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得有一点军事史的知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炮兵演化为步兵炮兵和压制炮兵。
《论炮兵》第6章
在
炮兵愈来愈难影响步兵作战的同时,炮兵技术的演进让反炮兵效率有长足的发展。最早把精力投注在反炮兵战斗上的是要塞炮兵将校们,在传统的炮兵分类中,要塞
炮兵的火炮口径更大、更重,相较于野战炮兵用马匹拖着火炮到处跑,要塞炮兵只能把火炮安置在固定的阵地中。而当攻击方所使用的野战炮口径愈来愈大、射程愈
来愈远,要塞炮兵们所面临的处境可谓是「敌暗我明」,而如何找出敌人的炮兵阵地位置,就成了要塞炮兵的生死之战。
要塞炮兵发展出的第一种找出敌人火炮的方法是利用「音响学」的知识,在平时先仔细研究要塞周遭地形的音响特性,收集各种测试纪录,等到战时就利用这些已知
的纪录,根据敌方火炮发射声响的大小、相对位置等来找出敌人隐藏的炮兵阵地。由于这种技术需要平常就大量针对阵地周遭音响条件作测试,因此对野战炮兵来说
并不是实用的方法。但当西线变成僵化的阵地战时,交战各方的炮兵也习惯去构筑永久性阵地,让这种音响学方法再度活耀起来。
还有两种方法分别是火光测距法 和 空中侦察,利用飞机或气球来找出敌人的炮兵位置。利用气球的好处是可以长时间停留在固定位置,详细观察当面敌军炮兵阵地;利用飞机的优点则是可以深入敌军后方,不受地形地物阻碍。
彭恒武的老师 马克思玻恩就是干这个的。
我本人作为柏林某军事当局的一个成员,充当了这台机器中的一个小零件,我在那儿同其他物理
学家一起研究所谓声波测距法。这种方法通过在不同观察哨所测量炮声到达时间来确定敌人的炮位。即使在这小小的不很重要的领域里,一切也都明显地依赖于整个
工业的情况。为使这种方法更加有效,我们向当局要求准确测量时间的仪器,却被拒绝了,因为工业方面不愿为这样一些小事匀出时间、劳动力和材料来。然而英国
人碰到这样的要求时却并没有讲求节约。 ———
马克思玻恩
虽然这三种方法都在1914年冬天出现,但离真正实用化还有一段距离。主题主要出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当西线炮兵密度愈来愈高时,要去分辨哪个声音、哪个火光属于哪门火炮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同时射击的火炮数量太多了,让音响与火光观测单位去分辨特地敌军炮兵阵地非常困难;其次是通信问题,在野战电话质量十
分不可靠的时代,各个观测站要把观测到的数据传回后方观测所需要相当的时间,而当时的飞机也没有装设无线电,侦察机与地面人员最有效的联络方式是把看到的
资料写在纸上,再飞回己方阵地后丢给地上的友军。
到了1917年中期,在有、无线电通讯科技上的发展简化了原先通信上的困难,让反炮兵战斗成了单纯的国中数学问题。其实早在1915年秋天各国陆军就开始指派了专业的反炮兵部队,而到了1916年凡尔登会战时,德军已经可以标示出大部分敌人炮兵阵地位置;得益于他们大量的榴弹炮,德军可以摧毁大部分他们标
示出来的法军炮兵阵地。
注:台湾人翻译的。
可以找到敌人炮兵阵地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步兵发动攻击前先把敌人火炮屠杀殆尽,只要敌人的火炮持续保持静默,就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把他们找出来;而当敌人所有
的炮兵同时射击时,要分辨各别炮兵阵地位置也是件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当炮兵指挥官想要减低敌方反炮兵射击危害时有两种简单的方法,首先是在攻击发起前所有
的火炮都要尽量地保持缄默,其次是当攻击任务开始后所有占领固定阵地、可能已经被敌人发现的火炮都要同时射击以混淆敌人。
