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背景(转)
已有 149 次阅读2015-7-12 07:56
|
美国, 世纪
注:这很长,找一篇论文看吧 《鲍勃·迪伦摇滚艺术价值探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硕士论文,能下到。
意识传递中的价值矛盾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尔斯#弗兰克尔一布朗斯维克(Else Frenkel一Brunswick)1955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中产阶级比工人阶级家庭更强调观念灌输和价值观熏陶等人格培养问题。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的经济收入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工人阶级家庭,所以他们也更期望将自身的中产阶级理念、价值观得到完整传递,以确保他们的下一代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价值观念上也有所富足。就职业中产阶级而言,在教育方面他们更是强调精英教育,把教育看做是改变自我命运并能够提升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所以他们十分注重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使他们将来敢于挑战、大胆创新以求在竞争之中取得成功。
众所周知,伴随着/婴儿潮0(baby bomm)的到来,20世纪50年代时期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女人数己是相当可观,但加入到反正统文化运动之中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只是其中一部分。这表明,中产阶级家庭向其子女们所传递的的价值观念只是众多青年文化反叛原因其中的一种,它并不一定使青年一代走上反正统文化的道路,所以我们也不能就此推论,凡受到这种观念熏陶的中产阶级青年一代必然具备反叛精神。虽然50年代时期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们重视自立品质和个人主义精神,但在政治方面都明显的带有一种中性特质。这既可以使他们走向政治文化激进,也可以使他们走向政治文化保守,因此不能简单确定一个人的政治意识形态。由于自立品质和个人主义精神等中产阶级价值观没有鲜明的左翼或右翼的意识形态倾向,从而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现代美国中产阶级的这种个人主义观念中,本身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内在矛盾。首先是美国中产阶级价值体系过分强调个人成功,特别是在经济意义上表现极为明显。中产阶级极力主张的公平竞争、科学管理和共同进步,皆是为了确保个人经济上的成功与发展。基于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中产阶级在极力促进个人奋斗与成功的同时又强调次序理性化!计划合理化和管理科学化,从而遏制自由竞争经济的潜在破坏作用。这一结果也导致了社会各机构的高度组织化与个人作用和特性的日益萎缩,也让专家管理、政府介入与社会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渐重要起来。其次是中产阶级家庭在培养子女时又总是强调“表达式个人主义”(expressive individualism),如自我价值、自我尊严、自我理想等观念。以此教导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始终保持自主自立、自尊自强的精神,而不是盲目的随波逐流或人云亦云。这两种方式也逐渐成为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也势必会在中产阶级青年一代中产生失落与茫然。而一旦条件成熟,这些失落的青年一代的情绪就会转变为异化,表现出愤怒与绝望,从而最终走向反叛之路。
不仅如此,个人竞争与个人成功在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体系中还占据着非常显著的位置,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与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成为其重要特点。因为他们坚信通过自我奋斗、努力拼搏、积极竞争才能进入中产阶级的行列,人的才能和价值才可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价值观念,极易导致人们崇尚精英主义从而增大了竞争的残酷性。但20世纪60年代的中产阶级子女们对于父辈的这些观念却仅仅是有条件的接受,他们普遍认为如果竞争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多财富,成功仅仅意味着取得更高的地位,那么他们就不敢苟同,有时甚至表现出相当的反感。
他们虽然有条件上较好的学校,读较好的书,有较好的老师。他们的父母也为他们骄傲,并对他们寄予了更多的期望。而他们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被溺爱的一代。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也自然比二战一代的父母!“大萧条”一代的祖父母要高。他们有理由相信自己将来会生活得更好。所以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感到了希望的破灭。
从本质上讲,20世纪60年代中产阶级子女之所以走上文化反叛之路,是由于他们所经历和面临的现实社会与之前所认同的中产阶级价值观与之间存在着巨大明显的差异,这也是促使他们重新寻找心灵救赎之路的重要原因。对中产阶级的青年一代来说,此时美国社会到处充斥着伪善与不公,种族歧视随处可见,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残酷的竞争使得人们彼此感情冷漠,对物质利益的疯狂追逐让心灵变得极度空虚,所有眼前的一切都与美国公开宣传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总之,这些成长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左右的中产阶级青年一代,都发现其自身所认同的诸多价值观是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的,于是他们心中便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异化感。但的对于中产阶级青年一代中那些具有个性追求、怀揣美好理想并渴望全面自由生活方式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难以容忍和接受的,应当对其进行坚决的反抗。可以想象,当大量具有相同背景的同龄人相聚在一起,共同面对相同的内心困惑、共同直视相同的现实难题时,一种群体感或者阶层感很容易在他们中间产生,并由此逐渐形成一种共识,直至最终汇聚成一股群体力量。反主流、反正统文化运动水到渠成,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