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从甲午战争到 “无畏号” 战列舰(转)

热度 7已有 384 次阅读2013-10-20 05:24 | 战列舰, 战争

注:作者的身份很特殊,韦恩·休斯(Wayne P. Hughes Jr.)先生目前在位于加州蒙特利的海军研究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教授战术分析。自从1979年任教于海军研究院以来,休斯先生在海军作战领域的著作无数。在31年的海军生涯中,休斯先生曾于叁个舰队担任作战分析官,并担任过扫雷艇及驱逐舰舰长。

××××××××××××××××××××××××××××××××××××××××××××××××××××××××××

甲午战争之前的海战

       相对于帆船战斗年代有许多机会可供吾人学习,十九世纪下半叶却是只有少数的舰队作为可以当作学习探讨的对象,此时期英国皇家海军成功地打败所有的海军对 手,「不列颠和平」(Pax Britannica)的声势如日中天。

        一八六五年至一九一四年在战术发展上可说是一个空前绝后的黄金年代。新的武器装备、装甲与机动模式皆对战术发展形成深远影响。当再次读到这个时期有关战术方面的作品时,可以看到这些文章应用了相当多的数学。工程逻辑技术大量地运用在机器设计与海军战术领域。研读十九世纪与二 十世纪交替之际的许多著作,例如鲍德利(Ambroise Baudry)、费斯克(Bradley Fiske)、伯诺提(Romeo Bernotti)、班布里基-郝夫(WiIliam Bainbridge-Hoff)与马卡洛夫(S.O. Makarov)等人的著述,或阅读海军期刊与研讨会发表的重要资料时,皆可感受到可观的科技与战术创新。

       工 业革命在拿破仑战争后如火如荼地展开,欧洲海军亦感受到这股浪潮所带来的冲击。除现代化的射控系统与自动鱼雷外,拿破仑战争与美国内战期间,海军从帆船战 斗演进至蒸气船舰,新兴的装备包括蒸气推进与螺旋推进器、铁制船壳与装甲、大口径炮管与集中火力的大型火炮(开始时,这些大炮有更大的射程、越来越强的装 甲能力,惟射程增加并没有使效率随之增加)、后膛线枪炮、具战斗力的炮弹及配件、来福枪以及火炮炮塔。

   有着如此多的发明,接下来争议的焦点便集中于如何使用这些崭新装备。明显地,这些发明会在短期内使木造船的生产线及战斗线过时。虽然,英国人比较晚才 采用铁制船舰,1860年他们建造9,000吨的巨大战舰勇士号(HMS Warrior),此后英国即不再制造木制船舰。全面使用铁壳船舰系由英国皇家海军首开其端,在这种情况下,战略必须配合海军工艺发展予以适当调整。蒸气 推进的发明,世界各国开始寻找新的煤矿,加速了殖民主义的扩张。

        蒸气推进带来的崭新战术,使得海军战术家大放异彩。这不仅使优势舰队可以逆风进行进攻,同时亦可在微风下接近敌人,并以过去二或三倍速度攻 击敌人。这些优点在1866年的利萨战役(Battle of Lissa)前还未展现在世人眼前。然而,在1840年代的战术讨论中,已对相接纵队战术的结束以及冲撞攻击(ram bows)的有效性进行深入讨论。在此时期的科技发展,强调的系装甲防护而非武器装备,冲撞攻击被认为是与战术机动和舰艇动能息息相关。至于如何接近敌人,使其进入射程以及开火射击速度,与舰艇的速度并无任何关连。

        此期间印证科技的最佳场所即是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虽然在此战役中,后勤与战略机动(并非战术)受到特别注意,参战国家却深信蒸气动力在包围作战方面的巨大价值。铁壳船在海上不具太大价值,但在 抵抗要塞堡垒及陆地炮台时却展现出它们的用处。1853年的辛诺普战役(Battle of Sinope),证明了爆炸炮弹的威力。在薄雾中,6艘俄国大型舰艇袭击了7艘运气欠佳的土耳其驱逐舰,悉数将其摧毁。此战役中,共有近3,000名土耳 其人伤亡,俄国方面仅有266名人员伤亡。俄国这支舰队中有3艘舰艇配备了新型的大炮,欧洲各国海军皆都对此型火炮的效率深感惊讶。这场战役对船舰装甲及铁壳制造的促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亦使各国加速进行炮弹研发,此点被视为木造船只必然面对的恶果。

