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通识教育" ,多少年的谬误(转)

热度 4已有 332 次阅读2013-10-21 05:27 | 埃及法老, 中国人, 木乃伊, 清水

注:中国人的思想宛如干涸的河床 , 没有一点清水流过 , 以至于浑浊的水都是罕有之物。中国人的思想 依然犹如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一遇见空气就成灰烟四散而去,呵呵

        芝加哥大学是美国最富盛名的私立大学之一。自从1891年创建以来,该校在许多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学术实力雄厚,其人类学、地球科学、经济学、地理 学、历史学、语言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均在美国大学的相应领域排行榜中长期位居前十名,为美国和全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芝加 哥大学校友中有81位曾获诺贝尔奖(为全球之最,仅经济系就产生了22位诺贝尔奖得主)、2位曾获ACM图灵奖、6位曾获普利策奖、100多位在全美各大 学担任校长或教务长,有14位教授荣获过国家科学奖章,现任教授中有超过60位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奥巴马总统曾在该校法学院执 教十多年!著名华裔学者李政道、杨振宁、崔琦和陈省身,以及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等人都是该校校友。

        芝加哥大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当然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在建校阶段,陆续向这所学校捐款3500万 美元,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首任校长哈珀雄才大略,广纳贤才,采用先进的办学理念,以英国式的本科学院打底,建德国式的研究生院于其上,再辅以 各种专业学院,建成一所向外扩展、对外界社会主动施加影响的新型大学,开创了美国式的现代化大学模式。对此,《美国大学史》作了这样的评价:“芝加哥大学 的创立对美国高等教育面貌和前景的塑造是那个年代任何其他事件都无法企及的,它的创立是美国历史上代表一个时代精神的事件之一。”

        在芝加哥大学,学生之间以埋头苦读为荣。许多学生的背心上印着这样一行文字:University of Chicago: Where Fun Comes To Die. (芝加哥大学:玩乐消亡之地),以此表明他们的课程有多难,在这里上学有多苦。而且教授们给分也非常吝啬,“给出C或D是家常便饭。”看来以名气深藏不 露、课程繁重艰难、环境危险可怕、气候暴冷暴热为特点的芝加哥大学,确实算得上磨练人的好地方!

        历史地看,芝加哥大学第五任校长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居功 至伟。哈钦斯就任校长期间(1929-1950),正是美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他刚上任就赶上了经济大萧条,接下来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这也是美国 高等教育酝酿着大的突破,进而雄霸世界的关键时期。其他大学在这段时间里,大多小心翼翼,尽量避免内部摩擦和剧烈的变动。而少年得志的哈钦斯则不然。他一 上任就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改革。他任职期间,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学术机构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大学各个部门间的学术交流日益广泛。他的通识教育试验、本科生 院的编制、学术自由的维护、经典巨著的全民阅读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成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校长——甚至连哈佛大学在 寻找新校长时都向他讨主意,而他的整套改革也被认为是20世纪高等教育的第一次伟大的改革。早在1932年底,他就预料到德国的海登堡总统必定在两个月内任命希特勒当总理,然后德国必定排犹,于是敞开大门将许多犹太学者请到了芝加哥大学,迅速提 升了芝加哥大学乃至整个美国在多个学科方向的学术水平。尤其重要的是,他将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米吸引到了芝加哥大学,让他在这里完成首次受 控的链式反应,从而奠定了该校在原子能研究方面的崇高地位,并得以对二战的进程和战后美国内政外交政策的制订产生重大影响。尽管哈钦斯在高等教育改革上的 一系列创举普遍受到人们高度的称颂,但是他的一些言行也遭到了人们的非议乃至抵制,后来越来越大的阻力致使他壮志难酬,最终在1951年辞去了芝加哥大学 校长职务,前往福特基金会担任副总裁。虽然哈钦斯在晚年回首往事时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失败的,应该在35岁时死去,但他为芝加哥大学和美国高等教育作出的巨 大贡献是不容抹杀的。

