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业宏基之中国大逆转
在这个纪念的日子,开始写下我对于一个伟大民族经历的苦难与悲怆的回顾。对于“悲剧”这个概念,中国人很容易理解成“悲哀、悲伤”,而在古希腊发端的西方戏剧理论中,悲剧的原意是“有震撼力的戏剧”。一百七十一年前,中华民族开始经历文明消亡的危机。这是所谓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质,在八十年前,这个危机达到了顶峰。对于一个曾经代表了人类普世价值的文明,可以想见,这是怎样的震撼。但是,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在那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不是简单地应付,无奈地沉沦,而是进行着顽强的抗争,积极的学习和探索。这个民族最有血性和韧性的群体,从来没有放弃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自信心,也从来没有放弃对于人类文明的崇高的责任感。就是这种自信心和责任感,使得我们民族的精英分子,在最困厄也最迷茫的时代,仍然没有停止探索,更没有放弃抗争。这个学习和抗争的过程,成为后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的思想源泉。
在陷入了文明全面沦陷和消亡的最迫切也最严峻的危机之后,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迅速地在理论和政治上成熟了起来。这种成熟,将中华民族从贫弱的谷底拉升出来,经历一次次危机与挑战之后,每一次都沿着唯一正确的道路,把握住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终于在今天成为一个可以为整个人类提供全新的普世价值论述的伟大的国家。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对整个人类,是一个更高意义上的巨大的震撼。
因此,在这个纪念的日子,对于这样一段悲怆的经历的回顾,也是自己对于这段历史和它的创造者的敬畏之心的表白。历史,不是某人所说的“他者的故事”,更不是如某位“最牛历史教师”所嘲笑的“什么玩意”,而是我们民族的生死歌哭的记忆。对于历史的认识,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的最集中的内核。也是我们今天战胜新的挑战,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思想基础。但是,今天,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经验的认识,先是简单僵化,然后,一旦接触到这些简单僵化的认识不能直接解释的真真假假的“真相”,这些基本的认知就会发生一些模糊甚至动摇。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因为我们这个民族近百年来,是处在一种对西方从激烈抗争到浓缩化的赶超的过程。如此巨大而庞杂的历史容量,使任何简单的结论,在事实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这本身就是我们民族所创造的辉煌的一个侧面的证明。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和把握我们民族的最基本的历史经验,而是任由一些自以为是,甚至别有用心的人,胡乱做出似是而非的解释,就会动摇我们民族最基本的思想基础。如此,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运势,就会再次发生悲剧性的逆转。因此,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就成为我们民族命运攸关的最核心的思想课题,它直接关系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最核心的利益关切。本书力图为这一根本问题的认知,尽到自己一份绵薄之力。着力之处,就是遵循两个基本的原则。
第一,就是对于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中国和任何国家一样,不可能经过一两个世纪的革命和奋斗,就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避免那些在事后看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和挫折。但是,回顾历史,瞻望未来,只有中国的历史经验中,可以总结出下一个人类文明形态中的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基本信念。抓住历史和现实中的缺陷、失误和挫折,凭着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浅薄理解,必然导向民族虚无主义的认识。这种虚无主义,不仅可能来自右的方向,也有可能来自左的方向。因此,在一个新的认识基点上,我们对于前人的种种迷茫、挫折、探索,都应将自己置于当时当地的情境下,自忖一下“我当如何?我能怎样?”。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生命力的绵长强韧,才能更珍惜今天的成就和经验。这就是关于历史的建设性认知的前提。希望本书的评析,能够既不阿曲亦不苛求于每一个承受着时代重负和民族命运的,已经走入历史的身影。
第二,就是要始终秉持人民立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只有理解了穷人的经济学,才是真正理解了经济学。同样,只有理解了人民立场上的历史,才是真正领会了历史的真谛。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之前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一个根本的不同,就是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唤醒了人民的创造历史的主体性意识。只要启动了这个“精神核反应堆”,整个中华民族就焕发了无穷的生机。在近七十年的历史中,一代代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出身平民的巨人。这些巨人,是同时代的中国人的偶像,也是自己时代的最核心的精神的凝缩。但是,由于我们民族最近七十年的历史太过辉煌,每一代人都有理由为自已的时代骄傲,所以,不同世代的中国人,却有了一些“代沟”。因此,今天只要将每一个时代的平民巨人的风采做出一个回顾和挖掘,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原来,每一代中国人都活得如此精彩。就是这些精彩,串连出了我们民族的辉煌,为人类文明延展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只有这样理解,才会使所有的中国人在一个民族复兴,旧邦新命的旗帜下凝聚起来。希望本书的文字,能够不辜负那些时代精神的闪光。