   然而,我们对于外界反应可能还会感到讶异,并且怀疑炮弹究竟可以影响战争何种结果。一个简单兰彻斯特(Lanchester)模式几乎可以显现所有结 论。倘若我们相信俄国舰队6艘舰艇任一舷侧平均共有55门火炮,其两艘巡洋舰的任一舷侧平均有15门火炮,对手土耳其的7艘驱逐舰每一舷侧共有15门火 炮;那么当土耳其舰艇舷侧火炮数量被摧毁殆尽时,俄国的8艘舰艇平均每艘船只仅会损失两门火炮。 [ 原注:这三艘船可以携行发射68磅之炮弹,每艘船的三层甲板合计有120门火炮。为了简化问题,笔者将一艘土耳其巡防舰逃脱的事件,忽略不计。 ] 这是俄国船只数量上的优势,可说与其船体建材好坏无关。此外,俄国采取突袭亦是致胜的另一个原因

        1866年的利萨海战成为研究当时舰队作战唯一案例。以下系由这场战役所获得的若干战术教训:

  • 蒸气推进给予攻击舰队新的选项。
  • 冲撞攻击成为海军作战的有效武器。
  • 单一纵队运用集中火力方式可能遭致失败。

  •                                  图3-1 冲撞攻击的运用说明

      本图系1886年7月20的利萨战役概图。奥地利击败意大利的主要原因,系其采用肩并肩的方式来对抗意大利的纵队。奥地利的特葛郝夫 (Tegetthoff)少将只有7艘铁壳船,面对的是意大利普尔萨诺(Persano)上将率领的12艘船舰。特葛郝夫少将利用蒸气舰艇的机动性,以V 字契型队型直接冲入意大利的纵队。奥地利在意大利纵队无效的火力射击中进行突穿,将意大利的舰艇队型打乱,使得普尔萨诺上将及其部属阵脚大乱。虽然意国仅 有两艘舰艇遭到冲撞攻击,事后各界咸认奥国的冲撞攻击是获得胜利的主因,此点影响了往后30年的舰艇设计。

            1870与1880年代的文章,对冲撞攻击方式都给予相当高的评价。装甲钢板抵抗枪炮与早期炮弹的优势皆相当短暂,致使,我们轻忽了冲撞攻击的效应。二十 五年后,蒸气舰艇的机动性使其至多在半哩内能集结有效火力,快速冲击舰队可在二分钟或更短时间内航行800码,消灭一支配备火炮的舰艇纵队。此外,他还可 以逆风航行。一支防御纵队若能集中火力,愈可能被冲撞攻击击破;一个舰队如编成的单一纵队越大,则其纵队越长,则遂行冲撞攻击的舰队愈容易将攻势集中在单 一部位。图3-1显示的即系利萨战役简图,该图充份地显现上述的说法。

      一八八六年后,战术的讨论已将传统的纵队拋弃,但对于如何采取最好的战术仍然争辩不休。解决方式系将长纵队变成短纵队,有人认为这样彼此可以互相支 援,有人认为舰队可以并肩作战,另外有人认为由二至五艘军舰所组成的单位可以彼此支援战斗,当舰队指挥官进行指挥时可以将其聚集一处,其阵式如同二次大战 的圆形编队,或像英国步兵的方阵编队。每种作战构想的合理逻辑显现的却是一团混乱,战术家对找出一支训练良好海军,能在执行战术时获取最大优势,不抱太大 希望。

      冲撞攻击做为主要战术的年代结束前,1877年与1879年,在南美西部海岸发生了几场海战(虽然称不上是舰队作战)。在一或两艘装甲舰艇与其他战舰参与的四场冗长战争中,出现许多冲撞攻击场景,几乎所有攻击行动都未成功。假如当时存有舰队作战的话,那么结果将有利于进行冲撞攻击。发生在南美的这些战事,显现攻击移动中的目标的困难度被低估了

      郝斯卡号(Huascar)战舰曾参与这四次战役,其曾在秘鲁革命期间对抗英国,后来亦曾参与对抗智利行动。该舰曾在近距离内被相当多炮弹击中(第一场战役中被60发炮弹击中),惟其船身未被贯穿。郝斯卡号曾经炮轰堡垒,然后全身而退。这个阶段中,战术家看对了一件事,此即大炮效率已经式微,短期内主宰战场的将是防御科技。

