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和大脑的机制有关。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感受到其输出(情绪体验),而对于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却一无所知。有些时候,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我们对某些人和事的真实情感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很了解自己,是因为我们的理性大脑非常善于为自己的情绪或行为寻找看上去合乎情理的解释。
注:
获得某一个狭窄领域的知识密集度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怎么高估都不为过的。有这样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实验,由心理学家Donald G. Dutton和Arthur P. Aron在1974年设计,实验名叫“吊桥上的爱”。实验者选了一些志愿者,表面上称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优美的风景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实验的场所在一处风景名胜,志愿者需要穿过一座吊桥,
一位漂亮的女助手会拦住志愿者,请求填写问卷。对于其中一部分志愿者,女助手在他们已经穿过了吊桥之后拦住他们,而对于另一些志愿者,则在吊桥中间拦住他们。
在问卷填写完毕之后,女助手会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并对对方说“如果你有兴趣,欢迎打电话给我,我很愿意进一步解释实验的细节”。
然而,这个实验的真实意图却是想要知道到底是哪组志愿者中有更多的人对女助手动心,实验人员事后会统计哪组志愿者当中有更多的人会打电话约女助手出去。
两组志愿者唯一的区别便是在桥上还是桥头被拦下来,这个无关紧要的区别跟女助手的吸引力究竟能有什么关系呢?
心理学家认为,当志愿者处在吊桥上的时候,情绪处于高唤起状态,心跳加速,手心湿润,这跟异性吸引所致的唤起状态很相似,人们的下意识会将这种唤起状态部分错误归因为女助手的吸引力。而实验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志愿者自己并不认为是这种错误让他们觉得女助手更加具有吸引力,而是真诚地认为女助手就是更有吸引力。
类似的,我们都知道,热恋中的情侣,父母越是干涉,往往会反而导致他们情感越发热烈。但这儿的关键在于,他们不会觉得这是家长干涉的“功劳”,而是真心觉得情感越发强烈。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我们无法直接洞察大脑中发生了什么,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感觉“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那样做,是由于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在推理“为什么我会那么做”,对于了解自己的人来说,这种推理往往正确,但如果不够了解自己,那么就有可能错误地推断了自己行为的动因。
注:要想逃离中国社会的种种羁绊,你知道你要做些什么了。
我年轻的时候,对学校课程为什么这么设计一无所知,常常以知识广博自诩,是街头辩论、食堂辩论、宿舍熄灯后 床铺辩论的好手。
谨以此文作为青春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