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转知乎的,只是为了接上一篇,说明“农民行为”这个问题。
由此延伸到不发达国家,还有汇率问题。 很多人(包括我)买菜的时候算来算去的,还会为了便宜几毛钱去另一个菜摊买,买大件商品(电脑、洗衣机、电冰箱之类的)的时候上下波动几百块钱反而不会很纠缠。
有时知道那些小钱还不如算了,在大方面省钱的性价比更高,但还是控制不住。哪位给解释一下?
××××××××××××××××××××××××××××××××××××××××××××××××××××××××××
这反应了典型的买方卖方的议价能力(Bargain power)不均衡现象。
在M.Porter最经典的公司竞争力模型中,提出了买方
议价能力和卖方议价能力这两大指标。指标的含义在于:无论买方或是卖方,当一方的规模远远大于另一方的规模时,价格的决定权(即
议价能力)将掌握在规模大的一方手里。在这个问题里,我们看到的是消费者(买方)面对 大件商品零售商 和 菜贩 这两种卖方时不同的议价能力。
简单举个例子:
买汽车,或者是买电视时,任何消费者与4S店或家电量贩店相比,购买能力都相当有限;而与此同时,4S店和量贩店的数量又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
卖方相对
起来,比较容易形成价格联盟,或至少降价的压力较小。消费者即使想要砍价,空间也十分有限-----
在现实中,大部分消费者是以要求更多赠品作为要求降价
的备选方案,确实让这些商家降价的可能性相当小。 而另一方面,
与零售菜贩交涉时,消费者的购买力相对较强,而商贩的数目众多(尤其是早市、农贸市场),零售菜贩需要面对同行的竞价压力,同时期望存货能够尽快卖出,所以议价能力明显劣于上述的情况。这也就使得消费者能够更容易地议价。
与此相反,如果你去过蔬菜批发市场的话:
在批发市场,尽管这些商家仍然是菜贩,但由于普通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相当小,这些菜贩几乎不会在菜价上有任何的让步。 因此即便是同一种商品,只要买卖双方的购买/销售角力发生变化,那么就会有相应的议价能力转移。
注:农民和小市民的悲惨结局都是天注定的。现在明白 “计划经济” 的厉害之处了吧,硬给矫正过来了,牛逼。
当然了,国家的议价能力超强。
×××××××××××××××××××××××××××××××××××××××××××××××××××××××××××××××
苏联也是沾了二战的光,要不是美国输送日用品,它能把资源都用在科研上,战胜德国,开玩笑。(计划经济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低效)
中国是沾了苏联的光,打了一个朝鲜战争,基本上有一个当时水平的基本框架。虽然比不上苏联的机械化,用的是日本人的“人海战术”—— 关特演。但是它是日本的加强版,高射炮(后来的导弹)、超音速飞机(英国的发动机)、雷达(二战时参与了美国雷达的研制),大庆油田(不用像日本一样到东南亚了),日本南下时期的战术(胡志明小道的 “加重自行车” ——特种车辆),美国为了对付苏联,80年代又放了一把水,哈哈
当年,胡志明小道的后勤运输是靠“自行车”的,“大加重” ,开玩笑。其实那是军用特种车辆,
研发费用你们都没算进去吧,呵呵 慎重啊,这次机会要是丢掉了,再来一次机会都不知道何年何月了。 不要不服气,这个世界是专治不服气的。
仅次于英美的世界第三海军,二战时日本单挑英国,俺觉得没问题,实际上的世界第二。
其实共和国和“中国” 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共和国都是打下来,不是继承。从朝鲜到西藏,还和印度干一仗,再到越南东南亚,那一块土地是继承得来的。长城内的这块地方是从一个叫蒋中正的人手里夺来的,呵呵
。
老毛自己在“大炼钢铁”,嘴上在说“反对唯武器论”,谁信呢。酒精代用航油、烧砖头防治冻伤,这都是关东军的发明。以为这是劳动人民的实践成果,呵呵。
发明创新啊,当成本无限大时,根本就不可能,至少短期不可能。老毛成天胡诌,要想反驳他,还得整论文,这货,呵呵
。
教育改变命运啊,呵呵;这哥们是最逗一哥们,有意思,有点爱上他了。
以前叫人家“牛夫人”,后来把人家改名叫“小甜甜”。国家不能老欺负我啊,欺负我这么长时间了;知识分子就倒霉了,就好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