      1894年九月的鸭绿江战役,正式宣告了冲撞攻击时代的结束。中国方面根据当时的估计,采用肩并肩方式运用两艘战舰试图采取冲撞攻击,这两艘舰艇系中国方面的战斗主力。日本方面保持两个纵队并将中国军舰团团围住。由于射距甚短,大部分的损伤都是中口径大炮在200码左右距离造成的。此战役中,双方发射了很多的炮弹,炮火渐增的破坏效果是惊人的。根据估计,两艘中国战舰共被击中了320发炮弹。由于两艘战舰的装甲未被贯穿,故其能够存活下来。由于双方使用不同战术的系相同类型军舰,故甚难对此次战役进行分析。虽然不曾运用冲撞攻击,冲撞攻击功用仍在,但仅有在战术辩论时,方被有识之士提出。

           许多人认为枪炮已经取代了冲撞攻击,有人认为冲撞攻击根本不是一种有效战法。较佳的结论则是,鱼雷取代了冲撞攻击。白头(Whitehead)鱼雷系一种 有效的冲撞武器。若被鱼雷这种长距离冲撞武器击中的话,其有相当的致命性。对攻击者而言,使用鱼雷可说相当安全。

         二十世纪初期,大炮成为海军舰艇主要武器,装甲舰艇亦成为了舰队主要骨干。海军战术家对舰队发展形成了深远的影响。美国与西班牙的战争,证明了炮弹具有 贯穿钢板的可能性。但是,两国海军很少能够击中移动中的目标。史考特(Perry Scott)与西姆斯(William S. Sims)等优秀海军军官,曾领导小组对火炮射控进行改良工作,期能有效提高火炮的准确性。 [ 原注:海军助理部长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曾视察一次炮火试射,主力舰在2,800码距离对一艘征用的轻型船舶射击了200发炮弹,结果仅有2发命中目标。 ] 由于确切掌握时机,当时30节的鱼雷快艇与鱼雷快艇驱逐舰(torpedo boat destroyer)能藉副炮对主要舰艇构成潜在性威胁。依战术家估算,一个均衡舰队应包括数量庞大的鱼雷快艇。理论上,驱逐舰可使用快速短程武器先发制 人,但是火炮必须准确,海上指挥官会对本身没有驱逐舰与轻型巡洋舰保护战斗舰的不利态势,感到忧心忡忡

      下表系一位战术家在1910年时,采用距离做为函数所评估的武器效能:
    极远距离10,000-8,000公尺重型大炮射程
    远距离8,000-5,000公尺重型及中型大炮射程;中型大炮主要用以对付人员与无装甲的舰艇
    中距离5,000-3,000公尺中型大炮相当有效
    短距离3,000-2,000公尺依据相对船位,鱼雷是危险的
    近区域2,000公尺之内可能相撞(但未提及冲撞作战)[]
      赞同在所有舰艇配备大型火炮的人(无畏舰[Dreadnought]构想),并未完成他们所持构想,小型及中型口径火炮却已具备了相当的准确度与较高的发射率。费斯克(Bradley Fiske)指出了下列三项一般性法则:
  • 6吋炮的射速是12吋炮的八倍。
  • 12吋炮发射的炮弹,其能量是六吋炮炮弹的八倍。
  • 12吋炮重量系6吋炮重量的八倍。
  •   就相同舰艇配置言,6吋炮可发射相当于12吋炮发射炮弹能量的八倍。炮弹重量产生的炮口能量及炮口速度是计算大炮能量的方法。装甲穿透的计算系射程、 目标角度、炮弹俯射角度三者形成的函数。高射速的达成必须藉由不断研发;6吋口径的火炮开始出现一个问题,因为其100磅的炮弹是人体可以搬动的最大重 量。1910年时,6吋炮的射速是每分钟12发,看起来是相当快的。倘若大型火炮的长射程并非藉由改进准确率来达成,这些火炮贯穿装甲的机率不会太大。小 型及中型火炮在近距离极易杀伤敌人,最佳例证即是1905年日本在对马海战中展现的战果。当时大炮的射程完全掌握在日本手中,其距离系保持在4,000至 6,000码。为了掌握战场,大型(10或12吋)火炮必须要有准确的射控系统,而且位在中型(4或6吋)火炮射程之外。

            火炮口径基本是按3英寸炮 4英寸炮 5英寸炮来分,1英寸约等于25.4MM 。 75MM即是3寸炮 105MM即是4寸 127MM即是5寸 203MM即是8寸  305MM为12寸 381MM为15寸 406MM为16寸. 6寸炮差不多是150mm 。       

