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身份认同的 “脑科学” 研究(转)

已有 160 次阅读2016-12-25 07:49 | 脑科学

《Neural correlates of maintaining one’s political beliefs in the face of counterevidence》

        人们在面对自己不认同的政治观念时,大脑中负责个人身份认同和面对威胁的部分会被激活。当自己的观念受到挑战时,人会情绪化,双重标准,选择性失明,这研究尝 试研究其机理。

***************************************************************************

在任何社会,都会有无形的对于一个人如何度过一生的期望,这个期望并不直接参与到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里,这种影响是一种宏观的影响,像是在轻缓河里游泳你可 以任意选择方向,但终归是有一个流向大海的速度。这样的社会认同感是很难从单一的事件或者环境中剥离出来的,正如《人生的枷锁》里年轻的菲利普极力的想要 摆脱宗教的思维和习俗,当他某天摆脱那些有型的框架时突然发现基督教的基本价值观已经内化为他的道德感以及对生活的理解。


在古代中国,这种社会认同感可以很轻易的归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的年龄和经历来说又有: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巴拉巴拉的说法。虽然我们并没有系统的接受过这样思想的直接教育,但是这样的思想作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确确实实传到了我们身上,在成年以后不自觉的把这些古典的东西作为一个评价标准,以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社会化的程度。


如果这样的意识形态能够符合当前的社会情况,自然对于个人来说不会有过多的焦虑,但明显在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套模式已经不适用了、或者已经被扭曲了。


万恶的成功学、职业规划告诉你应该怎么样、你几岁之前应该怎么样、什么时候该去考什么……这些东西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很有必要的,但现在的情况是这些手段竟然成为了目标。有人曾经告诉我,她想要过得生活是“让人羡慕”的生活。谁能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什么生活是让人羡慕的?其实在这里面隐藏了一个评价体系,就是现在单一的崇尚地位、财富的扭曲价值观。这样的默认单一价值观使得很多问题都像是鸡同鸭讲,比如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问:你想要学什么专业啊?你回答我:我要考北大。

***************************************************************************

原本每个行业、职业应该有自己的评价体系。例如当大学老师的会以自我修养、学术水平作为评价体系;当医生的会以医术高低、对于某一领域有特殊贡献作为评价 体系;服务行业的以客户对服务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体系;搞艺术的以自己内心对于世界感知深浅作为评价体系……现在可好,全拉到一个体系里:谁地位高、谁钱 多。试问有用一个人的语文成绩去比另外一个人的数学成绩,然后非要得出谁优秀的比较方法吗?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大多的焦虑就是来源于混乱评价体系的攀比。说简单点儿就是你一个学地理的成天拿自己的语文成绩去和学文学的比,然后再那自己的数学水平去和研究数论的人比,然后毫不自知的得出自己处处不如人的结论。


相对于社会认同感更直接也更容易产生碰撞摩擦的是家庭、朋友的认同感,姑且我先叫做亲属认同感。如果说之前与社会认同感的斗争是在平缓的河里游泳的话,这里的亲属认同感就是在平缓的河里与亲属一起游泳,他们总是不自觉的希望你跟他们游向同一个方向。


这样的认同感碰撞更直接、更具体、更体现在具体事情的选择上。例如去哪个城市工作、找一个什么样的老婆、要不要进入某个行业、要不要考公务员等等。同时当涉及到具体的选择时,自我的认知程度会相应提高,也许你很难知道你要什么,但是你很容易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当你的不要正是这个“合力”的方向时,焦虑产生了。


这个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是你还是按照合力的方向去走,但其实心里并不喜欢,于是产生焦虑,心理学上叫认知失调,简单的说就是行动与思维不统一产生的自我矛盾。第二是你不按照合力的方向走,这时候就会与亲属产生矛盾,认同感为零、甚至为负,产生焦虑。分析清楚矛盾产生的原因,相应的就有了缓解的方法,要么你内心顺从合力走,要么一直背负一个负作用力向自己的方向走。


