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美国的早年的心理学,就是哲学家 威廉·詹姆斯 (知道胡适,知道杜威吧;实用主义的一个哲学家)
为啥批判胡适啊?
胡适,你懂的,一直是杜威的一套。(人有点弱)
注:当时 “巴甫洛夫” 的理论是最新的,崭新的 (行为产生心理,认知失调)
*****************************************************************************
没有哪个人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约翰B·沃森 更 卖力地在美国心理学家中兜售行为主义了。他是位天才的叫卖者,热情洋溢而且极有手腕地向同事们贩卖他自己和他的思想,他一边发动行为主义者运动,一边很快 便升至其职业的顶峰;之后,因为桃色事件而被逐出学术圈,他又在一家大型广告公司充当心理学顾问,获取了第二份收入颇丰的职业。
沃森像 小说里写的那种旅行推销员一样,表现出了很强的自信心,用极富煽动性和自信的口吻宣传自己的观点,而且是个终生不渝的采花郎。可在背地里,他却是个没有安 全感,害怕黑暗而且情感冷冻的人。他与人相处时可极富社交能力而且十分诱人,可是,如果谈话论及深层感情,他就会离开房间忙些杂事。他对动物深有感情,而 对人几乎就无法表达爱心。(他从没有吻过或者抱过自己的孩子,到睡觉的时候,他与孩子们握手说晚安。)他的第二任妻子夭折后,他从没有在两个孩子面前提到 过这位他似乎很在乎的妻子,其中一个孩子后来很痛苦地回忆说:“就好像她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毫不奇怪,他拥护一种排斥内省和自我启示,而只处理外部行动 的心理学,并且在选择实验对象的时候,宁愿要老鼠而不选择人。
沃森的成功故事跟荷拉西奥·阿尔杰的任何一部发迹史同样令人感到惊奇。他 1878年出生在南卡罗莱那州的格林维尔市附近,是位名声极差、性情暴躁的小农场主和一位正直虔诚的浸信会女教友的儿子。沃森处在这两种各不相同的成人模 式中倍受折磨,因而是个全无计谋,也很懒惰的孩子。他13岁那年,父亲弃家出走,与另一个女人私奔他乡,他母亲只好卖掉农场搬到格林维尔市了。沃森在那里 因为乡下人生活习惯和父亲的出走而受到同学嘲笑,因而成绩很差。“我很偷懒,”他后来回忆说,“不怎么听话,而且,就我记忆所及,从来没有哪一门课及过 格。”跟他消失无踪的父亲一样,他有暴力倾向:经常与别人打架,直到其中一个或者两个人都血乎乎的为止,还特别喜欢搞他称作“捧黑鬼”的把戏(打黑人), 有两次被逮捕,一次为种族吵闹,另一次为在城区范围内鸣枪。
尽管他一副农民的样子,还有农民的陋习,可他多少起心要出头露面,还鼓起勇 气,壮着胆子要求与格林维尔一座小规模浸信会机构,费尔马学院的院长面谈。他的要求被接受了,由于印象良好他被准许入学。他打算学习浸信会牧师专业——按 他母亲的要求——可是,他一向具有反骨,因而放弃了宗教。他与同学总没有平和的时候,可是,他慢慢长大了,成为一个特别漂亮的年轻人,棱角分明,下巴坚 挺,一头飘扬的黑发,以后就开始了终生不辍的情场生涯。可是,他对理想一类的事情还是很严肃的,学习认真,成绩也不错。他还特别喜欢哲学系的教程,因为里 面包括一些心理学课程。
毕业之后,沃森在一所只有一个教室的学校里教了一年书,可是,他最喜欢的哲学教授乔治·莫尔调到芝加哥大学后敦 促他去那里读研究生。沃森又一次傲慢无礼地一步登上顶峰。他给这所大学的校长威廉·瑞恩尼·哈泼写了一封胆大包天的信,告诉他说自己虽然很穷,可是学习劲 头很足,恳求他要么免除学费,要么等沃森以后再交清。他还劝说费尔马学院的院长为他写一封特别的推荐信。哈泼校长接受了他——学费问题如何解决的至今不详 ——而沃森蹭蹭蹭立即就去了。他带着属于他自己的50元钱去了芝加哥,完全靠自己养活自己(他母亲已经去世,他父亲再也没有听说过),可是,他却雄心勃勃 准备大干一番。
