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极端的经济情况(转)

已有 188 次阅读2015-6-13 21:46 | 金融市场, 企业融资, 政府债券, 抑制通胀, 华盛顿

      好多年以前,中国控制票子的办法,就是收支从银行走。

      这个办法是从苏联学过来的。

      那时候,国民政府的金融业和美国很像,各个地区发各个地区的票子。

    1929-1933年的大萧条之后,美联储的权力向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委员会集中。这时,美联储真正开始作为一个整体管理全国的货币供应。不过,在马丁担 任美联储主席的时代管理货币比现在容易得多。那时候银行的资产组合里有大量的政府债券,同时除了接受存款以外并没有太多其他的融资手段。马丁如果希望货币 供给增长率降低,只要提高利率,银行希望扩大贷款的想法就落空了。因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在没有其他融资手段的情况下,扩大贷款额必须出售债券,这 就必须权衡降价出售债券的成本和贷款所获得的收益。难怪有人说,在经济扩张、利率开始上升的时候,马丁只要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静坐不动,几乎就可以让贷 款总额反射性的减少,使货币供给年增长率降低[8]。现在美联储要抑制通胀,减低货币供给增长率可要费劲得多。一则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银行筹措资金的能力 大大增强,它们不必只靠出售政府债券来扩大自己的放款总量,二来当年银行运用资金占全国企业融资总额的3/5,而现在只提供不到1/4的信用,金融脱媒现 象让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相对降低,你即使控制了银行也不见得就能控制全国货币的供给。无论如何,不管调节货币的难度增大了多少,执行货币政策以使美国 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通货膨胀率已经成了今天美联储的主要目标。

**************************************************************************

         呵呵,有时候读读历史很有意思


摘自《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

       1913年的联邦储备体系实质上是银行间的合作企业,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十分有限,各储备区可以有不同的再贴现率。这种局面维持得不长。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联邦储备体系的控制权开始逐渐转向华盛顿。在这次严重的经济衰退中,美联储广受批评。美国人开始着手加强美联储的协调统一。在1935年的银行法中美联储完成了结构的调整。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大大增加了,它通过1933年创设,1935年正式组织完成的公开市场委员会,成为政策制定的中心。该委员会由7名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和5位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共12位成员组成。在5位行长中,纽约储备银行的行长为常任成员,而其他4个席位由另外的11个储备银行行长轮流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也是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主席。为了控制货币,所有地区储备银行都必须依照华盛顿的要求,但它们还可以保持各自不同的贴现率,然而随着通讯革命的风起云涌,到了60年代连这也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这种差距在片刻之内,就会因为套利操作而消失。在马丁担任美联储主席的1951-1969年,华盛顿已经完全变成权力集中的全国市场的单一指挥中心了


注:它这个东西是谁搞的呢,是威尔逊总统搞的。

       本来是准备效仿欧洲建立中央银行,但是美国又惧怕央行权力过大,还有就是联邦政府借此扩大权力。后来威尔逊总统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分权的中央银行。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4 20:30 , Processed in 0.02942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