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hanhanl的个人空间 http://129.226.69.186/bbs/?203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ZT 构建物质化时代的精神家园

已有 611 次阅读2013-4-2 20:55 | 家园, 精神

  构建物质化时代的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始终高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然而,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有人把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作为成败标准,有人把名望、地位、金钱当作成功,有人不比奋斗比享受,有人不比精神比物质。这种趋利化、利益化、物质化的价值取向,使一些人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在物质化时代,我们亟需构建精神的安宁家园。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了人们对改善民生的诉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同时也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压力很大;我们的经济增长迅速,居民的收入增长却比较缓慢,收入差距也依然较大;我们的社会不断发展,基本的社会保障却跟不上发展的节奏。因此,构建物质化时代的精神家园,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 w" q/ L4 O# \* M% d: ?( }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转变发展观念。近些年,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增长,却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人民生活在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的环境下,精神生活空间比较压抑。十八报告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是要求把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各级政府部门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科学认识GDP的核心是不断追求品质好的GDP,通过推动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管理质量全面提升,给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A: f# l+ ^. s8 |, G) H$ i  s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然而,有些人看到社会上个别片面的消极现象,便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在困难和诱惑面前迷失自我,在社会事业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因此,要积极调动人民推动发展的热情。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积极宣扬时代典型,比如大力宣扬洪战辉环境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郭明义以坚持做好事为快乐的精神,袁隆平以公益、公共、共享为财富的精神,引导人们找到个体与社会的平衡点,积极丰富精神世界,不断创造精神财富,发挥人民在服务社会、推进发展上的自觉性、主动性。3 U) K, w; f& D( a+ E! Z6 E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强社会基本保障。十八大报告强调,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针对当前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要不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完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发展所取得的成果用在民生上。多办利民之事,多解民生之忧,通过改革户籍、行政审批等制度,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制度,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要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人们平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积极为人民创造美好精神家园,这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hanhanl 2013-4-2 20:56
来自百度: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物质文明的性质为生产方式所决定。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包括我们的衣食住行方面,也包括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创造。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方面,包括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简言之就是人类在劳动实践当中创造出来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知识经验等。
  两者之间的关系: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主导。先进的物质文明未必就导致先进的精神文明,但从长期看,先进的精神文明必然导致先进的物质文明。所以,在社会发展的长期因素中,精神文明是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
回复 hanhanl 2013-4-2 21:00
仓禀实而知礼节,还是温饱思淫欲
来自百度:从物质经济和思想文化相互关系角度的理解
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句话显然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了,从这方面来说这句话是不完善的。
三、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反作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而这句话显然忽略了这一点。
四、物质基础不是决定人思想素质的唯一因素,人的生活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状况等也会影响人的素质及世界观的形成,因此,仓禀实则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
回复 hanhanl 2013-4-2 21:03
ZT温饱思淫欲新解
文:郑波

