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7||
【奥地利之旅】噢,维也纳
【奥地利之旅】噢,维也纳
提起维也纳,多多少少有一些莫名的情绪萌动,或兴奋或沉醉或向往或痴迷……很久以来对于这座城市的媒体引领好像更多的信息透露是,这座音乐之城的吸引力似乎已经超越了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美景,以至于很多的歌唱演员貌似到了那里的金色大厅演唱一回就会变成知名的歌唱家或是音乐家,作为一种肯定和实力的佐证——是不是很多的音乐人和团体趋之若鹜的原因?
我选择了在国庆长假去那里,是因为那里很久以来的呼唤和吸引,阿尔卑斯山脉,维也纳森林,哥特式建筑,雕像和喷泉,当然,还有约翰斯特劳斯,莫扎特和一年一度引人入胜的新年音乐会。
我们是在芬兰的赫尔辛基转机到维也纳,当地时间的下午三点至五点正是飞往这座迷人的城市的时间。从舷窗俯瞰,朵朵白云之下的红红的屋顶连片的森林五颜六色的大地和蔚蓝的海水湖区镶嵌在一起,让我有了一种亲近的冲动,从北京起的十几个小时的候机和飞行的疲惫竟然一扫而空。耳畔不禁萦绕开了《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旋律,不合时宜的是眼前的美景中浮现的却是美丽的巴伐利亚茜茜公主在成为奥地利皇后和匈牙利王后的多舛命运的跌宕之中,一种难言的感叹。
一道彩虹划过机翼,很快,我们到达了维也纳。
此行通过携程预订,几乎属于自由行,没有约束的那种。我不喜欢跟在导游的小旗子后面的那种感觉,那种经历在至今的人生旅程中好像只有过一两回,我是喜欢独来独往自由行走的那种,不怕迷路不怕陌生也不怕异族的言语。
在维也纳,不得不去的有坐落在市中心的斯蒂芬大教堂,那是当地人喜欢的城市标志,高136米多,居世界第三。800多年的历史,为她披上古旧的外衣。二战时,教堂曾失于战火,后来经全奥地利各个联邦州分别负责修建教堂的一部分,直到1948年大教堂才重新修好开放,使教堂重生。圣斯蒂芬大教堂南北两塔都可以坐电梯而上,俯瞰维也纳市的全景。在北塔的钟楼里有一座20吨重的大铜钟“普默林”,这座大钟本是在1683年战胜了土耳其军队后用其所弃的武器盔甲浇铸而成。在二战最后几天的那大场火中大钟掉了下来摔得粉碎。现在的这座是战后人们收集其残骸按原样重新铸造的。平时大钟是不随意敲响的,只有到新旧年交替的时刻,“普默林”浑洪的声音才回响在静谧的夜空,向人们祝福。
与熙熙攘攘的步行街克恩顿的现代游人和繁华相比,进入教堂,即可间便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虔诚的感觉,即便你不是教徒,也会被那高高的穹顶、哥特式的柱子、迷幻的灯光、静谧的空气、肃穆的氛围所感染,那些整整齐齐排列着的桌凳早就被抹去了表面的光滑,留下的是显现着的木纹在诉说一段段历史,那些地面上粗粗的印迹,无不昭示着一个个曾经的生命虔诚的来来去去,祷告、祈福和忏悔以及微微的颂读之声还会从那些黑黑的壁面幽幽渗出……
一座城市的历史带来的震撼力不是用书卷和文字写就,而是他的经典符号的留存和保护。即便今天它的四周是人声鼎沸,车马成流,也掩不去她富于魅力的曾今和现在。
在维也纳市区,我游览了美泉宫、霍夫堡宫、英雄广场、斯特劳斯金色雕像和市政厅,漫步其间,古老的建筑,悠闲的人群,现代的招牌,怀旧的马车,仿佛穿越于中世纪,无须和同伴谈古论今,只需要静静的走,细细地看,即便不去思想,那些纷繁的、矛盾的一些念想便会在脑子中铁马金戈,结果是没有胜负。游览嘛,毕竟只是一匆匆的过客。到了、看了、想了,也便是旅行的目的了,至于享受,那只是自己赋予所谓精神层面的自欺欺人而已。
到了维也纳,当然是要听一场音乐会,亲临一次金色大厅,否则算是白来一趟。票是早就预定的,欣赏的是“维也纳莫扎特交响乐团”的演出。
走进金厅门厅,里面早就满是人,工作人员都穿着宫廷礼服,显得庄重、华丽。他们有的是负责带位,有的是卖乐团介绍与节目册的,(每本6欧元)一边的摊上卖的是各式各样的纪念品。金厅分三层,因此,票是按照座区分的,我们的是二楼的一个厢座。
虽说大厅十分陈旧,但灯光亮起便一片灿烂:金色的天花、金色的墙,金色的座椅,金色的雕花门窗,金色的雕花栏杆,金色的舞台,在巨大的吊灯照耀下,到处都是金光闪闪。金色大厅的装饰精美,两边的金色墙壁前,竖立着16尊大理石雕刻的音乐女神像。楼上两翼包厢后的金色大门口,放置着历代音乐大师的金色胸像。大厅顶上金色镂花梁柱间,画着音乐女神的彩像。只有到了这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何谓“金色大厅”。我想,陈旧的大厅不去时常刷新,兴许那旧是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可谓不带粉饰的浮华。
听音乐会的全是游人,长袍短褂,风衣雨衣冲锋衣,西装裙装牛仔装什么都有,人人手上长枪短炮手机录像机样样齐全(后悔我没有带相机进去),多少有点让人失望,看来,作为一种旅游“商品”的演出,也脱去了他那神圣的光环。
两个小时的演出,乐团的所有的音乐家,都穿上了宫廷乐师的礼服。使人看了仿佛回到了古老的宫廷。演出的是“维也纳莫扎特交响乐团”,理所当然,演奏的大部份都是莫扎特的作品,如:《小夜曲》、《土耳其进行曲》、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片段,还有小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等,演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片段时还有男女歌唱演员演唱,欢快诙谐的演唱全不用麦克风, 仅凭自己高亢的歌声,让人不得不叹服这种专业的功底之强。与所有音乐会一样,最后是演奏老约翰·斯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结束。只见指挥一挥手,乐曲声嗄然而止,乐团几次的谢幕,大家都久久不愿离去——我感觉这是一种礼貌,表达的情绪很复杂,至少有不懂装懂和附庸风雅的成分在里头——其实,也不过商业演出罢了,与《新年音乐会》是无法相比的——但也算是了了一场“到此一游”的夙愿。
值得一提的是,一天城区漫游的自我犒劳,是偶遇的斯蒂芬大教堂附近的一家叫做福積的装潢的很精致的中餐馆的一碗面条,还有不错的油辣椒。听了一天带德语腔的英语,能够听到广式的普通话感到十分的亲切,甚至夸张到宾至如归的感觉了了。
GMT+8, 2024-11-22 23:30 , Processed in 0.02947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