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0
电影电视里,如果有人被怀疑为间谍,那么接下来的一幕便是他坐在小黑屋里,身上绑满电极,面对毫无表情的讯问者,接受没有起伏音调的提问,只需要回答是或者否。
其实,测谎器本身不能测谎。测谎原理是用电极测当事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反应,间接推导这些反应来自于哪类情绪,再根据这些情绪在此时此地出现是否异常,来推断他是否撒谎。
这个长链条有三节。
第一节检查人体反应,如出汗、心率、皮肤电反应,结果很靠谱。这些植物神经系统反应几乎不受高阶的大脑皮层控制,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训练,很难做假。
第二节从身体反应推断情绪。如果当事人出汗增加,心率加快,皮电信号上升,这些反应各自对应着什么情绪?对此的判断就变得不太靠谱。与撒谎密切相关的情绪有恐惧,因为害怕被发现;有内疚,因为对撒谎有负疚感;有得意,因为得手后有快感。每一种情绪有没有其独特的植物神经反应标记?学界没有共识。
第三节从特定情绪推断是否撒谎,可靠性进一步下降。即使发现被测者处于恐惧之中,难道就能确定他在撒谎?他可能只是害怕被人以为撒谎而已。测谎仪不能区分害怕的各种成因。
有这长链条在,测谎器的精度高不到哪里去。
包括测谎器在内,任何一种筛选工具都会犯两种错误,第一种把不是认作是,叫假阳性;第二种把是认作不是,叫假阴性。假阴性和假阳性同步减少对应是工具精度提高,但有其尽头,剩下的便是筛选者的取舍。以测谎而论,有人要求不放过一个坏人,要把假阴性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为此放任假阳性的数量激增,这就叫作宁杀错不放过。以法庭刑事审判而论,注重不冤枉一个好人,因此要把假阳性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为此不惜产生假阴性,这就叫宁放过不杀错。
不同情境中对假阴性和假阳性的侧重不同,但有件事肯定不能做:用单一工具对全体公众作普遍筛选。原因很简单,全体公众基数太大,相形之下,筛选工具精度远远不足,会制造出过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
如果有一台高精度测谎仪,它不放过坏人的准确率为90%,不冤枉好人的准确率也是90%,相当不错,但用它在公众中抓间谍就会制造极多冤案,也无法完成任务。假设一个城市1000万人中有10个间谍,每个人都过一遍,测谎仪会认为其中100万是间谍,但其中999991人是无辜的,同时会放过1个间谍。
那就反复筛选?
筛出的100万人再过一遍测谎仪,接近10万无辜者会再次认为是间谍,同时9成概率会放过又1个间谍。
再筛一次,再筛一次,再筛一次……
筛完第6轮,终于剩下10个人。你已经知道总共有10名间谍,而这10个人连续6轮都中,总不会是冤枉的吧?
你想错了。10名间谍中,每一轮都有被测谎仪排除出去的机率,连续6轮后还被认定为间谍的只剩下5个人(准确地说是5.31441人),也就是说,整个城市反复筛选6轮后,也只查出了一半间谍,10个人中的另一半是冤枉的。
这还是好的。事实是你事先并不知道有多少间谍,并不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停止筛选。筛选的每一轮结果都会使你震惊:原来有这么多间谍!你会越发认为自己当初的担心是正确的。抓间谍理所当然成为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再后来,你就越来越难以摆脱测谎器。
最终,间谍组织确实受到一定损失,但离除恶务尽差得很远,而社会损失极大。
故事讲完,对应该怎么用测谎器该有点数了。
第一,只能用于特定人群。这个人群需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数量有限,二是目标比例较高,三是一旦放过的风险较大。
第二,即使如此,测谎结果也只能用于参考。
这就是电影电视里只是间谍机构查内奸时才用测谎仪的原因。
拿测谎器到大街上去抓间谍,徒劳无功,结果还会吓住自己。
数值分析: 这作者懂点统计,确又举了个似是而非的例子。他举的例子中的发病率太低,100万分之一,不论疾病还是间谍,恐怕都不会有这么低的发病率。随便来说,香港700万人, ...
数值分析: 这作者懂点统计,确又举了个似是而非的例子。他举的例子中的发病率太低,100万分之一,不论疾病还是间谍,恐怕都不会有这么低的发病率。随便来说,香港700万人, ...
数值分析: 这作者懂点统计,确又举了个似是而非的例子。他举的例子中的发病率太低,100万分之一,不论疾病还是间谍,恐怕都不会有这么低的发病率。随便来说,香港700万人, ...
药芯电弧焊: 统计上犯错误说错话太容易了:毕竟看起来比麦克斯韦好懂,大家都能插上嘴。
数值分析: 严格地说,在他的假设下,他那句话都没有说错,但是他的假设是荒谬的,并妄图以此为例来论证一个相当广泛的结论是错误的.
相当于他断言你是不能早上起床后去上班的, ...
GMT+8, 2024-11-5 18:44 , Processed in 0.03030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