一开始他选了哲学作为专业,可马上认识到他真正关心的是心理学,于是便转了系。他学习非常刻苦,并靠干好几份零活来养活 自己:他在寄宿区当侍应生,在心理学系当管楼人,在一个实验室里照管老鼠。有一阵子,因为焦虑和无法睡眠,他患上了精神症,只得花一个月时间去乡间疗养。 换了别人,在这次经历之后,也许会开始寻找自我并产生对内省心理学的兴趣,而沃森却在1901年和1902年之间的冬季进行了他的博士论文研究,即幼鼠的 大脑发展水平与如何跟学习迷宫和打开门取食物有关系。从一部分来说,他只是在追赶当时最新的心理学潮流(桑代克已于4年前宣布了他的迷宫箱发现成果),可 是,从另一部分来说,他是在选择自己觉得志趣相投的心理学:
在芝加哥,我试着思考以后才提出来的一些观点。我从不想使用人类当试验对 象。我不喜欢当试验对象。我不喜欢给受试者们下的一些乏味和虚假的指令。我总是不舒服,而且表现不自然。可跟动物相处就不然。我感觉到,在研究它们的时 候,我会站在坚实的大地上靠近生物学。一个想法越来越多地自我表现出来:别的学生通过观察者发现的一些东西,我难道就不能靠观察动物的行为找到吗?
沃森在芝加哥做的工作非常优秀,他毕业的时候,系里给了他一份实验心理学助教的职称。仅两年之后,他就被提升为讲师,再过两年,选为副教授,一年之后,他30岁,被授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教职,且得到一份当时(1908年)非常可观的收入:3500美元。
他快速的提升有一部分归因于小心养成的与人周旋的能力,可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却是因为他在动物学习方面杰出的实验工作。他教老鼠穿出了仿照亨利八世于伦敦 郊外的皇家行宫汉普顿宫制作的微型复制品迷宫。开始,老鼠们需要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才能找到出口,可是,经过30次的尝试之后,它们可以在10秒钟内直奔出 口。它们是通过什么办法知道路线的?为了找出原因,沃森先拿去了它们的第一个感觉提示,接着再拿去一个,以了解是哪一个对迷宫学习至为关键。他把一些经过 培训的老鼠的眼睛蒙上,它们的动作水平立刻降下来,可又立即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了。他冲洗迷宫道,以去掉味道的提示,可经过培训的老鼠同样跟以前一样干得 好。他用外科手术破坏了一些未经培训的老鼠的嗅觉,可是,它们跟未受损坏的老鼠一样稳定地学会了走迷宫。沃森下结论说,肌肉运动觉提示——即肌肉的感觉 ——是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
通过这样一些研究,通过他对桑代克和其它客观主义者的工作的了解,沃森否定了所有有关隐形精神过程的猜想, 开始形成一种新的、完全以可观察到的行为为基础的心理学。他于1908年和1912年(在1912年他与詹姆斯R·安吉尔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行为主义者” 这个词)的心理学大会上首先提出了这些观点,1913年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心理学评论》上,它经常被人称作“行为主义者宣言”,正式揭开了心理学史 上行为主义时代的序幕。
*****************************************************************************
注:这门学科要成为一门科学,就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衡量。改变变量来控制行为。
这份“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宣言一开始就宣布与所有处理精神过程的各心理学学派脱离关系:
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当中一种完全客观的、实验性的分支。它的理论目标是要预示并控制行为。内省并不成为其方法论中必需的部分,其数据的科学价值并不依赖于人们是否乐意以意识的术语来解释。
他在三句话里宣布了三个革命性的原则:第一,心理学的内容应该是行为,而不是意识;第二,它的方法应该是客观的而不是内省式的;第三,它的目标应该是“预测并控制行为”,而不是对精神现象的基础理解。