×××××××××××××××××××××××××××××××××××××××××××××××××××××××××××××××××××××

          把芝大本科教育提升归功于哈钦斯的通识教育,并不符合事实。鲍彻大力强化的概论课是强调专业基础的,与哈钦斯反专业主义的通识教育理念可谓南辕北辙。最为 尴尬的是,通识教育本是为那些不打算继续从事专业深造的学生提供的,“但是它的毕业生都涌入了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而不是作为已完成正规教育的普通公民走 上社会”。哈钦斯主政期间芝大成立的社会思想委员会,非常重视跨越学科边界和原典阅读,这似乎与哈钦斯通识教育理念最为接近,但这里显然不 是一个培养普通公民的场所,而是学术精英的摇篮。这也许意味着,跨学科和原典阅读是精深研究的利器,却并非初级阅读的理想选择。

        从哈钦斯的成长背景来理解他的通识教育理念。哈钦斯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长老会牧师。长老会相信救赎并非来自盲目而狂热的信仰,而有赖于对上帝旨意的理解,因 此“知识和真理”才是最重要的,而牧师的职责就是提供这样的真理和知识。但是因为个人阅历等因素,哈钦斯放弃了他父亲寻求真理的道路,“并在余生中试图寻 找一个东西,来替代他父亲的《圣经》”。这是一个非常有洞察力的判断。阅读哈钦斯集中论述通识教育理念的《美国高等教育》一书,我们可以看到 他对教育的理解,与宗教信仰的失落之间构成了多么密切的因果关系。哈钦斯认为,大学存在两个目标的冲突,一是纯粹对真理的追求,一是为人们的事业做准备。 在他看来,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科学家和学者,大学应教给学生真理。他相信大学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在不受功利或‘结果’的压力牵制 的情况下,为追求真理提供一个天堂”。而“真理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教 育的内容也是普适的,“面向全体人民的课程的核心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任何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都将一样”。他甚至认为“教育一个人在特定的时期和地方 生活,或调整他们适应特定的环境的观念,是有悖于真正的教育理念的”。通识教育不仅主张教育的内容是普适的,适用的对象也是 普适的:“通识教育对大学生涯是有用的;但如果不进大学,通识教育同样有用。”

  那么,这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到底是什么?哈钦斯知道中世纪大学的真理是神学,可是神学教育建立在天启和信仰的基础上,而“我们是没有信仰的一 代,不相信天启”,他于是转而求助于古希腊思想的形而上学,因为“形而上学探究的是事物的最高原则和起因”,是“最高层次的智慧”。哈钦斯急切寻求的是如他父辈的《圣经》一样的替代品,那是一种适用于世俗时代的确定的、统一的意义和真理。他宣称,如果教育不以意义的追 求作为首要的目标,大学就变成职业培训的场所,意义和道德付之阙如。1935年他在对毕业生演讲时说:“我不担心你们将来的经济状况,我担心你们将来的道 德状况。”显然,一个现代社会的人,仅仅懂得形而上学的知识是不够的。所以,哈钦斯还加上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高等教育的基本 目标在于教给学生形而上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哈钦斯的通识教育实验、学习型社会的倡议、名著出版工程都出于这个理念。
  
