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早年的中国企业空美元(转)

已有 259 次阅读2015-7-7 21:06 | 中国企业, 人民币资产

        对冲,做空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普遍,只不过很多人做空了却不自知。过去6,7年,大量企业借利率低且贬值的美元债然后买人民币资产。本质上这就是空美元的行为。现在这些企业积累了高达1.3万亿美元的空头头寸,还加了杠杆。

注:空美元,多人民币嘛

******************************************************************************

        因为人民币的强势是维持国内资产价格的必要条件,政府之所以能容忍人民币内贬外升对制造业的伤害,是因为地产为主的资产泡沫可以给政府带来大量的土地收入,这些收入可以推动了基础建设,带动GDP增长。所以,在去年四季度资本外流创历史的情况下,央行就更需要保住汇率的强势,不然国内资产价格的泡沫就会崩盘。当然这里的崩盘主要是指房地产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崩盘,而非股市,因为我们股市的水池很小,对外资的影响不大,并且股市在过去几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也没有太大的泡沫。有意思的是,在国家动用强势手段维持汇率的同时,在股市上也没闲着,在去年四季度外资流出最厉害的时候,国家踏准时点推出沪港通,同时大幅拉升股市(权重股在去年4季度的大涨可以阴谋论一下,就是国家队的出手,因为存量资金最多拉起创业板,绝不可能能撬的动大蓝筹),目的我想是要用股市的上涨来吸引外资买入(沪港通),以对冲外资在其他资产上的流出

******************************************************************************

        除了贬值预期导致外资的流出外,最要命的是外汇套利资金的离场。什么是外汇套利资金?中国一直采取的是紧盯美元的货币政策(虽然近些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小幅升值,但仍然不是真正的浮动汇率)。由于人民币的汇率长期被央行控制,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人民币长时间被低估。这就造成了大量外汇进入中国进行套利交易:外资买入被低估和/或利率较高的货币获得收益。过去十几年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到三万亿美元之多,其中进入中国进行外汇套息交易(人民币不断稳步升值,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汇率),即使再保守也超过万亿(纽约时报报道:过去五年,中国的银行和公司在海外借了大约1万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大部分是短期、以美元计价的债务,这些套利交易融资进入的流动性都是以公司对外贸易的方式伪装进入的。它们断定人民币会继续保持十年来逐步升值的态势,他们可以偿还较少的美元债务,但人民币贬值导致它们支付更多的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不断买入外币,抛出人民币,大大增加了人民币供给,提高了通货膨胀。假设民币每年升值2%,人民币利率比美元高3%,那么一万亿美元套利资金在中国每年拿到的无风险收益就有3000亿人民币!这些都是现在人民币非浮动汇率造成的结果。如果人民币真的是浮动汇率,上述套息交易就不会存在。

        因为套利交易融资进入的流动性都是以贸易的方式伪装进入的,所以虚假贸易的外汇套利证据就很好找了,只要查看香港和大陆贸易数据的异常差值就知道了。

        现在如果几千亿甚至一万亿美元的流动性在短时间流出,对经济体的冲击将是非常巨大的。一万多亿美元的套利资金逃离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外汇储备的近1/3M2的近1/3。这就是央行为什么要死扛汇率的原因。

       而注意到,央行去年一直在保汇率和放水之间进退两难,因为现在国家面对的一个博弈就是:到底是保汇率维持资产价格对经济的伤害大,还是让人民币贬值对经济的伤害大?上文也说了,强势人民币有助于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的维持(基础建设投资可持续,GDP可继续维持高增速),但强势汇率这几年已经开始伤害到我们的出口和消费了。而人民币贬值可以让制造业喘一口气,长期也可以慢慢拉动消费,但这会让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会让基建资产(主要房地产)的泡沫破裂。

 


注:这个固定汇率政策,跟 “通产省” 类似。“ 此一时,彼一时” ,环境变化了。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6 07:32 , Processed in 0.02610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