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发展外贸、超发货币。因为战争是破坏生产、消耗物资的。
他们要是知道干革命就是干苦力,没人来了,呵呵
![](http://www.aswetalk.org/bbs/static/image/smiley/comcom/4.gif)
**************************************************************
我小时候在家里,所有关于革命的记忆,就是国民党封锁,怎么往根据地送盐,等等等等若干
然后就是干活儿
革命浪漫主义的记忆还是我上学后的事情,应该是高中以后吧。所谓 《激情燃烧的岁月》,呵呵
张纪中拍的嘛,呵呵
![](http://www.aswetalk.org/bbs/static/image/smiley/comcom/4.gif)
![](http://www.aswetalk.org/bbs/static/image/smiley/comcom/4.gif)
注:原著
(刊载于98.4小说月报)
**************************************************************
大生产运动的启动:内外双重压力下的合理选择
1945 年秋,为了抢占东北这块战略要地,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从关内抽调13 万部队和2 万干部出关。早在出关之初,中共就开始关注东北解放的生产问题。这年底,毛泽东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 东北和热河党政军“一年内,将达四十万人以上。如此大量的脱离生产人员,专靠东北人民供给,是决不能持久的,是很危险的。因此,除集中行动负有重大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④。1946 年3 月27 日,东北局发布《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贯彻“以农业为主”的发展生产总方针,用一切办法增加生产⑤。不过,此时中共在东北立足未稳,又面临大规模内战,加之匪患猖獗,解放区中心工作是土地改革和剿匪,大生产运动并未真正提上日程。
1946 年夏,东北南部主要工业中心和棉花产区被国民党军占领,东北解放区对外贸易通道被切断,大量农产品积压,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拉大,一时间陷入“胀死冻死”⑥ 的困境:
“大豆在合江省有些地区,每华斤二角钱到五角钱,比木材还贱。许多人用作柴烧。工业品甚为缺少,每1 尺普通布50 元到100 元左右。差不多是100 斤到200 斤大豆换1 尺布”, “很多县十七、八岁大姑娘,衣服一丝一丝的,穿不上裤子”; “严冬将近,几十万兵将有受冻之危机”。⑦
随着内战扩大,
东北解放区财政支出猛增,又来不及建立统一的税收体制,主要依靠接收的敌伪资财和发行纸币。至1946 年底,接收的敌伪物资已经用完,东北币发行量达164 亿元⑧,加上各种地方货币,“货币发行已达饱和点( 平均每人1300 元以上) ”,只能另辟财源。
当时, “军费占各项经费的80% 以上”,而财政收入有限, “赤字在3 /4 以上”。在经历日伪14年残酷统治后,东北人民“困苦不堪,财政负担能力亦比老解放区薄弱”,工业又未恢复,主要由农民负担: “公粮超出总收获量15% 以上,村公费、战争动员等额外负担,比经常负担还要繁重”,财政形势异常严峻。⑨ 要从根本上克服严重的经济和财政危机,必须大力发展生产,这成为推动东北解放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内在动因。
为了打开外贸通道,缓解经济危机,东北解放区先后与苏联签订三个《贸易协定》,实行易货贸易,以出口农产品换取急需的军需民用物资。① 仅根据1946 年12 月签订的第一个《贸易协定》,就需在次年4 月1 日前,向苏联输出粮谷100 万吨、肉类1 万吨。② 要完成对苏出口任务,就必须积极发展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这成为促使东北解放区进行大生产运动的外在动因。
至1946 年11 月,东北土改初见成效: 约500 万无地、少地农民分得约2600 万亩土地③,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提高,大股流窜土匪已基本肃清,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条件逐渐成熟。这时,东北民主联军多以出关部队( 包括“南泥湾精神”的创造者———八路军359 旅一部)为基干组建,对大生产运动并不陌生; 在东北解放区居于领导地位的也多是关内干部,尤其是党在东北的最高机关———东北局的5 位常委:林彪、彭真、高岗和陈云来自陕甘宁边区,罗荣桓来自山东,而后来在大生产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东北行政委员会( 简称“政委会”) ④主席林枫来自晋绥,都是抗战时期大生产运动的实践者,具有丰富的亲身经验。面对东北解放区内部与抗战时期关内解放区相似的财经困境和外部完成对苏联出口任务的双重压力,开展大生产运动自然成为东北解放区最高领导层的合理选择。
1946 年冬,政委会主席林枫多次下乡调研,决定次年各级政权的中心任务是领导组织与发展农业生产。⑤ 次年元旦,东北局副书记兼秘书长高岗在《论东北1947 年的任务》一文中指出: 今年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改善人民生活”⑥。至此,东北解放区最高领导层基本达成共识: 从1947 年起,将工作中心转入大生产运动,以克服严重的财经危机,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946 年12 月17 日,东北局讨论通过《关于今后八项工作任务的决议》( 简称《决议》) ,并得到党中央批准。按照《决议》要求,今后4 至5 个月,为完成对苏联出口任务,“运粮工作是全部财经工作的中心”,并“发放5 万万元农贷,调剂耕畜,组织劳动力,以准备展开今年的大生产运动”⑦。根据《决议》,2 月1 日,林枫主持政委会会议,通过《生产令》; 25 日,政委会发出《关于开展农村生产运动的指示》( 简称《指示》) ,对大生产运动作了详细部署。
前述《决议》与《生产令》和《指示》,共同构成指导这场大生产运动的基本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