    哈钦斯的整个任期,都竭力推进通识教育的开展,但是一直遭到大多数同事的反对。许多教授认为让老师和学生花费一两年时间来学习与专业深造 无关的知识,是浪费时间。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哈钦斯推崇的真理和理性遭到了强有力的抨击。他的一个主要反对者哈里·吉第昂斯就不相信有一种统一的真理存 在,相反,“不受约束的真理之争”,尽管可能是混乱无序的,却是对民主社会的一个必要支持。麦克尼尔也指出:哈钦斯所推崇的形而上学和理性 并不足以确保他一直渴望的东西——“一组关于对与错的明确规则”(第132页),在经典名著中寻找的“统一的真理”,自身需要理性来加以判断,但是如果有 理性的人出现分歧怎么办?更何况理性本身已经需要论证。对此质疑,哈钦斯没法给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事件是,哈钦斯主政芝大期间,引进了美国新保守主义巨擘列奥·施特劳斯。施特劳斯的思想主旨建立在他对西方现代性的批 评,他批评现代西方人已经不知道他想要什么,也已经不再相信他能知道什么是善和恶,什么是对和错,而应对现代性的危机的方法是“恢复那些关于对与错,正义 与美好的根本问题的地位”。施特劳斯相信,“真理”主要是从古代哲人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求。这一点与哈钦斯的观点相当合拍。以赛亚·伯林曾指出:施特劳斯相 信“善与恶、对与错都直接得自某种先天的启示,某种‘形而上学之眼’”,古代哲人都通晓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伯林语带讽刺地说,这样的“魔眼”恐怕 只有极少数精英才具有,自己无缘分享。对于施特劳斯向“传统”寻求“真理”的主张,伯林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并不是唯一的。在相互冲突乃至无法调和的传统 思想之间,怎样才能找到一种统一的真理?
  
    同样,哈钦斯相信中世纪的神学是一种统一的、客观的真理,他似乎忘记了神学自身也是派系林立,也忘记了宗教战争的惨烈,而这正是西方社会世俗化的 动力之一。哈钦斯认为古希腊比中世纪离我们这个时代更近,因而企图以形而上学来替代《圣经》,但是他所推崇的伟大哲人之间的分裂和敌对,不啻于另一种宗教 战争;更何况他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西方社会以外的哲人经典是否应该成为每个公民都应知晓的思想资源。哈钦斯的通识教育实验,是世俗时代追寻统一真理、确 定性和意义的失败尝试。他及其同道中人对形而上学的追寻,宛如一曲献给上帝的挽歌,弥漫着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绝望与忧伤。麦克尼尔说他像与风车作战的唐 吉诃德,是个注定失败的英雄。他设想的大学,正如他的一本书的标题,是“乌托邦大学”。哈钦斯在去世前不久甚至说:“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失败的。”
  
  毫无疑问,麦克尼尔给热心通识教育的人泼了点冷水。我认为这点冷水对当下中国也可发挥一点镇静剂的作用。近些年中国知识界对通识教育的热 情方兴未艾,大体而言针对的主要是:专业主义和学科细分、道德滑坡和核心价值缺失、全球化与文化断裂。首先,甘阳教授就认为,哈钦斯对美国高等教育专业主 义的批判“几乎完全适用于我国现在的情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或许是受苏俄课程论的影响,中国 本科教育还是比较重视概论课和通史课;专业细分主要还是体现在研究生阶段。其次,道德滑坡和核心价值的问题,确实是当代中国真实存在的现象,但是企图以课 程设置的方式来拯救道德,恐怕是缘木求鱼。道德和教养主要是在日常生活熏染出来的,是家庭和师长以身作则“做”出来的,以及法律等惩恶扬善的社会机制规训 出来。我们的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的课程中,已经包含了太多道德说教的内容,对于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准未见有何助益。

×××××××××××××××××××××××××××××××××××××××××××××××××××××××××××××××××

           幸好俺对他们说的东东,还有一点点了解;不过俺是看克莱因的书悟出来的,再翻翻芝大的历史,印证了俺的猜测,哈哈

           圣约翰大学的英文校训是 Light & Truth “光明与真理”,后来加上了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在于理解而不在于信仰 ” ,OK!!!

             孔子另一位 “ 塞涅卡 ” ,基督教和佛教有矛盾,和 儒家学说 倒没啥矛盾。


1

膜拜

鸡蛋
1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1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coo 2013-10-21 05:29
芝大PAY的工资高啊-that is all I would care about...
回复 平沙落雁 2013-10-21 07:07
俺的外祖父就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硕士
回复 coo 2013-10-21 08:42
平沙落雁: 俺的外祖父就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硕士
你个书香门第么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8:32 , Processed in 0.03962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