上月在北京和一80后的女生聊天,她说她现在就是温饱思淫欲的状态,天天思淫欲。惊得我不敢吭声,后来听她解释才知道此“温饱思淫欲”非彼“温饱思淫欲”也。
她说她现在最关心“温饱思淫欲”的事情,但她理解的温饱思淫欲和通常所说的温饱思淫欲有区别。她说温饱就是她的物质层面——工作、经济收入、理财;思淫欲就是她的精神层面——就是她的感情、恋爱、身体状况。这个80后也是快30岁的女人了,照她的意思,自己也已经跨入“剩女”的行列了。她是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自身的条件也很不错,经济上独立,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女强人的她,有自己独立的事业空间。自然对感情也就相对要求较高。她自言温饱和物质已不是问题,在北京有车有房,有高薪的职业,生存是绝对的没有压力。但在精神上却有更高的追求,也希望有更的高享受。在温饱方面得到完全满足后,就容易开始想一些高档奢侈的东西了,这些高档奢侈的东西绝不是常人眼里的物资层面的什么名车、名表、服装之类的,因为这都是可以通过金钱的交易而获得,不再是自己刻意追求的东西。而她认为的高档奢侈品这是个人的情感需求和欲望,特别是对爱情的渴望。
    她对我谈及是看了凤凰卫视的一个访谈节目而让她对“温饱思淫欲”有了全新的理解,那期节目是一位凤凰台主持人采访一位国内著名的性学家,这位学家提出了对“性”的看法和观点,其中一段话的意思是:“性”本来就是一件美好的事物,在合法的条件下,男女之事绝对是在正常不过了。如今人们对“性”的保守思想源于古代的宋朝,一直延续到现代人的脑子里。而在宋以前,“性”绝对不是邪恶的化身,特别是盛唐时期,国力鼎盛,思潮开放,人民素质达到很高的高度,很多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万国来朝,很多国家都以学唐文化为道,尤以小日本为甚。当时民风也是最开放的时期,这从女人的穿着都能看出端倪。原因很简单,“性”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在国力昌盛时期,百姓富足,“性”文化也会相应得到最大的发展,而如宋朝,国力完全不能和唐相比,百姓也不富足,“性”文化就从一种奢侈品转变为一种邪恶的思想“淫”。
所以她对“饱暖思淫欲”有了两层理解:第一、人在饱了的时候,就去想着享受。很多贪官包养情妇的例子就已是最好的说明。所以,传统意思的“饱暖思淫欲”形容他们是再贴切不过了。第二、人在饱了的时候才能顾及到男女和谐之事。这位性学家的观点说,“性”本身应该是男女之间的美好的事,是一种境界的享受,但如果是一个饿肚子的人,他会有闲心跟你谈美好吗?你跟一个贫困的人讲“性”的和谐,无疑是对牛谈情,这些人就是有“性事”发生,也只会是吃烧饼,管饱就行,那会把这当作是在吃法式西餐,吃出享受来。
她强调自己渴望的“淫欲”绝不仅是生理层面的需求,而是身心的吸引和交融,更多的是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就象有句话说得好:“有爱无性是纯洁,有性无爱是随性,有性也有爱,是奢侈。”她说她想要的就是这样的奢侈品。她说在她的观念里,“淫欲”就是一个人追求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和享受,所以说,温饱思淫欲其实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她认为可以把这个“淫欲”理解为精神需求,也即是人们的信仰,精神信仰,文化信仰。
说了半天我还是不明白淫欲如何和精神需求、文化信仰联系上,甚至又如何上升到高档奢侈品的行业,在我看来却始终是动物层面的生理属性—性交、发泄,更是和淫荡、色情、糜烂、堕落发生关系,怎么也无法往高档奢侈品来联想!
而据我所知,这“饱暖思淫欲”从古至今都是个贬义,人们往往把一个人在发达或富裕以后,不思进取,贪恋女色房事,称之所为谓“饱暖思淫欲”。这其中所形容的男女之事为人所不齿,“淫欲”是指情欲、淫荡的欲望,指不正当的性行为。如果把男女之间的爱情简单地和“淫欲”来划等号,实在让我不敢苟同。
我很佩服这位80 后的女士的大胆直言和赤裸表白,但淫欲、性、色情、爱情应该是不同的层次,也有很大的区别吧!这位80后只不过是希望自己的观念在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语言的包装下引起别人的关注而偷换概念罢了。其实本无多大新意,无外乎就是面对当今物欲横流、喧嚣浮躁、信仰缺失、价值错位、金钱至上的社会现状的一种困惑和迷茫的心理折射,在抱怨这个病态社会里找不到真情和真爱的同时,其实自己又何尝不是这个病态社会的一分子,别人又何尝不在同样地抱怨她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无法改变整个社会,但至少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如果人人都能从自我做起,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逐步美好起来!抱怨无用!行动第一!
回复 hanhanl 2013-4-2 21:19
精神文明靠什么来建设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谢遐龄教授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至今为上,不外宣传教育。无疑,宣传教育是很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然而,最有说服力的往往不是言论(图片、建筑物、博物馆等等包括在内),而是生活本身:生活最能教育人
回复 hanhanl 2013-4-2 21:32
从一系列“最美”我们可以看到最美的精神就在我们身边,而不文明现象也让身处社会人们忧虑,孩子没有安全的奶粉吃,随处污染考验着中国大地的生存底线,死猪死鸭子在河里飘……精神出了问题,经济发展有什么用,生活教育着我们,我们就在生活当中,影响着自己和未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不是被最美的人们感动,我是看不到河蟹社会的美好明天。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人心同。
                            美好社会构建时,家祭无忘告乃翁。
回复 hanhanl 2013-4-2 21:37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樊建国
  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科学地总结了近年来
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我认为,
贯彻落实《决定》,关键是强化“三个意识”、突出“三个重点”、
坚持“三个着眼”。