沃森严厉指出,心理学一直没有能够成为一种不可辩驳的自然科学,是因为它关心的只是一些看不见的、主观的和无法准确定义的意识过程。他抛弃了希腊哲学 家、中世纪学者、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心理学理论,也抛弃了像康德、休谟、万德特、詹姆斯和弗洛伊德这样一些伟人,在他的观点看来,这些人全都是误入 歧途了。
心理学必须抛弃所有意识方面的时候似乎已经到来了,它不再需要以为它是在把精神状态当作观察的对象而自欺欺人了。在有关意识的 元素、意识内容的本质等的一些思辨当中,我们已经受到太多的羁绊了,作为一个实验学者,我感觉到某些前提和因之而来的一些问题是错误的。如某些机智的人过 后所言:“心理学首先在达尔文那里失去了灵魂,现在又在沃森这里失去了思想。”
他对内省作为一种研究办法的攻击,是建立在这种办法无法 得出客观数据的基础上的。它经常导致人们就一些主观和无法确定的话题进行无休止的争辩,如感觉的数目、其强度,或者某人报告他所体验到的某种东西是什么意 思等等,以致于这个方法本身就必须被判定为有缺陷的,它阻挡了进步。
沃森还大刀阔斧地摒弃了所有的灵肉二元讨论,不管它们是形而上的还 是现代的。这些概念,这些“经久时间考验的、哲学思辩的遗迹”,不管是作为引向值得研究的心理学问题的向导,还是作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都毫无用处;他 说,他本人倒宁愿使他自己的一些学生永远都不知道这些假说。
为了替代他视为垃圾的一些心理学方法,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然没有“意 识”、“精神状态”和“思维”这些术语的方法。它惟一的主题是行为。心理学以所有的有机体都会适应其环境,某些刺激会引导它们作出必要的反应为基础,它会 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奖励性的反应被学习,没有奖励的反应不被学习的各种方法。由于意识会被忽略,这个研究的很大部分就可以在动物上进 行;的确,“人和动物的行为必须在同一平面上加以考虑,它们都同样是行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沃森的宣言实际上没有它看起来的那么 具有创造性,它提出的一些思想过去15年来一直在露芽。可是,它以大胆、有力而且清晰的方式提了出来;简单来说,它是一人销售计划。沃森的思想并没有一夜 之间就扫平了整个战场,可是,在后来的五六年中,行为主义成了会议上的重要话题,并对心理学家的思想产生了结构上的影响。到20年代,它已经开始统治心理 学了,成为美国心理学中的主导范式和欧洲40多年的重要范式。
大众传媒对沃森的生活所作的叙述说,这份宣言像弹射机一样将沃森一把推上 1915年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的宝座,可是,社会心理学家弗兰茨·森默尔逊对这个事实更为仔细地回顾一番后说,更值得人相信的是,他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 他作为《心理学评论》的编辑经常抛头露面,他与提名委员会的三位成员相互认识而且相处不错,他还是新一代真正的实验心理学家的代表。
不 管原因何在,他毕竟高飞起来,可是,他知道,他还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方法,行为主义者可以借此进行研究工作,他在至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主席就任演说辞里也提 出了这个问题。他现在终于有东西可以拿出来了:条件反射法。虽然他只知道巴甫洛夫所进行的工作的大致轮廓,不过,他把它提出来是作为一个模式,说明行为主 义者进行的实验不仅可以用动物,而且可以用人类。他提请人们注意,他的学生卡尔·莱施里(他曾反对过巴甫洛夫的生理学理论)已经做成了一只可移动囊,它可 以植入人的面颊底下。他用这只可移动囊已经成功地测量到人类志愿者非条件形成和条件形成下的唾液反射。
