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根廷:僵化的汇率体系导致流动性危机
阿根廷曾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严重的债务危机,在痛苦地经历了债务重组和公共支出缩减之后,自90年代初经济开始有了起色。当时阿根廷在经济上的首 要问题是要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加以遏制。在一系列改革中,“可兑换计划”尤为重要。其核心内容是将阿根廷比索与美元严格挂钩,从而消除政府超发货币的动机,稳住通胀。具体来说,一是将比索和美元的汇率长期稳定在1:1上且放开兑换限制,这使得中央银行发行比索,必须要有等量的美元作为储备;二是开放资本流动,本外币资产可以自由替代,这进一步加强了本币资产的流动性;三是确保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严禁央行通过超发货币的方法对财政融资。可兑换计划出台后成效显著,阿根廷的通胀率从1990年的1300%迅速下降到1992年的17.5%。
可以说低通胀和资本自由流动对阿根廷经济发展的贡献很大,尤其是吸引了大量的外币资产进入阿根廷。然而维持这一体系需要充足的外汇储备,如果在固定 汇率下本币长期被高估,外汇储备就有被耗尽的风险,不幸这正是阿根廷之后汇率体系崩溃的原因。在1999年之前,阿根廷经济迅速扩张,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涌 入国内。然而阿根廷出口规模相对有限,在2000年时出口只有314亿美元,占GDP的11%,这使得其经常账户赤字高企,1990-1999经常账户年 均赤字80亿美元。1999年后阿根廷经济陷入不景气,出现了持续3年半之久的经济衰退,GDP负增长,失业率高企。阿根廷企业普遍拥有相当的外币债务, 在这个时点上债权人开始要求清偿,国际资本从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出,股市指数也从2000年初的631点开始掉头向下。
连年的贸易赤字、经济缩水、资本外流、股票市场市值蒸发都大大降低了当局维持汇率稳定的能力,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和居民开始怀疑固定汇率的持续性,把比索资产转换成更安全的美元,这使当局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减少。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最终通过银行业传导至实体经济。FDI转 为净流出、银行市值减少、再加上大规模的存款外逃挤压了银行对私人部门的信贷规模,阿根廷开始走上了经济下滑—外储减少—银行惜贷—经济进一步下滑的死循 环。到2001年阿根廷的外汇储备由前一年的219亿美元锐减至9亿美元,银行业也无法提供充足的美元流动性,阿根廷政府在尝试一切办法无果之后,终于宣 布实行资本管制,并采取浮动汇率制。美元兑比索在九个月内从1:1暴涨至1:3.75,这相当于每个阿根廷人的财富下跌超过70%。阿根廷股指也一度跌至 十年最低。这次经济危机一共持续了三个季度,随着比索贬值到位,阿根廷经济才逐渐开始复苏。
GMT+8, 2024-11-22 16:03 , Processed in 0.02445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