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经验发现是这样的,作用力越大,速度越大。
伽利略的看法是这样的:
任何物体,只要没有外力改变它的状态,便会永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个惯性定律呢,不能直接从实验中得出,它只能根据思索和观察得出。
**************************************************************************
牛顿的经典力学是以力与速度改变之间的联系为基础的,
而不是人们直觉所想的力与速度本身之间的联系为基础的。
**************************************************************************
经典力学两个主要概念,力和速度的改变。
后来力的概念也不用了。
**************************************************************************
《物理学的进化》这本书主要是叙述思维和观念在探求客观世界的知识中所起的作用。
开头就以侦探 搜集资料为开头,
我们力图借助于物理学理论为自己寻找一条通过大量已观察到的情况所构成的迷宫的道路,来整理和理解我们的感觉印象。
**************************************************************************
物理学的衰落
像李政道这样的天才已经不处于 主流科学的中心了。
物理学家 飘落到 贝尔实验室或者华尔街
不是干 I T,就是干金融
曾经我们都是物理爱好者,如今 “天各一方”
**************************************************************************
辛钦《数学分析简明教程》那种讲法是做研究的讲法,要看《物理学的进化》才能看明白
先分类,然后在分类里面找最简单的,慢慢扩展。 (搜集材料)
其实辛钦讲错了,无穷小量的引入只是做物理的时候,
为了方便,引入的概念。
是不是现实存在,当时不考虑这个问题。
这个东西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以后还要讨论,先用着。
只是
一个更好的概括,拟合实验结果,就这么一个简单作用。
就像力一样,刚开始引入力 这个概念,最后把这个概念去掉了。
**************************************************************************
其实科学的师祖,还是亚里士多德,没有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后续怎么研究啊
对城邦进行分类,对动物进行分类
注:
我上学的时候,就是公理化的东西给你了,你能啃动就啃,啃不动爱死哪儿,死哪儿去
**************************************************************************
因为
我们物理讲的就是错的,(文化大革命批判爱因斯坦嘛)
我们是唯物的,他们是唯心的
跟爱因斯坦讲的完全 “是反的”
这数学也没办法讲,哈哈
**************************************************************************
辛钦有个屌办法,
辛钦在苏联也得 “夹着尾巴” 夹着 呵呵
**************************************************************************
文革时候,批爱因斯坦,批挺厉害的
不行,让小学生去批 (陈伯达)
我日,
小学生就是屌哈哈
**************************************************************************
说实话,惯性定理,我都没搞明白
没有发现很别扭吗? (按我们老师的讲法)
要不是爱因斯坦讲,我都不知道咋回事。
**************************************************************************
还有一本书《数学与知识的探求》 M·克莱因 写的,也挺好
我就是说呀,为什么我们讲的,跟美国人讲的不一样
**************************************************************************
克罗纳克给数、数学、数学家和上帝下了一个幽默、绝妙的定义:“亲爱的上帝创造了整个数,其他的一切都是人的劳作。”
基本上有些概念,是一个“人造物”
这个东西,自然中是否存在,或者有意义,还得重新论证。(有的是为了计算的方便引入的,谁知道这符号什么意思啊)
有的能 “指代” 出来实物,有的就 “指代” 不出什么东西。
注:最典型的,贝克莱就不同意
**************************************************************************
德国物理学会的前身是于1845年1月14日在德国柏林成立的“柏林物理学会”(德语:Physikalische Gesellschaft zu Berlin),发起者是6位科学家:古斯塔夫·卡斯滕(Gustav Karsten,1820年—1900年,物理学者)、威廉·海因里希·海因茨(Wilhelm Heinrich Heintz,1817年—1880年,化学学者)、卡尔-赫尔曼·克诺布劳赫(Karl-Hermann Knoblauch,1820年—1895年,物理学者)、恩斯特·威廉·冯·布吕克(Ernst Wilhelm von Brücke,1819年—1892年,生理学学者)、Emil du Bois-Reymond(1818年—1896年,生理学学者)和威廉·冯·贝茨(Wilhelm von Beetz,1822年—1886年,物理学者),他们都是小于28岁的年轻学者,物理学家海因里希·古斯塔夫·马格努斯(Heinrich Gustav Magnus)的学生,他们成立学会的目的是摆脱权威,能够无拘无束地进行学术讨论。
**************************************************************************
亥姆霍兹建立研究所前,德国的科学一塌糊涂。
马格努斯是个实验科学家,
普法战争赔了一笔钱,亥姆霍兹才开始他的研究的。
一战时候,德国就是大规模制造氨气,“唯能论” 的成就
内燃机,能、做功的转换。
注: 马、恩离开德国之前,恩格斯是个高中生,马克思学法律的
**************************************************************************
一遇见 电磁波和场,立即懵逼
在电学之前,还研究过热, 这个是什么东东
力、热、声、光、电、磁 ;力是引入的概念,就没这个东西啊
一脸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