今天,是纪念的日子,是缅怀的时刻,更是一个新征程的起点。作为一个历史的回顾者、见证者,也是创造者的平凡的一员,既怀着创造历史的主体的豪情,也怀着对于前辈和人民的敬畏,由此开始,写下自己的一点浅薄的理解。以此向我们历尽万难而不屈,饱受欺凌和屈辱,却始终对整个人类保持着文明的责任感的伟大民族,表达自己的温情与敬意。这也是本人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最好方式。因为,笔者坚信,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精神巡礼的过程,才能使所有的炎黄子孙坚信: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不是因为中国没有任何问题和失误,而是因为,我们在从谷底走向新的辉煌的过程中,展现并强化了一种伟大的特质。只要弘扬这种特质,中国就可以完成自己对于人类文明的使命。
是为序。
作者记于2011年9月18日。 中国共产党迅速地在理论和政治上成熟了起来
这话可不好说。从1921年建党,到中国革命真正走上正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其中理论上的成熟,至少要到遵义会议之后。实践上的成熟,那要到西安事变了。 猫元帅 发表于 2011-9-20 20: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话可不好说。从1921年建党,到中国革命真正走上正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其中理论上的成熟,至少要到遵 ...
是这样的,中共从建立到成熟,用了至少十五年时间 我所讲的成熟,是指延安时期。当然,从联络张学良“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确实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迅速成熟的过程。 感谢各位关注!
一直没有更新,居然浏览也超过了200。后边开始连载。现在,先把破题的部分发出来。欢迎大家提出问题和不同意见,越尖锐越好。
破题部分,分四个问题:第一,“伟业宏基”的内涵;第二,“中国大逆转”的内涵;第三,为什么要以历史脉络的梳理得出结论;第四,我对“普世价值”的理解。即我的“普世价值观”。先发出前三个部分。争取今天完成第四个问题。 “伟业宏基”是本人策划的系列图书的总标题。希望能做成一个品牌啊。
理解这个总标题,需要把它分成两个词:“伟业”和“宏基”。前一个词,直接的来历,就是胡主席在首都各界群众纪念建国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结论:历史启示我们,前进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掌握了自己命运、团结起来的人民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历史伟业。
那么如何理解这个“历史伟业”呢?我认为,应该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第二层,就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最早把这两层意思同时提出的,我的印象里,应该是胡主席在去年七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这不仅是对教育发展方向的定位,其实也是对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的规划。我认为,要达到这两个目标,需要中国为世界贡献全新的普世价值。所以,提出全新的普世价值的论述,并且在实践中修正和深化这个普世价值,就是这个伟业的理论阐释。当然,这要以实践为依托,才能很好地总结和说明这个普世价值。
所谓“宏基”,我认为,是实现“伟业”的基础。我把这个基础分成四个方面: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制度基础、物质基础。组织基础,就是领导这个“伟业”的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物质基础,就是不断完善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国民经济体系。进一步说,就是支撑中国成为当今全球产业链中的实体经济的巨无霸的物质基础,或曰要素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这个物质基础,不仅确立了中国在实体经济中不可动摇的巨无霸的地位,而且可以使中国在经济模式升级中,居于主动和领先的地位。而这三个基础,能够有效运转的枢纽,就是组织基础,即中国共产党。而真正决定中国共产党的方向和效能,以及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就是它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今天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内涵是什么?我希望能够梳理出我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分享。理解了这个理论体系,基本就可以理解中国近百年以来的历史和现实的所有问题。所以,这本书应该是一个以历史发展进程为脉络,逐步展示出组织基础、制度基础、物质基础的形成和成熟、发展的过程,最后归结为对思想基础的阐释的结构。这四个基础,思想基础是核心,组织基础是血肉,制度基础是神经系统,物质基础是骨架。这就是一个完整有效,生机勃勃的机制,就是实现伟业的宏基。 关于书名“中国大逆转”,是有以下六个部分的考虑:
第一部分,写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和政治整合方式,在清朝末年道光帝登极时,已经最终成熟了。主要是解决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问题:如何应对农耕文明在冷兵器条件下对于游牧文明的武力弱势?自秦朝以来,经过历代努力与探索,最后由清朝统治者建立了横跨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一国两制的草原帝国。这样,就可以把汪晖的思想做一个通俗的普及了。
第二部分,写英国为代表的海洋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使中国被动适应。这个过程,也是中国的国运由盛而衰的逆转的过程。冲击越强烈,中国的应对方式,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原有的成熟的政治战略经验就越远离,与西方主流思想就越接近,直到辛亥革命建立了“世界最大的,亚洲第一个,世界第二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就是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专业人士会觉得有所本,非专业人士也会觉得这个思路很清楚。但是,费正清的模式,最终结论必然是中国向西方接轨。而我们则要写清楚,随着西方的冲击升级,中国的应对也在升级。但最终,却进入了最后的死角。不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最好的结局,也只能是印度的状况。而这时,中国传统中所积淀的对于社会公平的诉求和那种不甘沉沦的“文明的自豪感”被彻底激活。这种“冲击-反应”的模式发生了根本的逆转。这算是第二次大逆转。