            一次大战发生前,亦是对马海战发生后的十年,大型火炮(12吋至15吋)是舰艇的主要武器,这些大炮可在晴天时重复射击至8哩外或更远的地方。火炮射控的电脑研发,一直在秘密与甚少被注意的情形下持续地进行。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系在增加火炮射程。做为舰艇副炮的5或6吋炮则是用来防护鱼雷攻击,舰队司令们都希望尽可能地不以副炮用来防范鱼雷攻击,但是鱼雷威胁仍必须加以考量。

    ×××××××××××××××××××××××××××××××××××××××××××××××××××××××××××××××××××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于“ 大口径火炮射击不准确 ”造成的。 东乡在对马海战的名言:“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胜过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  道出了那一时期战斗的精髓。(从技术分析,我怀疑这句话是杜撰的;也可能是鼓励 “训练” 的话,没有任何意义)

          甲午战争公认的对海战结果起作用的技术因素:纽装装药、武式测距仪、阿式速射炮。其中 “不良视线对舰队主要任务产生的影响” 是学界很久以后才认识到的。(在日德兰战役中,主要特征则是视线不良,其原因在于火炮与250条舰艇产生的引擎黑烟。)

            甲午战争中日本有一种火炮方面的神秘武备,即纽状无烟火药。纽状无烟火药采用棉火药制造,当作火炮的发射药使用,好处是发射时不会产生黑火药或褐火药装 药燃烧后的烟雾。对于这种装药在甲午战争中的使用,“吉野”等军舰早在丰岛海战中就开始使 用。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产量等问题,在丰岛海战中,参战的第一游击队4艘军舰仅有“吉野”使用了纽状无烟药,而到黄海海战时,第一游击队则除“秋津洲”之外的军舰都使用了无烟药。

            马吉芬提到的以电线连缀多门火炮实施同时发射的技术,中国外交官在随同接收“致远”等军舰的时代就已经有所记述,但是因为中方不具备先进的测距仪器,而且 舰上同口径的100毫米以上火炮较少,在海战中尚没有特别明确的使用实例。而日本海军因为很多军舰舷侧装备了较多的同口径舰炮,得以在海战中使用了这种技 术,小笠原长生在回忆录中曾十分详细地提及“高千穗”采用这种方法射击的情况。

            日本海军有点像缩小一号的 “无畏号” 战列舰。

           关于“速度与装甲”

           对马海战后,美国海军进行了长期与激烈的辩论,由于受到马汉的影响,遂以重装甲与装甲防护取代了舰艇的速度。为取得制海权的国家,才不要速度要装甲;但我估计他们当时也是没的选,还是“照葫芦画瓢学英国” 比较安全,缺乏从经验中剥离 “ 事实 ” 的能力。

            马汉就很明白的指出:「真正的战争速度是种浪费时间的不间断能量。」「一个舰队战争的最美好结果,系不用追赶,不用逃跑,但需控制海洋

           说白了,就是我是老板,你是打工的,技术再好,没用。还不是替我挣钱。(打工仔和老板斗斗心眼,就是这个事,孙猴子还能跑出如来佛手掌心。)

           关于“下濑火药” 问题,史学界一般认为 是日俄战争中才首次采用的,甲午战争没有确凿的证据。日本使用高爆弹的原因是它没有穿甲弹,一战后才从德国引进。

    ×××××××××××××××××××××××××××××××××××××××××××××××××××××××××××××××××××

           甲午海战和对马海战很相似,日本海军都主要是使用中口径火炮+鱼雷的战术。

          多门火炮同时发射,提高射击准确度,弥补大口径火炮的不足。

           “无畏号” 战列舰的出现,使得日本海军在 “甲午海战”和 “对马海战”的经验过时了,或者说延伸了,本身他们就是英国教官教出来的,也是技术发展的原因。

           无畏号与以往战列舰最大的区别是引用“全重型火炮(All-Big-Gun)”概念,采用10门统一型号的、弹道性能一致的12英寸口径主炮。弹道性能一致的主炮,使采用统一火力控制系统成为可能。副炮仅保留了3英寸以下口径火炮用来防御小型的鱼雷舰艇。

    ×××××××××××××××××××××××××××××××××××××××××××××××××××××××××××××××

    帆船年代

      帆船作战年代,由于武器射程有限,所以系以舰对舰战术进行交战。到了这个时代末期,藉由增加舷侧火力、提高射击率或加强射击精度来有效地集中火力,英国系以提高射击率来强化火力,法国则藉加强射击精确度来达成这个目标。

           增加火力密度的一个方式是在垂直面上增加火炮数量,因此衍生出双层与三层炮舰。

    英国“英弗来息白”号战列舰(作者:Brian Patterson )

            随着装甲在军舰上的使用, 各国海军发现置身于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搏斗中---火炮与装甲的较量.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海军界有这样一个想法, 单靠一门梦幻般的巨大无比的火炮在海战中不能击毁一艘有装甲防护的军舰. 完成这一任务只能依靠娴熟准确的齐射而不是巨型火炮的断断续续的射击.

