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選擇9月3日大閱兵,背後隱藏的歷史真相
楓冷慕詩
有一個問題困擾了大家很長時間,那就是明明8月15日日本已經宣佈投降,那為什麼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日卻偏偏要選在9月3日這一天?這十幾天的時間差裡到底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今天我就好好聊下這個問題。
首先告訴大家一個基本常識,戰爭投降日的選擇是一個非常嚴肅且嚴謹的事情,因為它關乎到歷史事件的最終定義,和對歷史貢獻的蓋棺定論,是一個要被史書大幅記載的重大事件,再說明白點就是,你在戰場殺了幾個鬼子,千百年後可能無人得知,但是全世界都會記住,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勝利的日子,這是要傳承千年的重要歷史記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歐洲戰場快要結束的時候,英美聯軍和蘇聯就發生過著名的投降日之爭。
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1945年4月30日,窮途末路的希特勒在總理府的地下室選擇自殺。
當天晚上9點50分,蘇聯紅軍把軍旗插上了國會大廈,定格了歷史的重要時刻。
按照史達林的想法,柏林是蘇聯紅軍打下來的,納粹德國理應向蘇聯投降,可沒想到的是,德軍害怕遭到蘇聯紅軍的清算,所以在得知蘇軍進城之後,瘋狂的向西邊逃跑,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德國和英美沒有太大的仇恨,就算投降也能得到妥善的處置,可如果向有著血海深仇的蘇聯投降,那肯定會是極其悲慘的結局。
所以就出現了戰爭史上非常魔幻的一幕,一邊是蘇聯紅軍在追擊德軍,一邊是德軍一路狂奔主動向英美投降,最後趕在蘇聯之前,德軍投入了英美的懷抱。
5月5日,希特勒的接班人鄧尼茨向英美傳達了自己投降的願望。
5月7日,艾森豪率領盟軍接受了德國的投降。
聽聞消息,史達林雷霆震怒,因為一旦接受了這個既定事實,那就意味著歐洲戰場的勝利果實將會被英美竊取,歷史會記載是英美聯軍擊敗的納粹德國,後人將無法得知事情的真相。
所以為了避免出現歷史虛無主義,也為了維護蘇聯的戰爭成果,5月7日,史達林對外宣稱:德軍必須向蘇聯重新投降一次!否則戰爭還會繼續!
史達林一邊放出狠話,一邊命令百萬蘇軍向布拉格90多萬的德軍發起了猛攻。
眼看蘇聯人不好應付,最後德國人無奈的宣佈,再次投降一次!
5月8日,在朱可夫元帥的主持之下,德國在柏林又一次向蘇、美、英、法軍隊統帥部的代表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兩天之內連續投降兩次,這成了世界戰爭史的一大魔幻案例。
為什麼蘇聯要堅持按照自己的時間去簽訂投降協定?原因很簡單,因為時間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他能讓人們忘記歷史的細節,如果在蘇聯不在場的情況下,德軍宣佈投降,那後人只會認為是英美擊敗了納粹德國,而忘記蘇聯的貢獻,所以蘇聯一定要把這個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那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我們不選擇8月15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而要選擇9月3日呢?
因為戰爭進行到了1945年8月份的時候,日本人還在負隅頑抗,他們並不打算直接投降,而是妄想拉蘇聯下水,讓史達林去進行“調停”,以爭取以體面的方式結束戰爭,甚至他們還想保留一部分的侵略成果。
所以哪怕是美國丟下了兩顆原子彈之後,日本人依然心存幻想,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了著名的《終戰詔書》,表示接受中美英三國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很多人以為這就是代表日本正式認輸了,實際上所謂的《終戰詔書》與其說是一個投降公告,倒還不如說是日本單方面宣佈戰爭結束的一個通知,壓根就看不到一點誠意。
比如說詔書幾百個字沒出現投降二字,日本天皇的用詞始終是終戰,那什麼叫終戰呢?答案是結束戰爭的意思,大概意思就是,我大日本帝國不打了,戰爭就此結束吧。
你說這叫投降嗎?這簡直就是給盟軍發了一個通知書。
而且詔書的內容更加離譜,一個投降聲明,日本沒有任何反思戰爭的字眼,也沒有認錯的態度,他們在裡面多次強調:我們(日本)忍受了難以忍受的痛苦,還有為萬世開太平這樣的描述,最離譜的是,日本人直接將侵略定義成了為東亞的解放而戰。
你看完完整的詔書就清楚,裡面充滿了“壯志未酬”的遺憾情緒,搞得像他們受盡了委屈似的。
最讓人不能接受的是,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投降,同一時間,在中國的日軍不願意接受投降的結局,依然在負隅頑抗,零星的戰鬥持續了很長時間。
所以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8月15日不是我們戰勝日本真正的紀念日,因為戰事並未結束,日本天皇的投降聲明也毫無誠意可言。
我知道有人會說了,既然8月15日我們不能接受,那為什麼不選擇9月2日當作抗戰勝利的紀念日呢?
學過歷史的都清楚,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分別代表日本政府和日軍大本營,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在場的不僅有英美蘇聯的代表,還有我國的代表徐永昌將軍,從法律意義上來講,這標誌著日本正式向盟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宣告結束。
原本把這天當作抗戰勝利紀念日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1951年,在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教員還是決定將9月3日定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之所以這樣決定,主要有三層考慮:
第一,8月15日之後,中國境內依然有一些零星的戰事,真正的戰爭結束是9月2日之後的事情。
第二,9月2日日本投降之後,4億多中國人得知消息是9月3日的事情,當時舉國同慶也是9月3日才發生的事。
第三,教員認為,對重要歷史時間的定義,應該以我為主(中國),不受西方標準的限制。
所以基於這三層考慮,把9月3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既符合中國人民的民族記憶,也符合既定事實,這是對歷史的尊重,同時也是在告訴所有人——抗日戰爭,中國人民不是靠美蘇才取得的勝利,中國人民的歷史貢獻不容抹去。
所以從那時候開始,9月3日就成了中國人民紀念抗戰勝利的重要日子,2015年9月3日,我們舉行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再一次向全世界強化這個歷史記憶。
10年之後的2025年,我們依然選擇在9月3日這天舉行閱兵儀式,這實際上就是在打破西方對歷史的解釋權,畢竟誰來定義歷史,誰就能影響未來的認知。
不信你看看美國是如何抹黑蘇聯的。
2020年5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法西斯德國的紀念日裡,美國直接編造了一條謊言,他們說:二戰中,是美國和英國共同戰勝了法西斯德國。
他們不僅隻言未提蘇聯,甚至還撤掉了那張全球知名的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後將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照片。
最離譜的是,蘇聯還從二戰的戰勝國,直接變成了二戰的發起國。
還有2025年剛剛發生的事情,作為二戰的死敵,美國防長竟然在硫磺島公開稱讚日軍的“勇氣”。
這種倒反天罡的事情在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爭取歷史的解釋權,那輿論的陣地就會被敵人佔領。
所以9月3日大閱兵我們想傳遞給世界的信號非常清晰:
第一, 告訴全世界,我們才是二戰的戰勝國,日本應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歷史記憶不容篡改。
第二, 對日作戰,中國才是主力軍,中國人民的歷史貢獻不容抹去。
第三, 重新制定標準,告訴世界,新的秩序已經來臨,西方國家說一不二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
這才是選在9月3日這天舉行大閱兵背後的深層次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