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为什么八路军可以造掷弹筒——50小炮?

热度 11已有 1481 次阅读2012-7-9 02:24 | 八路军, 掷弹筒


在说八路军造掷弹筒之前,先说说日军为什么要造掷弹筒?

       日本军方的设计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够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同时能够大大增强步兵班的火力。对于1929年的日军来说,他们的基层小队虽然每个小队配有二挺射击精度很高歪把子轻机枪,但是该枪实战射速很低,无法形成有效的压制火力。掷弹筒是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增强步兵火力的武器服役的。

       对,就是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这就带来一个难点,就是它发射的弹药射程要比迫击炮近,呵呵。

以八九式掷弹筒为例讲讲它的设计特点

       八九式重掷弹筒,口径50毫米,全长610毫米,发射筒长度254毫米,它发射专门设计的八九式掷弹筒弹,最小射程120米,最大射程高达700米,最大射速20发/分。除发射杀伤榴弹外,还可以发射燃烧弹、白磷发烟弹、毒气弹以及手榴弹。

  为提高射程和精度,八九式在发射筒内壁刻有8条右旋膛线,采用了一种结构独特的八九式掷弹筒弹,外形像缩小了的山野炮弹,没有尾翼,与普通迫击炮弹形状差别很大。最特殊的地方是弹体的后半截设有一个由铜制的侧壁、上下盖板和铁制底座组成的药孟。上下盖板中盛装有药包,底座中央装有底火,周围均匀分布8个小孔,与侧壁采用螺纹联接,再整体螺接到弹体上。

  击发时,发射药在密封的药盂中燃烧,产生高压燃气。由于铜制侧壁较软,受压后膨胀紧贴膛壁,封闭火药燃气。当压力达到一定值后,燃气冲破下盖板,由小孔进入发射筒,推动弹体向前运动。与一般追击炮弹发射药包直接在弹膛内燃烧作功相比,这种结构在达到相同初速的情况下,带来的后坐和震动却相对较小。同时药孟的铜制侧壁嵌入膛线,带动弹丸旋转,起到与通常线膛炮弹上弹带相同的作用,并和弹丸一起飞出,爆炸成破片,故不存在抛壳问题。

左一  用于手投的日军“九七式”手榴弹和 掷弹筒使用的“九一式”手榴弹、“八九式”榴弹

    八九式掷弹筒也能发射九一式手榴弹,但后者底部螺接的药筒体积有限,装药量较小,而且密闭燃气仅靠弹体上下的两圈凸起部分,加上弹体无法靠膛线引导旋转,射程和精度远不如八九式掷弹筒弹。

      上面一段说明清楚的表明,八九式掷榴弹本质上是喷气推进的火箭,而不是炮弹。

      火炮和火箭的区别是什么呢?

     火炮本质上是一个蒸汽弹簧,炮筒要承受足够的膛压,而火箭是一个喷气推进装置。无控火箭发动机很简单,就是一个作为发射装药在其中燃烧的燃烧室的外壳。外壳前端封闭,结合在战斗部上,里边装有点火管,后端装有喷管。

       之所以西方早期对火箭炮不感兴趣,是因为火箭炮早期与身管火炮相比在精度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火箭炮存在推力偏心和初始扰动二个问题,前者来源于推力作用线和火箭发动机几何中心线不共线和推进剂燃烧不对称,这两个因素都会引起推力偏心。而初始扰动则是由于发射装置的振动,势必造成火箭弹离轨状态的不确定性.这两者曾限制了火箭炮威力的发挥!

  火箭弹精度差的缺点,可以用线膛炮身加以克服,因为通过射弹旋转可使其飞行更加稳定。

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弹

咋和掷弹筒弹这么像呢?

