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中国改革的例子。我们使用的数据,来自芝加哥大学杨大利教授的成名作,《灾难与改革》(Calamity and Reform)。
杨老师关心改革动力。他的主要发现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与基层干部和老百姓对1959-62年期间饿殍遍野的灾难记忆有关。这本书被认为是中国政治、乃至比较政治领域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释制度变迁的一本经典著作。
书里的内容很丰富,许多朋友总结过了。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作者是如何基于统计数据得到上述结论的。
作者的故事有两层。第一层说,大跃进时期的激进政策与基层干部的激励有关。解放得越晚、党员越少的地方,基层干部越想表忠心,也就浮夸得比较厉害。也就是说:
党员少 -> 干部表功的激励强 -> 政策激进 -> 死亡率高
作者指出,党员分布与中共从北向南夺取政权有关。在南方各省内,本地干部和南下干部的矛盾,可能影响了后来地方的政策取向。
下面这张图是1956年中期党员占总人口比例与省会离北京距离(取了对数)的关系。图中有25个省,不包括直辖市(宁夏当时属于甘肃)。看起来,离北京越远的地方,党员比例越低。
注:更有可能是 “晋察冀”,取北京也对,就是河北、山西。
然后,我们需要一个大跃进期间政策激进程度的度量。作者使用的是1959年末在公社大食堂吃饭的农村人口比例。
下面两张图显示了大食堂参与率与党员比例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除了河北和山西两个党员比例很高的省以外,总体来看,党员越少的省,在大跃进期间越激进。
越穷的省,在大跃进期间也越激进。
饥荒严峻程度的度量方式为:
(饥荒三年间的最高年死亡率 - 饥荒前三年平均年死亡率)/ 饥荒前三年平均年死亡率 * 100
我们看到,安徽超过400%,意味着极值死亡率超过正常年份的5倍。
第二层故事,发生在70年代末。眼看另一个粮食危机又要降临了,正是在那些饥荒特别严重的地方,老百姓和基层干部不等上面批准就单干上了。二十年前的记忆太深刻了。
死亡率高 -> 灾难记忆深 -> 早改革
我们来看图。纵轴是1979年末参与大队结算的农村人口比例,横轴是前面用到的死亡率(取了对数)。从统计上看,关系很清楚。安徽、四川、贵州、青海这几个饥荒特别严重的地方,也是最早开始全面包产到户的地方。
GMT+8, 2024-11-22 21:36 , Processed in 0.02604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