            而在此时, Armstrong和whitworth公司却都在准备建造前所未有的大型火炮. 组合式火炮制造技术的诞生使这一设想的实现成为可行. 在此之前, 火炮是用铁或铜整体浇铸而成. 最大的一门整体浇铸火炮是1841年Dundas生产的112英担又68磅的加农炮.  现在Armstrong的办法是将锻造的钢箍和钢管紧套在作为炮 膛的主炮管上, 理论上可以制造任何口径的大炮. 这样, 海军军工厂能够造出合乎英国海军需要的前所未有的12英寸火炮.

            意大利人却作出了一个更惊人的举措. 就象许多年前英国人那样, 使他们觉得不安的是, 他们在地中海的漫长的海岸线非常容易受到攻击, 而作为邻居的法国人却在不断扩充海军. 所以, 意大利伟大的海军扩充规划者, Benedetto Brin, 提出一个设想, 与其建造大量的普通火力的军舰, 倒不如建造有限数量的装备巨型火炮的军舰. 这些新型的军舰将安装Armstrong最新式的, 每门50吨重, 远胜于英国海军12英寸火炮的15英寸火炮.

       向来为英国海军所支配的地中海, 将要出现一些这样的钢铁巨兽的噩梦, 迫使英国海军将领们要去考虑相应的对策. “英弗来息白”号的建造, 就是这种考虑的结果. “英弗莱息白”的主炮采用的是当时令世界震惊的16英寸(406毫米)巨炮,4门巨无霸火炮分装于军舰中部2座双联船面旋台式炮塔内。

            于1874年2月24日在朴茨矛斯铺设龙骨的“英弗来息白”号, 成为英国战列舰设计史上的杰作之一. 这在于, 她是一艘中央装甲堡式军舰, 并且是第一艘用铺设在低于水线位置的装甲甲板代替以往沿水线布置的垂直装甲的战列舰, 这也成为后来各国战列舰设计所仿效的样板. 对比以往的设计, “英弗来息白”号在装甲的分布和厚度, 火力和装备的布置, 以及电力的使用上是彻底的更新. 一长串优点, 证明她是一个威力无比的战斗机器.

           意大利人的设想是50吨大炮, 而英国人的设想是60吨的大炮. 可这60吨的大炮这时还没制造出来. 但在1875年, “英弗来息白”号铺设龙骨的次年, 第一门80吨的大炮已经开始设计, 预计采用14.5英寸的口径.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 口径加大到15英寸, 再经过努力, 口径最终达到16英寸. 依据安装的火炮要尽可能大的原则, 马上为“英弗来息白”预定了这种火炮. 幸运的是, “英弗来息白”号在设计时已考虑了给未来的巨型火炮预留了足够的地方, 但这还是使她的排水量比安装12英寸火炮增加了800吨, 吃水增加了12英寸. 听到这一消息的意大利人急忙向Armstrong公司订购17.7英寸100吨的火炮. 但无奈他们已经在建造中的军舰无法容纳这种大炮, 要么是减薄装甲, 要么是另造一条船. 这些想法最后都被放弃了. 为了保持在地中海的海军均势, 作为弥补, 这四门100吨的大炮被分别安装在靠近直布罗陀和马耳他的海岸要塞中.

    跟牛人相比,定远、镇远不算太离谱

            镇远的主炮是20倍口径305毫米炮(12英寸),双联装炮塔2座,是德国的克虏伯公司生产的后膛填装炮(上炮弹于炮尾的方式),比当时英国战舰使用的前膛填装式炮(上炮弹 于炮口的方式)性能较优良。副炮是150毫米单装炮,在舰艏与舰艉各有1座,其后编入日本海军后的修复工程中,舰艉副炮拆除变更成150毫米单装速射炮1 门,并在舰只中央较后方的两舷各加装了150毫米单装炮1座。


    注:这篇可以和《甲午战争中的日本海军 —— 美国人的研究》一块看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24317.html


    1

    膜拜

    鸡蛋
    5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1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9-29 07:15 , Processed in 0.04156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