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德国在一、二战是战败国,后来是中国的盟国,给予中国抗日战争一定的援助。
所以对德国威廉二世 种族主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社会关注的较少。
义和团事件中的德国;甲午战争后,中日两国交好,就是因为欧洲主义的结果。(德国的咄咄逼人,使得中国和日本同时不寒而栗)
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留日学生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崛起。
注:中国社会以后的偏激,开除球籍,都与此有关。 直接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影响。
俾斯麦时期,和中国的关系还不错。
这就是留日的原因
*******************************************************************************
统治欲望的本身,而非其附带产生的任何利益,是引起战争的真实而有效的动机。例如英国学童直认其恫吓较小的孩童,德国官吏向平民矜夸,居于热带国家的白人强使其‘属下’(inferiors)
对他们表示特别的尊敬和服从,这一切,都是统治欲的表现。无疑地,一般的英国人或法国人都有这种欲望;而且常因为他是一个‘强国’的国民,不是一个荷兰
人,瑞士人或西班牙人,而引以自满。大战以前,许多德国人真希望他们的国家能将全欧洲置于其铁蹄之下,使欧洲人听到德国外交后盾的枪剑声而颤栗。虽然近代
国家的作战并不以发现谁是‘优秀民族’(the better men)
为公开的目标,但在他们的角逐中,确含有这种因素在内。而且,统治欲的冲动,会使各国特别不愿意放松他们曾经‘占有’过的任何领土。向来臣属于他们束缚下
的人民,如果得逃出羁绊,他们以为是一种‘屈服’或羞辱。爱尔兰、埃及、印度、西班牙统治时代的菲律宾,大战前土耳其臣属下的民族,战前的阿尔萨斯、罗伦
以及芬兰、波兰等的事实,已足为这种心理的明证。统治者为保持其统治地起见,常常提出许多理由,如:他们对于文化的义务,白人的负担,及国防上的需要等
等。这些理由,常常有自诚意中提出来,有时也很合理,但是除此而外,在其背后的,还是欲继续其统治的意志。与此相冲突的是被统治者要求解放的意志。这都是
为自由战争,为光复故土战争(irredentist war)
,为民族解放战争的种子。此种爆发力和经济学的关系甚小,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但是并不因此失去其真实。如果忽视了这一层而专门从经济方面解释战争的
原因,那是抹杀了明显的真相。我们所要在本书内详细研究的求利欲,并不是煽起国际战争的唯一动力。当我们集中注意力于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不应当忘记他的
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