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2 |
,我细读了试验部分,原来整个试验的背景是未来博士生求导师的范(媒体误导,一提歧视就兴奋,一沾歧视就泛化)。那就大不一样了,这个学生不光要上老师的课,还要花老师的钱。当然,文章的统计结论不受影响,偏好(歧视)肯定存在。但我们真正关心的更深一层的“感情”色彩就淡多了。首先从自己人角度反思,中国学生申请一般申请很多学校,学术兴趣也有相当比例并不强烈或不对口,为出国而读博色彩较浓,半路拿硕士找工作的比例也大。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在“添小心”上也不会偏向自己人。所以这个歧视(包括叶子说的女人不偏向女人,黑人不偏向黑人)的原因是双向的。到处停留的叶子: 1,有点意外,也在意料之中。
2,很符合目前的状况。
3,不太理解什么叫结果无统计差异?就是说看不出差异的意思么?
4,是否说明私立学校的教授受到的公共形象 ...
混天球: 你们怎么都不惊讶呢?
从3可以看出,这些偏好情绪性的因素不重,定是有“歧视经济学”在里面强作用。那么是教授觉得投入时间的正收益期望值(白男期望值最高) ...
混天球: 意思是黑人找黑人,女生找女教授,教授表现的偏好一致,并不优待“自己人”。
这个是开玩笑啦。。。九九: 简单说一下我了解的学校的情况:1, 亚裔学生特别是印度学生是最喜欢群发套磁信的,所以如果没有在邮件中说明具体问题/意图,或者点名自己是本校学生,我一般很少 ...
小木: 这完全是不认识的人找不认识的教授啊。
如果是认识的教授那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混天球: 有道理。原来我没注意到这个是纯找博士生的试验,那么国籍以及中印学生的申请习惯(地毯式轰炸)会造成强烈的技术原因的选择。 ...
GMT+8, 2025-10-27 22:07 , Processed in 0.03159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