  

强化“三个意识”
  精神文明建设千头万绪,抓什么?如何抓?强化“三个意识”,
对于理清工作思路至关重要。

  强化整体意识。所谓整体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将物质文明建
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二是将精神文明建设本身也
看成一个整体。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建设的是人类社会迄今
为止最高形式的精神文明,而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这就要
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始终重视物质文
明建设,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同时,
我们又必须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
文化建设,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来最大限度地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为其
指明方向,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
识,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其次,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把握精神
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把握它内部的结构关系和各自的结构功能,把
握它的整体联系、集合功能及有机统一,进而从整体出发,以联系的、
发展的眼光,部署好、操作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科学地认识和把握
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就要坚持以思想建设为根本、以道德建设为基础、
以文化建设为条件、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为两翼来进行总体部署,这样,
才能形成基础牢固、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协调发展的格局。

  强化主体意识。所谓主体,就是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主体即
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也是目的,
既是“建设主体”也是“受益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依
靠主体,提高主体。强化主体意识,首要的是要吸引人民群众参与。
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离开了人民群众
的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不可能,也无
意义。而要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就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同
时,也不能简单地把人民群众看作“建设对象”,满足于、停留于向
他们教育灌输,而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发扬主人翁精神,
激发他们的热情和聪明才智,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使他们在精神文
明建设的大舞台上“唱主角”。再者,要从“主体”的实际出发,既
要注意特殊性和先进性,又要注意普遍性和层次性,使人民群众在精
神文明建设中都能找到比较合适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应该充分考
虑我们的现实条件和工作基础,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要从大处
着眼,小处着手,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最需要办的实
事抓起,使我们的工作要求和方法方式符合群众的思想实际和觉悟程
度,不搞形式主义。我们还要善于引导和指导主体,要通过广泛深入
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群众更充分、更明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和根本目标,从而更自觉地意识到自
己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我们的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思想道德建设,还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归
根到底,都要以人作为自己的对象,最终都要落实到群众在实践中自
我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要使宣传灌输的大道理转化为群众真
心实意、自觉自愿的追求与选择,首先就要让他们理解、认同和接受。
而群众的亲身经历、亲自实践会使他们对事物有更深切的理解与认同,
从而更自觉地选择与接受。因此,让群众参与,使之在实践中自我教
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是提高主体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强化载体意识。所谓载体意识,就是重视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以
及活动舞台、活动方式等,解决好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落到实处的问题。
不言而喻,学习科技文化、接受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场所,需要借助
某种方式途径;学先进、做好事,同样需要对象,需要舞台,需要借
助某种方式途径,更需要凭借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没有活动
载体,精神文明建设就无法落到实处,让群众参与就是一句空话。从
实践看,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在一个时期内被看作“软任务”,容易
流于形式,就因为我们的一些同志尤其是领导同志缺乏载体意识。人
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已经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活动载体。近些
年来,在城市和农村广泛开展的文明卫生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
文明窗口的创建活动和军民共建、厂区共建以及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
思想教育系列活动,还有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等建设活动,吸引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
设,同时也大大地促进了物质文明建设。

  

突出“三个重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同样,建设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也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要不断地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
纯化人们的心灵世界,不断地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提高人们的文化
品位,不断地净化人们的道德风貌和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地褒
扬人们的奉献精神和点燃人们的爱国热情,其内涵十分丰富。概其要
义,应突出“三个重点”。

  突出抓好道德建设。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历史发
展和现实变革过程中,其所形成和具有的道德水平,主要表现为全体
成员所具有的一种自觉的自我约束能力,一种个人对他人、对民族、
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所以,我们的精神文明
建设要极大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不断地完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
在重构和加固道德堤坝、提高和强化道德水平、营造和优化道德风貌
方面,做出更大努力。我们鼓励竞争,但竞争的手段、方法和目的,
不能超越道德范围;我们强调遵循价值规律,但必须反对金钱万能,
反对拜金主义。

