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抽空浏览了一些历史书籍,看到甲午海战爆发之前,中日关系紧张。满清政府要求李鸿章报告北洋水师军力。李鸿章上书说,北洋只有8艘战舰可用。清廷大惊,怎么只有8艘?李鸿章回复到:
“伏查战舰以铁甲为最,快船次之。北洋现有‘定远’、‘镇远’铁甲二艘,‘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快船五艘,均系购自外洋,‘平远’快船一艘,造自闽厂。前奏所云战舰,即指此八艘而言。此外,‘超勇’、‘扬威’二船,均系旧式,四镇蚊炮船,仅备守口,‘威远’、‘康济’、‘敏捷’三船,专备教练学生,‘利运’一船,专备转运粮械……历考西洋海军规制,但以船之新旧、炮之大小迟速分强弱,不以人数多寡为较量。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臣前奏定海军章程及两次校阅疏内,迭经陈明在案。”
而日本当时的军力,可战之舰则是31艘,且有部分型号,如松岛,是专门为克制北洋水师所建。丁汝昌多次打报告,要求更新和增购战舰,但清廷基本不予理睬,认为前期投入已够,没有认清海军的军备竞赛是个需要不断增加投入的过程。
翁同作为帝师,军机大臣,一直积极制造舆论,联合弟子不停上奏折,弹劾李鸿章。“今北洋海陆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满清第一位留洋博士张謇大谈“日本蕞尔小国,何足以抗天兵,非大创之,不足以示威而免患”。在这种舆论下,朝廷对自己的军力出现严重误判,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要说言官误国?也不尽然。毕竟直接责任是到处都在伸手用钱导致的紧缩的预算。没了充足的预算,官员倒卖海军火药,以次自然也是无比正常的了。你要批判他们?好像也不太合理。想想,醇亲王以海军募款名义朝沿海各省官民募集260万两白银,实际上是存着以利息补贴老佛爷的颐和园。那怪慈禧喽,可是慈禧只用了这笔巨款的利息,还下令拨出全款支援海军(实际拨出158万两)。比之后世,这不过小打小闹。
不过,至少慈禧和光绪没把打败仗的主要责任推给言官。更不可能去怪那些连奏折都上不了,当官的一瞪眼,就得赶紧闭嘴或人间蒸发的秀才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