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

已有 278 次阅读2017-1-2 17:47 | 中国家庭


伤仲永,没有在适当的时候,把财富转化为人力资本。造成以后的 人生难题

当年的中国就是如此,也难怪被苏联碾压


***************************************************************************
 

      1927年,周勤之出生于上海一个资产阶级的家庭。四岁时因战乱母亲去世,父亲离家出走,他就成了孤儿,后被送往乡下亲戚家,直到八岁时被祖母接回上海。当时祖母家虽家道殷实,但对他要求十分严厉。除白天读书外,晚上还要到一前清举人家读《论语》、《孟子》;寒暑假也不让他休息,要他到自家开的工厂当学徒,学金工。每月零花钱只给两角小洋。祖母对他说:一般开工厂的,往往老一辈艰苦奋斗,第二代坐享其成,第三代一败涂地。我之所以要这样严厉,是不想让你做败家子。“八·一三”上海抗战开始后,周勤之一家被迫从南市迁到租界。自家的工厂被日本人烧光,之后生活堪忧。年幼的周勤之目睹侵华日军给国人带来的灾难,感到人生无常,前途渺茫。这时他感到唯一能使自己解脱的方式就是读书,拼命地读书。当时他受 “工业救国”思想的影响,认为机械制造是救国的必由之路。初三时他除了白天上学外,晚上还在夜校读机械工程,为缩短学习过程,他尽可能地跳级,高中未毕业就跳入圣约翰大学读医科。他认为医科可“济世救人”,但晚上仍坚持学习机械工程。但好景不长,后因祖母病逝,工厂关闭,连生计都难以维持,只能辍学在家。

       抗战胜利后,周勤之的舅父将工厂恢复生产。但他本人要求继续就学的愿望未得允许,他只能按舅父的愿望在工厂打工,工作集设计、工艺、金工、配料、进料、送货于一身。而每月舅父发给他的津贴只有工人的一半,他就把这微薄的津贴大部分用于买书。后来周勤之想离开自家企业到社会上谋职。往往是面试合格,只因没有正规学历文凭而被拒之门外。而继续上正规学校又没有条件,他只能靠自学。周勤之说:“当时我什么都读,真可谓‘乱’读书,数理、外文、无线电都读,几乎把上海所有夜校的课程都读遍了。”后交大叶蕴理教授可怜周的遭遇,答应无偿帮他补习数学和物理,并鼓励他说:“古今中外科学家,有不少大学没有毕业一样地做出成绩。只要你勤奋学习,持之以恒,将来也可以做出成绩。”叶蕴理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我那时几乎熄灭的希望之火。”之后,他又读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夜校,获得一张当时旧政府唯一承认的相当于大专的毕业文凭。


***************************************************************************

      为什么,恩格斯的书流行

     因为恩格斯学历也很低啊

     呵呵


注:民国时候的人,就是小生产,小企业主

      不像苏联 大资本,大企业,胶合板托拉斯


***************************************************************************

     油膜,也是流体力学中的一个问题。以前,冯卡门研究过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15:11 , Processed in 0.02841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