倍,火车比轮船速度快,欧亚之间的客流、货流自然会顺从经济规律,舍远求近。日本看到的是军事威胁——西伯利亚大铁路修通之后,俄国可快速从西伯利 亚乃至从欧洲调兵,以加强其在远东的军事存在;此时中国东北地区已落于俄手,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在强弱分明的军力对抗下也不会坚持多久,日本最终将被俄 国隔绝于亚洲大陆之外。由此,英国与日本联起手来,1902年1月,两国签订了针对俄国的《英日同盟条约》。


       1903年,西伯利亚大铁路除贝加尔湖一段外,已经基本修成,其中在中国东北境内的东清铁路(包括支线)已经通车。日本等不及了,若等到全线完工,将处于军事上的劣势。


*************************************************************************


        火车的特点是不善爬坡。一个多世纪之前的机车动力较小,对坡度的要求比较高。俄国工程师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时,根据当时的技术、工期与资金,主要采取随 着地形找平的方法,有着许多弯道,尤其是赤塔到后贝加尔斯克一段。一些弯道的曲线半径,以我目测来看,很可能小于三百米,通过时只能减速。


注:中东铁路修在中国,就是因为 俄罗斯境内那一段 地质条件不好,路不好修


        日俄战争后,没办法,只好在俄罗斯境内修了。(“斯托雷平改革”)


       沿着中国边境线修的;那时候中东铁路还属于 “帝俄” 只是做一个保护。


*************************************************************************


        维特本来就没有准备拿南满,只准备拿北满就算了,北满人口少。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23:09 , Processed in 0.02887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