老共的仿制

        我们造的东西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就一滑膛炮,因为没有膛线,所以打不远也打不准,就要加长身管和多加药包(能量损失),精准度靠弹翼稳定来实现呗。

       八九式掷弹筒有膛线,弹丸上相应地有铜制的“弹带”,而根倨地没有加工膛线的设备,紫铜更是缺乏,于是决定改成滑膛式炮筒。为保证射击和精度,同时弥补钢质不好的缺陷。将发射筒长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应加厚(膛口外径达到68毫米)。与之配套的弹药也取消了铜制部分,在圆柱形弹体上设计了与九一式手榴弹类似的两条突起弹带来闭气。可是因为弹丸不能旋转,出膛后就在空中翻跟头,打不远也打不准,而且部分炮弹在落地时因引信一端不能先行触地而不爆炸。于是又改用定时引信,弹丸发射同时,重锤因后坐力而击发火帽,延期5秒后爆炸,提高了爆炸率,这种弹被战士们称为“翻筋斗弹”。为了增强弹丸飞行中的稳定性和提高精度,又将弹丸尾部加上尾翼,全弹外形类似迫击炮弹,这样基本上保证了飞行稳定性,射程也达到了500米,这种小炮弹被称为“远程弹”或“圆头弹”,而“翻筋斗弹”的射程在300米左右,相应地称为“近程弹”或“平头弹”。

炮有膛线为什么射程比没膛线的远?

在同等条件下,有膛线的要比没膛线的打的远些,第一,那是因为炮加了膛线以后弹丸在膛内运动的距离长一些,炮弹能够获得的气体能量就多些。滑膛炮就要加长炮管来弥补。

第二,膛线有赐予弹丸一个旋转的能力,炮弹在飞出去以后是弹头也就是尖的一头朝前,这样的飞行有力于减小空气的阻力,而滑膛炮却没有这个效果。

为什么要将发射筒长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为什么增加发射筒长度还不行,还要加装药包?

射击时的膛内现象

   火炮发射时,燃烧的发射药产生具有很高压力的气体,使弹丸加速穿过炮膛,直到以预定初速离开炮口。初速是具有一定质量和形状的弹丸最终要达到的整个射程的基础。在设计火炮时必须进行计算以保证最正常、最有效地产生所需要的初速。发射装药产生的能量用于完成好几种工作。大部分能量用于赋予弹丸速度。能量还消耗在做下述功上:使弹丸旋转,克服弹丸与膛壁之间的摩擦力,使发射药和发射药气体在膛内运动以及使火炮后坐部分后坐。有些能量还以热能的形式损失在身管、炮尾、弹丸和药筒(如果使用药筒的话)上。

   在装药被点着的瞬间,发射药开始在一个封闭的空间燃烧。这个空间前有弹丸的弹带封闭,后有火炮所采用的紧塞装置封闭,紧塞装置用于防止火药气体从后面逸出。在发射药气体的压力达到能使弹丸运动的程度之前,发射药的燃烧速度与膛压增加的速度是成正比例的。所谓“弹丸启动压力”就是指使弹丸开始向前运动的压力。当弹丸沿身管向前运动时,供发射药气体占用的空间增大,因此膛压的增加速度减小。当空间增加所导致的压力的增加相等时,膛压达到最大值。自此以后膛压开始下降,同时弹丸却在继续加速,甚至在发射药全部燃尽后弹丸仍在继续加速,只是加速度逐渐减小,弹丸一出炮口即变为减速。


图4.1说明膛内压力、弹丸膛内行程和弹丸速度间的关系。

   弹丸在膛内的运动大约要消耗掉发射药产生的能量的25-35%。其余的能量都在弹丸离开炮口后排入大气。从图4.1可以看出,通过增加身管长度以延长发射药气体作用于弹丸时间的方法,还有可能使弹丸初速增加。只是用这种方法增加初速也有其缺点,因为在身管增长超过一定限度后所增加的初速与所带来的缺点相权衡,是得不偿失的。图4.1也说明了这一点。从此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从发射药燃尽点开始,弹丸速度的增加是越来越平缓的。

