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我国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农业丰收的五大因素

热度 2已有 366 次阅读2014-3-14 04:08 | 农业

注:不是我多事,要说这个事。网上都炒翻天了,人家有质疑嘛。


我国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农业丰收,最主要的有以下五大因素:

        一是种子革命。1973至1976年,我国南方籼型杂交水稻(育种代表为袁隆平) 和北方杂交粳稻(育种代表为杨振玉)良种相继育成,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大面积推广,到八十年中期大体完成推广,使水稻单产较以前选育的普通良种约增加 20%-30%。与此同时,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其它农作物也都陆续发生了种子革命。以山东粮食产区为例,七十年代中后期,山东冬小麦产区开始推广山 农辐63、烟农15号等良种,小麦单产较以前选育的泰山1号等良种约增加 20%-30%;玉米开始推广丹玉6号、鲁单33号、鲁单36号、烟单14号、掖单2号等良种,单产较以前选育的烟三6号、群单105号、鲁三9号等良种 约增加20%-40%...这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搞过农业科技的人都知道,一个良种,从配育到选育、繁育、推广,顺利的话也 要十几年的时间,而要配育推广良种,首先还要建立起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如,我国籼型杂交稻良种从开始研究到大体完成推广,用了20年的时间。

        第 二是化肥革命。六十年代末开始到七十年代中页,我国各地陆续建成一大批中小型化肥厂,到1975年,已投产的化肥厂就使化肥施用量较1965年增长了 3.1倍。1972年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以后,西方允许部分民用产品对华出口,我国又迅速引进了13套大型化肥生产装置,并利用这些技水对原有化肥厂进 行改造和扩建,这些装置和改扩建项目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刚好建成投产,迅速增加了每亩化肥的施用量,这在长期以农家肥为主的田地里起到了明显的增产作 用,当时的增产幅度一般达20%-40%。

        第三是水利革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1958年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 始,各级政府每年利用农闲组织社员兴修水利,修路挖沟迁坟植树等整田改土,修造梯田,大面积垦荒,全国建成大小水库七八万座、塘坝无数,广袤的田野上,人 工河道网、田间道路网、沟渠网、防护林网形成,极大地增强了农业灌排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保证了农业的稳产高产。这些现在很难组织完成的、投资无法用数字 来衡量的农业基础建设工程,即使到了今天,仍使我们在这方面很少投入,多多获益。据央视一台前阶段报道,2007年开始,重庆市拟对上世纪六七年代修建的水库进行维修养护,以弥补30年来在农田水利上的欠账,需拿出300亿资金。这仅仅是一个重庆市针对水库这个单项的维修养护资金,若将全国范围内修建的水库、塘坝、人工河、沟渠、梯田、农路网、标准农田等用资金来衡量,那将是个天文数字。

       第四是农业机械的大量投入。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明教程》(1985年)记载,1975年我国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进一步大大提高,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的产量分别是1965年的6.7倍和66倍,排灌动力机械增长4.9倍,用电量增长4.7倍。按照这一发展趋势,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还会提高。农业机械的大量投入,为机械深耕、农业灌溉提供了保障,这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第五是耕作技术革命。由于农田水利系统的形成、生长期短且高产稳产抗倒良种的相继育成推广、农业机械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间作、套种、复种技术得到全面应用和推广,作物复种指数大大提高,从一年一熟实现了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大大地提高了农业产出率。

        正 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还没来得及全部享受到上述成果的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就由1952年的1.64亿吨,人均288公斤,增加到了3.05亿吨,人 均319公斤,不含大量的工业用粮、饲料粮和国防储备粮,从4亩耕地养活一个中国人达到了2亩耕地养活一个中国人;充分享受到上述成果的1979年后,我 国粮食连年丰收,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达到4.695亿吨。也正是包扩上述原因,使得我国人口从1949年的5.4亿达到1976年的8.9亿时,人均 寿命还能从35岁提高到65岁。

       综上所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农业丰收,是我国前期对农业和支农工业大量投入的必然结果。

×××××××××××××××××××××××××××××××××××××××××××××××××××××××××××××


从表中可以看出:


新中国粮食最少的1960年,粮食产量也比老蒋的1949年,高出26.79% !