第三部分,就是经过二十余年的混乱,在外敌入侵,全境可能沦陷的危机下,中国的国运发生逆转。在思想上,完成了欧洲大陆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的成果——毛泽东思想。最后,发展到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这是第三次大逆转。
第四部分,就是支撑那场革命的基本意识形态,由于其人格载体——工农大众和党政官僚,包括最高领导人的思想的局限性,也由于国际环境的严峻复杂,这种意识形态被推向极致,发生了挫折。这种挫折,不仅耽误了中国的现代化,也破坏了中国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整个社会到了失序和崩溃的边缘。这是第四次大逆转。
第五部分,就是在濒临崩溃的情况下,开始改革开放的探索,经过努力奋斗,确立了全民族的自信,也让西方在一次次关于中国“崩溃”“变色”的预言落空后,不得不认真思考和研究中国经验的深层内涵。中国的有识之士,也越来越多相信中国的前途不是和西方接轨,而是为全世界提出新的普世价值。这是第五次逆转。
最后,就是对基本经验的总结阐述。要强调,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农业文明为主流文明的时期,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制度设计,就是那个时期的普世价值。在大工业文明向全球推展的过程中,美国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安排,就是最普世的价值。待到全球进入了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后,危机的爆发,使得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国家和完全进入产业链,失去经济自主性的国家,都最深程度地卷入了危机。而中国由于其意识形态和制度的独特性,不仅受冲击较小,且表现出巨大的把握机遇的活力和成长性。中国现在进行的争取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努力,以及内部的调整利益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努力,都需要一种全新的指导思想。而这种全新的指导思想,只能通过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完成“通三统”的理论化和,才可以获得。一旦这种思想有了成熟的形态,加上中美之间国力对比的进一步逆转,就会成为新的普世价值。中国会第一次成为世界意义的领袖国家。 第三,关于历史认知。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传统的中国社会受到西方工商业资本主义侵略后,不断探索和抗争的历程。只有写清楚这段历史,才能梳理清楚,为什么是中国可以为世界提供新的普世价值?为什么这个新的普世价值,要被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然,为了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必须说清楚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本质内涵。因此,对这个传统形成的历史,即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组织方式,也要有一个本质性的概述。这应该是第一章的内容。本人之所以要先完成破题,再连载书稿,就是为了让读者有一个对书稿内容的大致了解,也是为了进一步理清这个思路。
那么,进一步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通过历史的梳理,来进行理论的阐释呢?这就涉及到对于历史的认知了。这应该是下一段的内容了。
刺激我写这本书的一个最直接的言论,就是那位“最牛历史教师”的“质问”: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很难想像,一个成为北京市高考历史命题组成员的“王牌历史教师”,会有这样的历史认知。我把他的一些“最牛”言论,对一些平时不怎么上网,只是在电视上看到他的“精彩讲解”的长辈复述了一下,他们共同的评论是:这孩子怎么能这么说?
但是,一些我的同辈朋友提起他,却是截然对立的两种不同意见。而在我看来,那些对“最牛”的言论有着不同态度的同辈和上下辈之间,甚至就是一家的父母和子女之间,在一些基本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为人处世的态度等方面,却是没有什么根本分歧的。为什么他们之间会有如此对立的历史认知呢?我认为,这本身就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和价值取向的多元。由于这种多元的现实,也由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的复杂与社会变动的剧烈,才造成了价值观念相同的中国人之间的历史认知的巨大分歧。因此,以绝大多数已经成家立业,承担起面对社会现实的责任的中国人都能理解的视角,把那些看似复杂甚至庞杂的历史事件和过程梳理出一个一以贯之,又不断演进和深化的脉络,就是化解这种分歧的唯一正确的方式。这是使我决心着手写下本书的最直接的考虑。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考虑,实际是无法实现这个意图的。还必须有对近二百年中国历史的更深层本质的把握,才能胜任这个目标的要求。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驱使我撰写这本书的深层考虑。
本来,在计划中,序言也应该有一个标题的:属于我们的辉煌。这个标题,取自宋时轮将军的最后一句遗言:记住历史,那是属于我们的辉煌。
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意识形态谱系中,这个“我们”,不仅仅是那一代精英分子,更是所有的中国人民。那些精英分子,只是自己时代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是人民的沉睡的主体性意识的唤醒者,是人民的创造历史的伟力的组织者,是人民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者。除此之外,岂有它哉?在此之后,亦复何求?