沃森本人也开始研究人类的条件反 射,不过,毫不奇怪,他用的是婴儿而不是成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菲律普斯精神病门诊医院的负责人、精神病学家阿道夫·迈耶曾邀请他去那里建立一个实验 室,1916年,沃森开始观察婴儿,从出生到头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一战干扰了这些工作,可是,1918年晚期他又恢复了这项工作。
沃森 首先希望发现婴儿具有哪些非条件反射,即,什么样的刺激可以在没有任何学习过程的情况下引起反射。根据门诊的一些简单实验,他得出结论说,人类只有少数本 能反射,其中有吸吮、伸手和抓取。(有一张著名的图片显示沃森抓住一根棍棒,一个新生儿用一只手臂像只小猴子一样吊在上面。)他还发现,婴儿对某些刺激有 三种天生的情感反应:听到很响的声音,或者被突然扔下时感到害怕(婴儿呼吸急促,缩拢嘴唇,然后放声哭喊);头、手运动被强行挡住时感到愤怒(身体僵直, 手臂扑打,闭住呼吸,面部发红);还有在被抚弄、摇动、轻拍和类似动作时感到爱(他会咯咯发笑,呢喃自语或者微笑)。
可是,按他的观点,这些东西构成了天生的人类反应总量——后来的研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他更大的目标是要揭示,几乎所有其它的人类行为和情感反应是如何由条件反射构成的。他以解释巴甫洛夫有关情感反应的假设作开头:
当一个激发情感的物体与另一个不会激发情感反应的物体同时刺激受试者时,后者到时(经常是经过一次这样的联合刺激即可)可能也会引起与前者同样的情感反应。
为了检验这个假说,沃森及其学生之一罗萨莉·雷纳在1919年至1920年的冬天进行了后来成为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实验,该项实验旨在对他们在报 告中称为阿尔伯特·B的11个月的婴儿身上形成对恐惧的条件反应。当阿尔伯特还只有9个月大的时候,他们把一只白色老鼠放在他身边,可他一点也不害怕;可 是,当用一把锤子在他脑后敲响一根钢轨时,他就害怕了,带着恐惧的反应。给他两个月的时间使这次经历淡忘,然后,他们俩又开始这些实验。一只老鼠从正面放 在阿尔伯特的面前,他用左手去抓它;就在他碰到老鼠的时候,他的脑后又响起了钢轨敲响的声音,他就猛地一跳,向前仆倒,把脸理在床垫里面。第二次试的时 候,阿尔伯特用右手去抓,当他快要抓住的时候,钢轨又在身后响起。这次,阿尔伯特跳起来,向前仆倒,开始啜泣。
沃森和雷纳把进一步的试 验推迟了一个星期,“以避免过度刺激孩子”,他们写道:这是个奇怪的说法,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要做到这样,而且事实上在他们继续的时候也已经过度刺激他了。 又进行了五六次配对试验,把老鼠放在阿尔伯特身边,钢轨在他脑后震响,阿尔伯特对老鼠就形成了完全的恐惧条件反应:
老鼠一出现,婴儿就开始哭。他几乎立即向左侧猛地一转身,倒在左侧,用四肢撑起身体快速地爬动,在他到达试验台的边缘前,用了相当大的劲才拖住他。
更进一步的试验显示,阿尔伯特对其它毛乎乎的东西也产生了概括性的恐惧:兔子、狗、海豹皮大衣、棉绒,还有沃森装圣诞老人戴的面罩。停止一个多月以后, 又对阿尔伯特进行试验,如沃森和雷纳明显满怀喜悦地在报告中说明的一样,他哭了起来,对老鼠和其它一系列展现在他眼前的毛乎乎的刺激感到害怕,这时候,并没有任何铁轨敲击的声音。
令人万分惊讶的是——按照今天的研究标准来看——沃森和雷纳并没有采取消除阿尔伯特的条件反射的措施,这个孩 子在最后的一些试验完成之后离开了门诊医院。他们在报告中的确提到,“假如有机会,我们可能会尝试好几种(消除条件反射的)办法”,他们曾做过消除办法的 提纲。接着,他们嘲笑说,20年后,某些弗洛伊德式心理分析师可能会从阿尔伯特身上得出一个虚假的记忆,说他约在3岁的时候曾想玩弄母亲的阴毛,结果被狠 狠训斥了一顿(因此落下病根——译者)。
注:条件反射以后,小孩对任何带毛的东西都害怕。(早年的心理学,就是内省,心理分析,这种办法。不是基于自然科学的实验)
GMT+8, 2024-11-22 23:39 , Processed in 0.0270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