虽然这些欺敌行动可以有效让炮兵不被敌人炮兵锁定,但相对地这样也会让炮兵支援步兵的弹性下降。「全部静默/集中射击」的方式虽然在进行弹幕防护射击时很
有用,但是在对付小目标(如一挺机枪)时则显得是杀鸡用牛刀了。因此双方大量进行反炮兵射击不但会减少可支援步兵的火炮数量(因为部分火炮被移去执行反炮
兵战斗),同时也减少了炮兵支援步兵的效率。
为了解决野战炮兵这种两难,出现包括了从迫击炮到高速加农炮等各式各样的发明。最后各国不约而同地朝向同一个方向发展──发展所谓的「壕沟炮兵」──让第一线步兵拥有更多的建制火炮,以降低步兵在对付步兵目标时对炮兵的倚赖。
×××××××××××××××××××××××××××××××××××××××××××××××××××××××××××××××××××××××××
在东北,老共装备了大量的步兵炮,其实还有一个好东西 “爆破筒” ,对步兵来说太好了。
德国观察家在旅顺港之役中发现了在现代化要塞攻击中,有效快速地在铁丝网中开拓一条攻击路是决定步兵生死的重要关键。从这样的经验出发,德军迅速发展了一系列的迫击炮来替步兵开路;而在当时德军的兵种划分下,这类的武器交给了战斗工兵单位,以便与其他武器配合来破坏敌人的要塞地带。 有大量的爆破筒省了多少迫击炮炮弹呢。
迫击炮+步兵炮+爆破筒 构成了 步兵炮兵强大的火力体系。
伪满洲国当时实行的是征兵制,全民皆兵。不过主要作为辅助部队,例如高射炮部队。
老蒋的飞机啊,是美国二战前期的飞机,伪满洲国的高射炮部队足以对抗。老蒋的坦克,是美国二战前期的烂坦克,这个不说也罢。
其实 步兵炮兵、压制炮兵、高射炮兵 这一体系真正的问题在于 高射炮弹。
根据朝鲜战争的经验,高射炮弹的消耗是很严重的,而即使在解放战争后期,老蒋的飞机还在轰炸上海,而这是怎么解决的呢?
×××××××××××××××××××××××××××××××××××××××××××××××××××××××××××××××××××××××××
摘自:http://www.rmbg80.com/html/2011/0623/bgzd_245.html
建新工业公司是以生产后膛炮弹,即仿制日式75mm炮弹为主的兵工大型联合企业,该公司生产75mm炮弹的技术工作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生产发射药
该公司接收大连化学厂以后,立即着手研究生产发射药。首先修复硫酸、硝酸生产线,建乙醚车间、硝化棉生产线,在金家屯建
发射药成品厂。1947年末,发射药生产线形成;翌年1月投入生产。从1948年至1950年5月,大连生产的发射药,除供应本地军队外,约有三分之二支
援了其他解放区。
二是冶炼、轧制弹体用钢
裕华厂利用原存的火车轴生产弹体维持了一段时间,但存量有限,必须自己冶炼炮弹钢。冶炼炮弹钢不能没有炭精棒,遂由工
程部组织设计,大连机械厂制造专用设备,建成炭精棒生产车间,在短期内生产出炭精棒。接着又由炼钢厂设计,大连机械厂协助,制造出轧钢机,轧制出合格的炮
弹钢。
三是弹体加工的改进
裕华厂在大连机械厂的协作下,在弹体加工方面,采用水压机热压挤伸的办法,代替了用车床钻孔和切削的工艺,使钢材利用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 60%,2台水压机可代替125台车床的工作量,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质量也好于过去,月产量由过去的1万发提高到3万发。
四是自制引信
该公司试制的75mm炮弹引信是测绘仿制日本88式野山加农炮弹的引信。测绘中,技术人员对这种引信的结构和作用原理及关键零件的受力数据,进行了透彻的分析研究和计算,制定出科学的动态试验方法;在生产中严格工艺操作和检验,因而试制的引信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注:1925年东三省兵工厂仿日38式150毫米榴弹,制成辽14年式150毫米榴弹炮榴弹.装苦味酸炸药,配用日88式瞬发引信,弹重36公斤。
五是炮弹壳的压制