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重庆发表,引起轰动后,赫尔利特使曾经当着蒋介石问毛泽东:那个“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指你和蒋主席中的哪一个?
毛泽东回答: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人民面前,我和蒋主席都是不足道的。
如果熟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就可以确信:这不是毛泽东的韬晦和谦辞,而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的领袖的基本认识。回顾近二百年的中国历史,中国国运转折的枢纽,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理论上成熟起来之后,真正找准了唤醒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创造历史的主体性自觉的着力点,完成了这个“精神核反应堆”的启动。从此,不仅中国共产党夺取了政权,而且不断战胜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在不可能中成功”的历史伟业。这就是前面引用的胡主席讲话的理论内涵和历史依据。
这里不妨爆一点料:我的长春同乡,山东大学的高亨教授,在读了内部发行的《毛泽东诗词选》之后,写下了评述毛泽东的功业文采的《水调歌头》。因气魄宏大,要言不烦,被很多人误传为毛泽东手笔。毛泽东得知后,亲笔致信高亨教授,被山东大学党委负责人看到信封上毛泽东手书的“山东大学高亨教授”,遂以那四个字“山东大学”用于该校校徽。
这首词中,上片纵论毛泽东的雄才伟业,其中点睛之笔,我认为就是“唤醒蛰龙飞起”一句。这个“蛰龙”就是中国人民的历史自觉性。雄才大略的领袖与视野深远的大师,在这里实现了心灵的沟通。
今天,中国的发展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事业,都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面对个人的种种不确定性,以及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难以全面认知和把握的局限性,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抱怨、彷徨、焦虑。而那位“最牛教师”,其实是以他的语言技巧,迎合了这种抱怨、彷徨和焦虑的情绪宣泄的需要。因此,我不赞成过于集中批判他本人。人的意识,不是简单地用生存危机的钢鞭或者利益的胡萝卜,就可以彻底锁定的。他必然要追寻一种更深切的意识和心理需要的满足。当一种真正深刻地揭示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是怎样创造了历史的认知,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看到时,那种对于历史的轻慢的态度,以及基于幼稚的历史认知的幻想穿越的意淫的文字,就会占有这个饥渴的心灵空间。对此,应该反思的不是那些作品的拥趸,而是真正意在严肃地思考和总结历史的人: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我们”中的大多数能够理解的角度和文字,把真实的历史的逻辑告诉给那些已经和正在创造历史的主体呢?如果能让我们的一代代的中国人明白:近七十年来,我们中国人每一代都活得是那样的充实,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那样,那种轻慢的态度,还会被广泛地追捧么?那些穿越的文字,还会吸引那些单纯的又是饥渴的心灵么?