1976年,新中国粮食产量比老蒋的1949年,高出2.53倍!粮食产量年平均增长率3.5%!

1978年,新中国粮食产量比老蒋的1949年,高出2.53倍!粮食产量年平均增长率3.48%!

1982年,人民公社(1983年中央下令改革)粮食产量比老蒋的1949年,高出3.13倍!粮食产量年平均增长率3.5%!


----------------------------


1982~~~2008年的包产到户时期,粮食产量年平均增长率1.5%!

增长率比1949~~~1982年的平均增长率3.5%,下降了一倍多,增长速度只相当于42.8%!

增长速度大大降低!



注:其实拿 建国后和 “ 老蒋 ” 比也不公平,“老蒋” 那时候老打仗,粮食产量就高不了。


×××××××××××××××××××××××××××××××××××××××××××××××××××××××××××××


         老李光讲小段子,是根本不行的。人民贼着呢,智慧了,不受愚弄了。一不留神就智慧了。


         我用简单的模型来讲这个事,例如中国的地是美国的农场,化肥、机械化耕作。采用的是美国管理模式,重定量分析。


         然后有个人过来说,我觉得日本管理模式不错唉,还有一群劳动力


        事实上呢,一块地的产出是有限的,激励过度投入劳动力,并不能有更多的改变。中国的历史已经说明了 过密和过度优化并不解决问题


        总理爱讲这个小段子,他那么一说,你就那么一听,呵呵一笑,呵呵


×××××××××××××××××××××××××××××××××××××××××××××××××××××××××××××


#总理记者会#


【李克强:30多年前起早贪黑还吃不饱肚子】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国日报记者有关改革的提问时说,我回想起30多年前,我在农村作村干部,那时候起早贪黑,恨不得把每个劳动力当天干什么都给定下来,结果呢?到头来就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搞承包制,放开搞活,几年时间温饱问题就解决了。


        其实这个事啊,是一个分配的问题。土地产出是一定的,过度投入劳动力并不能显著提高产量。人口增加就饿肚子呗。


         其实毛主席倒不是不知道这事,还有那个土炼钢、小炼钢,他考虑的是军事问题。


         当时不是准备打仗嘛,要求各地都能造枪造炮,所以才有那个小炼钢。还有那个氨水厂,当年导弹的推进剂是液体。


          最后这个事还是小平同志解决了,不打仗了,整 “关特演” ,发展人口,已经没有意义了。


          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新的潮流


注:那个时候饿肚子啊,是人口太多了,闲着也是闲着,拾点麦穗也能多一口嘛。核武器大战谁也没遇见过,过分的指责老毛这也不公平


×××××××××××××××××××××××××××××××××××××××××××××××××××××××××××××


         棉布是因为化纤工业的发展,的确良知道吗?本身来说,棉布是短缺的,但是化纤工业的发展,就无所谓了。


        直接就把棉布放开了。


×××××××××××××××××××××××××××××××××××××××××××××××××××××××××××××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比啊,不能比产量,计划经济的双 “棘轮” 效应,粗放式增长量是惊人的。


          要比啊,比产品种类、花色。要是计划经济的新增种类比市场经济多,市场经济就算输了。


×××××××××××××××××××××××××××××××××××××××××××××××××××××××××××××


       现实问题很麻烦,人口多,你也搞不成劳动密集型的。这是因为消费市场的要求

       所以就会造成大量的失业。农村廉价劳动力和城市低素质人口的竞争


        其实政府已经够 nice 了,假冒伪劣,政府一直都没管,直到近期人口下降了才开始管。

      


膜拜

鸡蛋
1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青原漫步 2014-3-14 07:51
一直不看好小强,这种团干出身没几个好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0-6 00:02 , Processed in 0.03107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