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抗战开始后,党内外普遍存在着重军事轻经济的思想,加上种种内外原因,导致当时推动生产运动的成效和影响并不大。但边区的生产运动还是取得了一 定成效。首先是农牧业生产有较大发展。1939、1940年,全边区开荒170余万亩,粮食产量和牛、驴、羊数量都有较大增长。1940年,部队已可自己 解决一个半月的口粮,并解决了部分装备补充。机关学校也投入生产运动。从中央和边区领导人到勤务员和青年学生,全体动员上山种地。与农牧业发展的同时,边 区的工业建设也迈出了最初的步伐。
在1938年12月到1940年这个阶段,一方面是边区自身开展了生产运动,另一方面边区也还有一定的外援,即国民党政府尚给八路军发放一定数额的军饷和国内外募集的捐款。
艰难时期
1941年到1942年,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残酷“扫荡”与国民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非生产人员的大量增加,使根据地的 财政经济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毛泽东回顾这时的情形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 盖”。国民党“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党和毛泽东主席号召边区军民更加努力地开展生产运动,以使边区的财政经济由半自给转到完全自给。陕甘宁边区的生产运动由此进一步发展起来。
困难形势也迫使机关、学校不得不下决心自己动手,从发展农工商中求得财政供应的自给,生产劳动的任务极其艰巨。为了自己动手,共渡难关,中共中央和 边区政府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和重要步骤,比如整顿领导生产业务的组织,成立中央直属财务处,后勤经济处,边区财经处等,加强对生产自给的组织领导。同时, 机关、学校的生产自给种类,从前一阶段的以农业为住,转到以工商业为主。虽然缺乏经验,经过艰难的探索历程,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1941年,后勤机关 学校种菜地1,801亩,收获各种蔬菜87.9万斤,做到自给蔬菜4个月。中央直属机关种菜地2,329亩,收获各种蔬菜71.5万斤,自给5个月。边区 中央局140人,种菜收获2.8万斤,自给打到9个月.1942年,中直、军直和边区各机关学校的商业收入占自给总收入的68%。边区政府秘书处与民政、 财政、建设、教育4厅合办两个农场,共派0个管理人员与2户移民伙种,共收入约25万元。中央各机关学校,配备种菜人员40名,在388亩川地1941亩 山地上种菜,收获各种蔬菜74.5万斤,平均自给蔬菜5个月。全边区各机关学校的蔬菜自给在600万元以上。此外,饲养家畜解决肉食也取得相当的成绩。 “1941年上半年后勤各机关喂猪得肉56,814斤,照当时市价值170,440元,平均每人每月多吃了1斤肉,全年约植35万元。”“中央直属各机关 学校,1942年至10月止,平均每月养猪265头,10个月共赚23,330余斤大秤的猪肉。合边钞70万元。”“全边区机关学校饲养牲畜一项生产,照 此计算,总价值当在400万元以上”。[《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总之,这一阶段边区机关学校的工 商业经营是有成绩的,1941年生产自给1,500万元,1942年约达5,000万元。不仅供应了日常经费的大半,解决了迫在眉睫的财政困难,而且奠定 了进一步发展自给经济的基础。
1941年、1942年,军队、机关、学校的自给生产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公营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陕甘宁边区的军民,开展了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 等地的大生产运动。军队、政府机关和学校发展自给经济,是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中的一个创造。解放区抗日民主政府办了许多自给工业;军队发展了以自给为目 标的农业和部分工商业;机关、学校也发展了自给经济;农民广泛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敌后军民在频繁的反“扫荡”作战中,实现劳武结合,一面战斗,一面生 产。各级党政干部也都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和群众同甘共苦。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得到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 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其中,359旅开发南泥湾的成绩尤为突出,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当时,自1939年秋从华北调回陕甘宁边区担负保卫党中央和保卫边区任务的第120师第359旅驻防于绥德,边区的粮食本来就很已经紧张,作战部队的到来使吃饭的问题更加突出出来。
1940年5月,朱德总司令奉命从晋东南抗日前线回到延安,也看到“财政经济建设虽有某些成绩,实在入不敷出,以致几月来未发一文零用,各机关、学校、军队几乎断炊”。在军委机关,朱德看到许多干部都因长期营养不良而面色苍白。
朱德提出在不妨碍部队作战和训练的前提下,实行屯田军垦的政策,“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同时帮助边区的建设,也改善部队本身的生活。”
为此,朱德亲自率中共中央直属财经处处长邓浩,第359旅718团政委左齐以及技术干部多人,到南泥湾进行实地勘察。1941年3月至1942年,359旅在王震旅长、王恩茂政委率领下,分四批开进南泥湾。
1941年3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率先开进了南泥湾。不久,其他各团及三五九旅旅部也进驻了垦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各直属单位随后也来到南泥湾参加垦荒。一时间,在南泥湾掀起了一个开荒生产的热潮。
经过三五九旅广大指战员辛勤地劳动,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1941年,他们开荒11200亩,收获细粮1200石,粮食自给率达到78.5%。1942年,三五九旅耕种面积达到26800亩,收获细粮3050石。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上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书面报告,对1938年以来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的情况与经验,作了全面系统的总 结,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党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各抗日根据地生产运动。毛泽东的这 篇报告及1943年10月1日为中共中央所作的党内指示《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和1943年11月29日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 英雄大会上的讲话《组织起来》等文,共同构成了当时领导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的基本纲领(中国共产党编年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第 1266页)
进展时期
1943年初,党中央提出了“丰衣足食”的口号。2月9日,毛主席在一份电报中说:“边区在渡过财政难关的基础上,今年决定大力发展农工盐畜生产, 提出丰衣足食口号,如不旱,大有办法,人民经济亦大有发展,可达到丰衣足食”。这是党中央对边区生产运动的一个新的部署。1943年5月1日,朱总司令在 《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号召建设好“革命家务”,在工业生产方面,“争取一二年内首先做到党政军学主要必需品的全部自给,并照顾将来稳健的向前发展。” 对朱总司令“建设革命家务”的提法,毛主席十分赞成。他风趣地发挥说:“国民党以前不是常说我们”窜回老巢吗?过去我们并没有巢。在陕北这个地方,靠着桥 山山脉的确可以建立一个又深又好的‘巢’。敌人不能去,里面有工农商学,有牛羊鸡犬,有好娃娃,有生产班。这里好好计划一下,要如朱总司令所讲的好好的搞 一个革命家务。”经过一年的努力,党中央提出的“丰衣足食”的号召基本得到实现。
在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中,党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的领导人都以身作则,参加到生产运动中去。1943年初,毛主席在杨家岭窑洞下面开垦了一块地,种 上了菜,朱德总司令组织了一个生产小组,开垦菜地三亩。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举行纺线比赛,周恩来、任弼时、李富春等领导同志都争先参 加,任弼时同志夺得纺线第一名,周恩来同志被评为纺线能手。高层领导人的模范行动,成了生产运动的鼓舞力量,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热情。
1943年,由于大生产运动,以及自然灾害的好转,边区获得极大丰收,粮食产量不仅可以达到自给自足,还有余额可供出口。边区各种手工业制品也有了增长,基本达到了经济的自给自足。
GMT+8, 2024-11-22 12:19 , Processed in 0.02858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