在这个二选一的问题上,最重要的不是哪个选择更好,而是你有多了解你自己,就是一开始我们所说的“我是谁”问题的答案。因为只有你足够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某一天真的顺从合力,或者自己有没有强大到足以可以对抗负面影响的合力。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哪条路好走,而是那条路你能走的好。


再进一步的认同感来源于跟自己非常亲密的人,这个亲密不是指血缘关系或者物理关系,而是只心里关系。就是我们总是希望讨好的那部分人,十分在乎对方对自己看法的那部分人。在大多情况下这部分人是父母、爱人。姑且我先把这部分认同感称作挚爱认同感。这个层面认同感的冲突非常直接、具体,可以细化到今天晚饭吃什么。


这个层面认同感的特点是直接、琐碎、频繁,单一事件并不构成“认同感”本身的危机,总是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还用游泳比喻的话,就是在平缓的河流里背上还背着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这个层面同样会出现第二层面的选择难题,情况也同样是跟随合力、反抗合力两种,只是现在认同感来源更具体,而选择反抗的代价也更直接。


要么你努力的向着自己不想但别人指的方向游,要么你把这个人扔到水里。在这里我们不考虑扔到水里的人会不会死,这样够不够成犯罪、或者道德是否允许,因为这只是一个比喻,比喻这个层面选择有多难。


好,现在我们把认同感分为了三个层级,分别是社会认同感、亲属认同感、挚爱认同感,而这些都是别人给自己的感觉,作为三种不同层级的评价标准,那么我们哪什么东西去与之比较呢?这就是“自我认同感”,作为一个人,起码你对自己做得事情需要认同吧?无论是骗自己还是真的认同,你自己对自己都有一套解释的方法和理论。当你用自己的形状去比较社会、亲属、挚爱所期待你的形状时,必须会有出入,三个层次的焦虑同时产生,然后就悲剧了,无所适从。


社会认同感较为宏观,其实比较容易对抗,而且在某个小群体里也能得到所谓的社会认同感。亲属认同感具体化一些,通过调整自己的方向、适当妥协靠拢他们的方向,会缓解很多,再者朋友亲人虽然对你有期望,但不至于给你太多负面影响,加之他们自身的观念也会随着你调整,所以冲突的缓解如果有耐心的话,只是时间问题。对于最后一部分冲突,如果来源于父母,那么你需要更大的耐心以及更多的自己成就来证明自己的路,毕竟父母希望你好,如果你在自己的方向上有一些建树,他们是会逐渐支持你的。如果来源于爱人,多半是分手的结局,因为恋爱关系到了一定程度难免权衡得失,纵使一个人坚持,另一个人还是会找机会离开的。


说了那么多,其实有两个令人感到绝望的点:第一是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完美的回答“我是谁”,第二是一个人永远不可能找到完美的认同感,“在路上”永远是常态……而由此延伸出来的坦然接受“在路上”状态的心态也永远不可能达到。


仔细分析一下,虽然认同感的需求来源于不同层次,但是有一个坑爹的事实是每一层的认同感都以上一层为基础,就是说你男人或者你女人给你的认同感带有她家庭的一部分,也带有社会的一部分,你朋友亲戚给你的认同感也带有社会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如果你内心要选择一条没啥人走的路,那么你要面对这些认同感的集体缺失,你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亲,你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今社会价值观单一的情况更是激化了个人与恋人、家庭、社会的矛盾,因为你妹的干什么职业最终都要换算成人民币一较高下,个人选择所需要背负的东西太多,与身边人产生矛盾的几率增大,直接导致了家庭不和睦、分手太频繁、自我价值观缺失……


每每想了很多脑子僵住以后,我都会动手写出来,至少线性的文字会逼我理出个头绪,但是往往理出头绪来以后又觉得太过单薄,很多例子、想法、观点没有办法很好的展现出来,鉴于我不是搞理论研究的,也没有那个水平,无法用不同的视角来横竖穿插勾勒出整体框架,所以基本最后我都会突然放弃理性的思考,然后说一句。


人生是不公平的,做你热爱的,然后去他妈其他的。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9-29 04:18 , Processed in 0.02511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