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河里看了史MM的《那年庐山》,对史MM的史学功底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个小小的细节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蒸出好几个大包子来。不过看了那篇文章后,反而让俺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是这么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评判一个历史人物?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直到有一天,突然鬼使神差的把历史和俺的专业联系起来,从俺十几年从事软件系统开发的经验出发,这些困惑俺的问题一下就迎刃而解。当然类比论证的方式,从逻辑上来说是不严密的,但从思路上,俺觉得还是有一定启发,所以还是写下来探讨一下。
首先,确定一个标准。我们评价一个政治家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把政治家比作软件项目的LEADER,那么我们只能对他专业的评价当然是他领导开发的软件系统的质量,而非这个人离了几次婚,骗了几个小姑娘。对一个政治家的评价,那就是构建社会系统的愿景和实施的手段,已经最后达到的效果。
如果把国家社会看成一个软件系统,那么中国历史上二三百年的朝代周期,其实和俺们用计算机用个几年就要重装一次是一个道理。也许是数据太多了,也许病毒侵袭,也许是一个系统核心文件被破坏了,这些都是重装系统的原因。中国的历代王朝总的来说,体系架构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变化,直到近代碰到了西方现代化的新系统。两个系统一碰撞,高下立分。一批见识了新系统厉害的中国人,也开始对中国的系统开始重新规划,希望仿照西方也用起新系统。这批重新规划中国未来的人,用俺们现在做软件的行话来说,就是叫系统构架师。
孙是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个系统构架师。且不论他拐走日本小姑娘和宋大小姐的私德,从系统架构的角度评判,他是一个合格的架构师。他提出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系统的VISION,虽然其中有很多不切合实际的地方,但他的VISION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系统的雏形。有人说袁当政会不会比孙更好,俺觉得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袁虽然有实力,有手段,但他明显缺乏像孙这种对现代化系统的认识。
蒋和毛都是中国第二代架构师,他们对系统建设的目标和路径明显有很严重的分歧,毛坚持要格式化分区重装新系统,而蒋觉得目前系统分区还能WORK,只想在孙建立的系统上做一些小的重构。两个架构师为了掌握对项目的领导权大打出手,最后蒋含恨落败,隐退台湾。毛把中国彻底的进行了一次格式化,参照苏联的分区模式,构建了中国现代化新系统的基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牺牲确实很大,但是荡平了一切旧数据,甩掉需要兼容的包袱,直接进入现代化。而同时期的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则和蒋的思路非常接近。在保留原有阶级的基础上,试图通过逐步改良,来建设现代化社会。通过这几十年的建设对比(参考晨大的印度系列),格式化确实是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