弹翼稳定

       炮弹尾翼稳定和飞机尾翼稳定、弓箭尾翼稳定差不多,就是那个原理。

       现在估计弓箭见得少了,飞机总见过吧,就是一个垂尾,一对水平翼,就这东西。


别关心右面的一对大翅膀,那是管升力的,看靠近发动机的尾翼,总共三片,一个垂尾,一对水平翼。

炮弹不管怎么滚动都是这样。


双垂尾稳定性更好,水平翼只要是一对就OK了。

下面是迫机炮弹的,

过去使用的办法是把尾翼成对焊接到尾管上,这很容易使尾翼不正和不对齐。在装填前尾翼也可能损坏或弯曲而降低精度。若尾翼脱落则更无精度可言。

现代迫击炮弹多为整体尾翼,即将尾翼与尾管合成为一个金属件(见下图)。

 

        尾翼的焊接问题。由于没有电焊,翼片是直接铆接在尾管上,发射时容易松动和脱落,影响射程和精度。工人们动脑筋想出了“烧焊”的土办法。先用细 绳把尾翼绑在弹尾相应位置上,在连接处垫一块涂有硼砂的小铜片,然后用细煤泥包起来用火烧至铜片熔化,出炉冷却并剥掉泥壳,这样尾翼就牢固地焊在尾管上 了,射程一下提高到700多米。

       此外,经过千余次试验后,最终确定了理想的弹体形状,引信减少了外露部分,防止因跌落碰坏或泥土进入造成瞎火。药室装药改为1.5克速燃无烟药。 尾管内衬由纸制改为铜制,避免因压力不均而影响射程,同时克服了炸尾的弊病。主装药起初都是黑火药,破片仅20到40片,1944年以后改为自制的硝化甘 油混合炸药,每发装药45克左右,破片数达120-200片,杀伤半径达到10米。尾翼增加到6片,提高了飞行的稳定性,最远射程达到950米。


多说一点药包装药,

   装在尾管内的基本药管用纸卷成,颇象猎枪弹筒。药管表面涂有清漆,但一受潮或弄湿将会膨胀,因而影响其性能。发射药包装在圆筒形赛璐珞袋里并用螺旋形弹簧装到尾管上。主要是由于弹簧擦伤,赛璐珞药袋会开裂而撒药,但不易发现,结果是产生近弹。图12.4为这种装药系统示例。



       第一批生产的掷弹筒在试用中发现,打过几发炮弹后,掷弹筒的射程调节杆就会卡死,这是因为调节杆由钢质较软的道轨钢制成的,发射几次后螺杆就会变形而导致调节失灵。于是,取消了调节杆,改为依靠仰角大小来调整射程。这种结构的掷弹筒一直生产到1942年5月反扫荡为止。其后又参照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结构,设计了一种泄气式掷弹筒,在发射筒的下端左右各开设一个椭圆形泄气孔,筒外设有一个带孔的套环,靠套环转动来调整泄气孔的大小,从而达到调节膛压以调整射程的目的。

       1943年春,做了进一步改进。一是取消了燃气调节装置,以简化发射程序:二是在发射筒下面安装有两脚架,支起后筒身即与地面成45度角。三是将加工难度较大的瓦形驻钣改成三角形底座钣。不仅提高了射击时的稳定性,而且大大节省了工时和材料。四是在筒身右侧装设圆盘表尺,靠重锤摆针检查仰角大小,以确定射击距离。五是弹丸全部改为迫击炮弹式,可以外加药包,每增加一个药包射程提高150-200米。这样一来,自制掷弹筒进一步脱离了日产八九式的模式,更接近小型迫击炮。结构也趋向实用化,同时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抗日战争结束后,随着内战形势的发展,解放军缴获了国军大量装备,而攻坚战等战斗形式也在不断增加,解放军各兵工厂逐步转向生产前线更加急需的后膛炮弹等新武器。同时由于美式60毫米迫击炮的广泛使用,自制掷弹筒在各项性能上已不占优势,1948年初华北战区和胶东战区相继停止了掷弹筒的生产。1950年底,掷弹筒及其弹药开始退出解放军装备序列。

膜拜

鸡蛋
11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0:15 , Processed in 0.02781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