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角度读懂中国近代史
已有 203 次阅读2015-3-1 18:44
|
中国近代史
不懂金融啊,中国近代史看不明白。
中国何以在19世纪上半叶,由盛转衰,这是很多人的一个疑问。
嘿嘿嘿
别看张牙舞爪的人多,真搞明白的,还真不多。
注:很多人的话,都是屁话,没什么可听的。没什么味道,呵呵
************************************************************************************
开篇之前,向中国的社会科学学者致敬,尤其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诸位先生,你们弥补了我对中国历史知识的空白。
中国人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犹如鬼怪。
一群xx,我怎么说呢
我说过好多回了,中国的问题,在于 “愚”
************************************************************************************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呢,跟拿破仑战争有关。
拿破仑战争使得西班牙政府无法维持墨西哥的银矿业,加上拉美独立运动,所以在1790-1799 和 1820-1829年间世界金、银产量减少了大约50%,鸦片贸易于是被用来吸纳中国的白银。
尽管在这些巨变之后,世界银产量又逐渐恢复,但直到1860年才真正达到1800年的生产水平。
大约自1755年起,除了云南和广西以外,中国的白银几乎全部是通过欧洲国家从拉美地区进口而来。
在拉美独立运动爆发后,怡和洋行和许多西班牙商人放弃了该地区的白银贸易,并转而开始从事鸦片贸易。
西方国家开始不再向东方国家供给白银的1808年,也是中国市场上的银钱比价涨至官订比价之上的那一年。
到了1833年,英国不但停止向印度提供白银,反而利用卖出的棉花吸纳印度的白银。
1856年,西方重新向东方供应充足的白银。冯桂芬此时也对白银流向的突然转变以及银贵钱贱危机的突然舒缓而大为惊叹。
19世纪前期中国的银贵钱贱危机大约始于1808年,从1820年代起逐渐恶化,并在1844年-1856年达到极点。1856年之后,白银开始逐渐流入,银钱比价下降并保持在适中的水平,直到清王朝结束。
注:清政府在1820年才认识到这个问题。
清政府对白银的态度,跟它对马匹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清代对马匹非常重视,为什么造成这种情况?原因不明
来自纽约的传教士 卫三畏在1863年出版了《中国丛报》,该刊物提及:“在如此商业化的中国社会中,她的人民竟然缺乏自己国家所铸造的贵重金属硬币...这甚至在亚洲国家中也是唯一的例外。”
************************************************************************************
同治中兴
据估计,在太平天国、捻军和回民的反抗过程中,中国的人口从1850年的4.3亿下降到1865年的3.18亿,几乎灭绝了中国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1808-1850年间中国白银约外流了3.68亿西班牙银元之后,在1856年和1886年间约有6.91亿墨西哥银元涌入中国,并且清政府通过几种商业税的征收利用了这笔收入。
胡林翼说,“军政系亿万生灵之命...与其饥军而误地方,无若取商贾之利以援大局。”
与清前期相比,商税在晚清时期的作用至关重要。
明末的税收以田赋为主而商业税收微不足道,当政府加重更多的田赋时,就爆发了一系列的动乱,并导致明王朝的灭亡。
然而清政府却可以从回流的白银中获得许多新的商业税增加平定太平天国等运动的资金。
************************************************************************************
货币制度
当英国在19世纪前期因世界白银减产而面临货币供给成长率减少的情况时,它通过发行现代银行纸币加以弥补。
从16世纪到18世纪期间,当日本的白银因出口到中国而使得本国用以铸造货币的金属供应逐渐不足时,幕府发行面值高于货币本身价值的硬币,大名们也发行可以兑现的纸币,这使得日本发展出自己可以控制的货币制度。
从理论上来说,当19世纪前期中国的银价上升时,清政府应该向市场投放更多的白银,但清政府储存的白银数量此时正不断减少。
1838年刑部侍郎黄爵滋哀叹道,尽管道光皇帝在生活上比他的父亲和祖父都要节俭,但国库却日渐亏空。
注:朴素价值观的兄弟们,脸往哪儿搁,呵呵
************************************************************************************
清初当银价上涨时,通常是通过减少制钱供应数量来降低银对钱的相对价格。
注:少发货币了嘛
面对19世纪初期这场银贵钱贱的危机,政府采用了同样的办法。但清政府如此做主要还是由于以下两项理由:第一,铸钱费用通常用白银支付,此时白银价格越来越高;第二,铸造制钱花费的白银还多于所铸铜钱在市场上可换取的白银。
但是,尽管制钱的供应量减少,白银相对铜钱的价格却依然不断攀升。
现代社会也有这种现象:
三人合伙造假1元硬币 投入18万仅造出16万
http://news.ifeng.com/a/20150228/43237014_0.shtml
1744年乾隆皇帝的一道上谕提到:“今惟以钱为适用,其应用银者,皆以钱代。”
大量依赖铜钱使得钱贵银贱,此后政府又鼓励使用白银,由此来降低铜钱价格。
直到1775年左右大量便利的银元流入,才开始转向由白银主导的货币体制。
注:现在看啊,即使银紧张,用钱也不行。钱也紧张。
************************************************************************************
经世之学兴起
我个人觉得,应该给晚清的人一定的尊重,他们毕竟是我们的前辈。
他们不易。
乾隆和嘉庆时期的学者官员大都热衷于刊印自己的诗集,但道光时期的学者官员大多出版与时政有关的著作。
19世纪前期的学者官员关于政府在货币政策或经济领域中应扮演何种角色的焦虑,比公元前81年汉朝的《盐铁论》争辩更为激烈。
************************************************************************************
鸦片危机还是白银危机
以前关于这场危机的研究都强调是鸦片进口导致白银短缺,但事实上,1856-1887年间尽管鸦片进口成倍增加,但同时白银也重新流入中国。
在1856前后,中国的国际收支由赤字到盈余的转变中,全球白银供应比鸦片进口因素更为重要。
************************************************************************************
日本何以在甲午战争取胜
19世纪前期的世界市场对中国茶叶和生丝的需求萎靡不振,而在此后的1850-1870年间,这些产品的销售逐渐增长,从而导致了中国人的自满。同时代的中、西方人士经常评论说,即使没有技术进步,中国的产品依然市场活络。
而日本为了挤入世界市场,则在1870年代开展了一系列改进技术的努力,并在1880年代后期超过了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