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讲武堂的人、黄埔的人不知道仗该怎么打?
而是有个实力对比的问题,人家这么弄,你也这么弄,小孩和大人比力气,这就很可笑了。
常规来说,军事学是不考虑社会问题的,
一个毫不动摇的观点,军事因素足以解释大多数军事事件。 事物是复杂的,对此观点的阐释并非有意轻视其他因素的重要性,也不是排除复杂的因果关系,而是希望对军事事件的内因理所当然地给予更多也更显著的注意。
正是因为现实中,敌我双方物资差异过大这么一个条件,要解决军事上的这么一个问题,就需要一些很特殊的方法。
而某人首先论证了 割据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后来还有什么创造平原的“人山”,改造地形运动。
哪都是一篇论文一篇论文写出来的,不是凭空出来的,明白。 那还有一个问题啊,
它的山地战为什么会占有优势呢? 山地战之所以有优势,是因为 我们的通信和工兵能力比国民党强,呵呵
甚至比日本人都强,呵呵
据郭汝瑰 回忆,郭汝槐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工兵科的,也就那样,还跟中国学员保密,呵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郭汝瑰退学,回国。
郭汝瑰是1931年回国的嘛,所以郭的信息是比较新的。 也就是说日本侵华之前,工兵水平不比中国强多少。
因为日本资源偏少,日军不太注重后勤,偏精神动员。
七七事变的发动者 牟田口廉也 指挥的进攻印度的“英帕尔”战役,后勤也是很烂的。 据此推测,日军从 九一八事变 到 七七事变 之间,后勤能力没有太大变化。
抗日战争中有两个显著的事实,日军的通讯和工兵能力不如我们。
至于为什么,这就不知道了。
很少有人知道,在民国时期,曾经有一所大学 执中国社会学的牛耳,那就是上海大学。(现在早已停办)
注:它其实在三个方面在民国都是首屈一指:
社会学、工兵、通讯能力。
1955年授衔,唐哲明少将 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工兵科的,1928年毕业。
×××××××××××××××××××××××××××××××××××××××××××××××××××××××××××××××××××
学理工的人就是这样,爱从硬杠杠的角度看待历史。
个人见解,扯一些闲话。
注:其实他还是一个很早就意识到 宣传重要性的人,当然他也当过
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还是中央执委。
可能跟 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个时代背景 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新闻宣传战 就很厉害了。
1926年1月,国民党于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再次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时,中央常委会批准
,继续代理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