  突出抓好文化建设。列宁曾经讲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
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同样,在一个群体文化素质不高的国家里,要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定困难重重。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是:文化处于社会中心地位,文化的渗透性越来
越趋于深刻和广泛;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普遍、越强烈。
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突出抓好文化建设。要通过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
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使之与社会主义文化融为一体,筑起具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长城。我们主张吸收全世界的一切优秀文化,为
我所用,我们同时也反对用西方文化吞噬和取代我们的民族文化。我
们要用民族文化的精髓真义塑造人们的淳净心境和高尚灵魂,激发人
们的爱国热情和创造精神,培育人们的先进思想和优秀品格。

  突出抓好价值建设。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一种表现,
精神文明与人的价值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的价值体系是精神
文明的一个窗口、一种体现,而精神文明则能赋予价值体系以积极而
正确的内容和准则,并能指示和引导价值体系不断地朝着正确而高尚
的方向升华。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二者互为条件,相得益彰,共同使
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风貌在坚实的基础上不断走向优化和淳化。在建
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我们要努力为人们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
的形成,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人的价值体系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赋予人们
以辨别美丑和评判是非的榜样与标准,用社会主义的文明之火,把人
们淬炼成富有创新、开拓、发愤图强精神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伟力。

  

坚持“三个着眼”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落实。我们只有在落实上下功夫、花力
气,不断开拓新途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由虚变实,由软变硬。

  着眼于弘扬我们社会的主旋律。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成为
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这就必然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与之相适应,要求
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
环境。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是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
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以立为本,
体现在工作指导上,就要大力弘扬我们的主旋律。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应当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他还说:
“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
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
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精
神文明建设应当按照上述要求,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弘扬主旋律、唱
响主旋律上。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
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和帮助人们特别是青
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科学、文明、健
康的生活方式。以立为本,弘扬主旋律,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多样化。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精神
文化产品也要进一步多样化。只要是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
到娱乐和美的享受的精神文化产品,都应有一定的位置,都应受到欢
迎和鼓励。但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腐朽思想、腐败现象和各种丑恶
行为等,理所当然要拿起批评的武器,予以有力抨击。

  着眼于创新发展,赋予精神文明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要立足于创新和发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内在要求。文明,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历史进步的结果,是人类智
慧的结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精神文明,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
发展阶段,文明也有其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
思想、道德、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不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和时代要求的,
企图用儒家学说的思想和道德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显然是
无稽之谈。当然,在中国古代传统文明中,不乏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
观念、民族传统美德,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继承。但继承不是原样搬来
套用,要经过分析、批判、取舍,赋予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因为灿
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辉煌的现代文明。对世界上
其他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也要学习、借鉴,但绝不能把西方
文化搬到中国来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有中国
的社会制度。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建设的精神文明,
既要具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既
要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又要
面向世界。

  着眼于健全机制,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只有建立起一
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运转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
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按照其固有的规律,正常有序地运行,健康
持续地发展。当前,要重点健全和完善以下几大机制:一是领导机制。
要坚持“一把手抓两手,两手都要硬”,建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
“一岗双责”的责任目标体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主管副职集
中精力抓,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抓,其他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二是
激励机制。要加大奖惩力度,强化奖惩措施,坚持物质奖惩和精神奖
惩并举,在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单位的评先评优工作中,坚持两个文
明建设的实绩一起考核。要发挥党的方针、政策的规范功能,创造一
个惩恶扬善的社会环境。要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功能,褒优贬劣,激
浊扬清,倡导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三是反馈机制。要利用精神
文明建设的网络和大众传媒,对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重大事件、重
要动态和倾向,及时反馈给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及时查处。情况要
准,反应要快,措施要严,解决要好。四是动力机制。要通过政策、
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的感染,使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一种努力提高
思想理论素养、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在追求,并把这种内在
追求转变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动力,从而变“要我文明”为“我要文明”。
五是投入机制。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必要财力、物力投入作保障。要
把精神文明建设所需的经费开支纳入国家财政计划,并随着经济的发
展逐年增加;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宣传文化经济政策,形成投入产出
的良性循环;要积极鼓励和发动社会各界多渠道、多形式地集资,支
持精神文明建设。各级政府要在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建设上给予
支持和优惠,不断增添活动场所,更新设备,完善设施,从而使精神
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回复 hanhanl 2013-4-2 22:59
清代精神文明建设考http://book.douban.com/review/3019353/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9-28 00:22 , Processed in 0.02873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