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美国风中秋叶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290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拜七夕

热度 11已有 805 次阅读2013-8-12 13:31 | 七夕

拜七夕/风中秋叶
        中国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传说是牛郎织女隔着银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故广东人称“七姐诞”。中国民俗习惯,少女们要在月下穿针引线做秀红,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故也叫“乞巧”,据说唐宋时代最为盛行。唐代诗人林杰有名诗《乞巧》“七夕今宵看碧宵, 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形象地描写了乞巧节的活动。此民俗一直流传至今,广州珠村每年七夕都搞“乞巧”活动,从年轻少女到年长老妇都精制女红展示巧手,并逐渐把“拜七夕”演变成“摆七夕”即连续七天供案摆展手工艺术品,用绚丽多彩的展品敬拜七姐,形成了娱神娱己的岭南文化节,而且气氛越来越浓。

        少时,我多次欣赏过“拜七夕”,记得姐姐和街坊少女组成“七姐团”各人凑份子,筹基金,买鲜花,时果,脂粉,香烛……,印象最深是“育七夕秧”,她们买新鲜谷子,摆在七个小盆子里,泡井水,摆在露天,每天合十祈神,观察种子发芽,长成秧,待秧苗长至五、六寸,用红纸剪成一寸多宽图案,圈围着秧苗作为拜七姐的供品。秧苗青绿,显得纯洁,红纸衬托,透着热烈,配上黄白紫菊,插花装饰,十分惹人。秋来果子多,荔枝、龙眼、杨桃、香蕉、苹果各种佳果都作祭品,最有意思是菱角,姑娘煮熟两头尖尖的菱角,用竹子穿成串,八仙过海,各凭巧手组成不同图案,秀出妙思。那个年代少有高级脂粉,多见是粉红和粉绿两种鹅蛋形,有淡淡芬香的粉盒,若女孩子爱美,脸上的桃红就全得益于红纸了。令我赞叹的是姑娘用火柴盒,粘上红纸,装嵌而成的小房子,加上自己裁制的布公仔,虽不是美仑美奂,却是巧思妙成,令人难忘。
      
       七夕当晚,饭后的姑娘合力端出圆桌,露天对月当街,把各种祭品摆好,然后用净水洗手,点香焚烛,双手合十,祈神拜月,再围坐圆桌,一边悄声细语,一边穿针引线,合绣荷花弯月;另一边挑出石螺肉,准备煲粥炒粉。待到万事皆备,她们齐齐出动,观赏附近别家姑娘“拜七夕”活动,叫对拜,也是取经交流吧?回来后,必是集体品评,谁家有特色,谁家有气氛,谁家女红美,自家有那些长处,哪些不足,明年要学人家的那些经验,就成了姑娘的长久话题。

        晚,十一点,夜静,暑去,弯月、星河灿灿,姑娘们齐齐躬身遙拜,抬望星空,想象牛郎织女银河爱拥,更祈天上仙女赐巧降幅。随后就是围桌食粥食粉,有能熬夜的小孩子,必定可以和她们一起分享粥粉,宵夜一直延续到凌晨,让祭品接了天降仙露,她们才分派祭品,带着喜悦,从容散去。这就是我记得的“拜七夕”了。

香港作家李国参点评:

讀過《拜七夕》(轉貼韓寒專訪後下載),讀了兩遍。遇見好文章,我通常都會仔細讀,目的是想知道人家的妙處在哪?好好學習。《拜七夕》的妙處,在我讀來有兩點:拜七夕在作者細膩的抒情化的語言裡,讓我回味了拜七夕的童年往事;我想天下姐妹們有福,知道我們的拜七夕比天下共愛的情人節更詩情畫意,此其一。我讀風中秋葉的文章不多,在美華貼出的都讀過,但我想說,《拜七夕》寫出散文家品性了,此其二。荒田先生評:『醇厚如老酒,又天真如朝露,下笔有情,铺陈有节,好文下的好风尚,凭吊不已!』妙極!我以為荒田先生說出風中秋葉《拜七夕》的品性。



膜拜

鸡蛋
11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山菊 2013-8-12 23:13
广州的姑娘们真可爱~~~这么美的习俗应该保留下去!

秋叶老师有空要去小轩帮俺评诗啊~~~@你啦:)
回复 李根 2013-8-13 02:12
煞风景的俺来了!!!     

女生嘛,一是好吃,二是好玩,三是好比拼,拜七夕这个活动完美结合了以上三点,所以得到了广大女生的喜爱。     

这么好的活动应该推广发扬下去,开放男生参观。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2-22 18:29 , Processed in 0.02827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