炮弹壳材料是铜锌合金,因此生产炮弹首先要解决优质黄铜的问题。炼钢厂开始使用坩埚冶炼,但坩埚的使用寿命短、耗量大,冶炼的质量也不易保证。后来自行研制出一台低周波冶炼电炉,既节省坩埚和焦炭,又减少热量损失和锌的氧化物产生,保证了优质黄铜的供应。
随后,裕华厂对炮弹壳压制中的裂口、掉底等问题进行技术攻关,使这些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再就是集中力量解决炮弹壳底部
凸缘的压制问题。根据资料计算,压制凸缘需要670吨的压力机,但裕华厂只有200吨的压力机,经过集思广益,自制了专用模具,采取了类似缩口的办法,问
题终于得到解决。经过多次实弹射击试验证明,75mm山炮弹的杀伤力和各项技术性能符合设计要求,质量良好。
1947年5月至1948年1月,这一时期 建新公司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建设3个军工专业厂,开展钢制炮弹试制工作。同时修复和新建若干与军品生产密切相
关的生产线。1947年5月,制造炮弹的裕华厂、制造引信的宏昌厂和制造无烟药的大连化工厂5分厂3个兵工厂先后施工。建新公司的工人、技术人员及试验室
分析员们冒着危险,经过多次试验,获得了确切的数据,至10月先后试制出合格的弹体、底火、雷管、引信等。到年底,形成了月产1万发炮弹、1万个引信和3
吨无烟药的生产能力。1948年1月24日,试制成无烟药、药筒等全装炮弹零部件。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建新公司将自行生产的全装炮弹命名为“一·二四”式炮弹。这种全装钢质后膛炮弹,比其他解放区生产的前膛炮弹在技术、工艺上更科学,杀伤威力更大。
注:压制火炮,国共双方都生产不了。一个是买,一个是夺。
××××××××××××××××××××××××××××××××××××××××××××××××××××××××××××××××××××××××××××××
其实很多事啊,建立
一个简单的模型就很清楚了。
这个事不在于压制炮兵多,而在于 步兵炮兵多。 压制炮兵其实还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一个是通讯,一个是炮兵参谋。
总所周知,老共的通讯也是比老蒋好的。
当时炮兵们开始学习如何间接射击技巧。炮兵离开第一线躲到后方让原本炮兵与步兵间脆弱的合作关系更加恶化,而如何派遣一些能够充分理解步兵战术作为的前进观
测官们去协调步炮间紧张关系成了战术上的重要课题。在野战电话科技的帮助下,炮兵指挥官利用电话与扮随步兵前进的观测官们连络,让步兵勉强可以接受这种炮
兵不在身边的日子。
在这段期间,派出前进观测官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炮兵科技上出现了所谓的「炮兵观测所」──炮兵指挥官现在在自己指挥的炮兵阵地与步兵前线中间开设
了自己的指挥所,一方面利用有利的地形看看步兵们在干什么,另一方面对躲在更远处阵地中的火炮下达射击指令。真正陪着步兵用双脚前进的不是炮兵指挥官,而
是些少尉(法国与英国陆军的作法)或士官(德军的作法);这些前进观测官们的层级太低、素养不足,因此虽然能陪着步兵往前走,但却最多只能提供些炮兵技术
上的意见,不能在战术上提供步兵指挥官们有关如何运用火力的建议。
在各式各样演习、兵棋推演等模拟情境下,法军与德军最后都发展出了所谓「炮兵连络官」制度,让步兵营营长身边有个炮兵出身的参谋人员,可以真正对通盘状况
提供火力运用的建议,而不是只有一个跟在营长身边,但却只能做些回报射击数据工作的家伙。这个阶段中的炮兵连络官不仅可以去协调数个不同炮兵单位的射击作
业,更可以依据当前战况发展来指派射击单位、射击目标、射击方式,来满足步兵指挥官作战需求。
注:这是四野的情况,解放战争中各解放区情况是不一样的,三野特纵是俘获了第一快速纵队的装备。
一野陕西的后勤都是山西在供给。二野没有后勤,挑了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