所以,本书真正的意图,就是告诉所有的中国人:我们所共同经历的,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的劳动、奉献与追求自己的幸福的过程,就是历史。这段历史,不是梦想,却比一切梦想都雄奇壮阔;不是传说,却比全部传说更历久弥新;不是小说,但比任何小说都惊心动魄;不是戏剧,却比所有戏剧都荡气回肠。只要忠实记录、客观评述这个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历程,就是可以秒杀一切穿越小说的经典。
这样的期许,实际也是一种精神的冒险。但是,这样的冒险,绝对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在现实中的挑战与迷茫,都太多太多。这里再引述一个传说,希望能说明:深刻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于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南宋末帝赵昺被元军追杀到九龙地界。夜里被祖先托梦告知:在有十条龙的地方振作努力,就可以复兴宋朝基业,光复汉家江山。醒来后,他问身边的人:此地何名?回曰:九龙。再一看前面是一片汪洋,于是哀叹:只差一龙就可复兴祖宗基业,如今却已走投无路。天欲灭宋,人力何为?!于是,就被大臣陆秀夫背着跳海而亡。但是,他忘记了,自己就是那一条最重要的龙。没有这样一条龙的“历史自觉”,其它九龙就没有一个核心,都不会发挥任何作用。
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而言,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就是那个“真龙”。这个真龙的主体性沉睡了,中国就会步步艰危,一直沉落到贫弱的谷底;只要这个主体性被唤醒了,就可以创造一个个人间奇迹。什么“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对于那些舒服得已经停滞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人,就是哲学家们一个思辨的题目而已。而对于今天蓬勃发展的,所有人都要在竞争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中国,却是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基础。
今天,对于各种“二代”的“事迹”的报道、渲染和嘲谑,已经成了网上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对于因为起点的不同造成的现实的不公,确实有理由批判,并不断谋求改进。但是,有些人却是以此为说辞,在鼓吹一种幼稚的幻想:只要换一个体制,我们就有机会在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中,成为新的“一代”。对此,我只能忠告他们:今天的政治,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众人之事”。一个团体,如果大多数成员就凭着臆想的“赛点到来”,自己就可以“趁乱上位”,则他们的“革命”,连开始的可能都没有,更遑论成败了。真正的生活的强者,从来不会把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体制”,而是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发自内心地去热爱芸芸众生,真正倾听而不是臆想他们的意愿和要求,在满足时代和人民的需要的过程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虽然成为“天子”的概率很低,但自己就是一条龙。只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然后利用各种现实的条件去奋斗,才能体现出价值。如果自己的主体意识沉睡了,其它的条件再优越,也只是没有灵魂的“九龙”,不足以支持自己闯出一片天地。
同样是那些抱怨现实的人,他们也在网上利用各种话题唱衰中国。特别是在今天,面对中国和西方的实力与运势发生根本逆转的事实,他们的各种畅想却格外活跃。当然,这里有人确实有特殊的背景,也有人确实心理比较阴暗。但是,更多对中国现实疑虑的人,还是一种思想方法的问题。
在那些人看来,中国的体制就是不可救药的。现在有一点成就,那是因为在各种历史和现实的机缘巧合下,勉强做了一些“正确”的事情。就如那位“最牛”所言:共产党在79年之前基本“没干人事儿”。如今,他们所期待的“彼岸”却是楼塌了、股崩了、火起了,不仅他们的理想幻灭了,更让他们看不到中国的前途何在。套用前面那个传说,他们坚信:中国只是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尝试着把别的国家的成功经验在中国重复了一遍,就取得了这些成就。而今,一来中国的决策层不愿学习那个“最成功的体制”的“核心原则”,二来那个“最成功的体制”,似乎也不太成功了。如此,除了集体陆沉,中国还能有别的前途么?当然,他们还有一个“设想”,那就是鼓动中国人民全力引入西方的制度模式,然后尽自己所有能力把西方从谷底顶出来,再由西方拉着中国,一起走上民主、自由、繁荣的坦途。 对这种意识,我们应该以最大的善意理解其主观愿望。但在客观上,这种意识显然是浅薄的。这种浅薄,不是因为无视事实,而是因为用一种缺乏主体性意识的观念去理解历史和现实。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确实利用了一些机遇和条件,也借鉴了一些体制和经验。但这充其量是那“九龙”。真正的中国经验的核心,还是自己的一条龙,即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下的,全体人民的积极的探索和奋斗。至于那“九龙”,中国一个也没有照搬照抄,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出了各种取舍。如此,才有今天的中国的成就和运势。
是否具备这样的认知,决定了能否正确地估计中国的发展方向,能否真正找准自己在这个运势中的定位。这不仅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未来,更指引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发展的历程。这就是本人所进行的努力,对于所有中国人的意义。当然,本人能做的是很有限的。但正如前面所论,只有每一个人的历史自觉被唤醒,正确的历史经验被我们所记取,中华民族这条“蛰龙”,才能真正实现腾飞,不断创造自己的历史伟业。
回到前面的那两句话。宋时轮和袁腾飞所言的“历史”,都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真实发生的历史。他们指的都是写进了今天的“官修史书”和历史教科书的,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基本经验的总结。在宋时轮那一代人看来,那叫做“革命传统”,是中国“蛰龙飞起”的根本原因的阐述。他们那一批人,只是自己时代的中国人托举出来的杰出代表而已。在袁腾飞看来,那些东西,不过是“成王败寇”的逻辑下的“胜者组”用以维系其特权的意识形态说教而已。殊不知,他自己才是另一种意识形态说教的传播者。那种意识形态说教,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什么,当年如他一样自信满满的东欧知识分子们,在今天是最有发言权的。然而,那些知识分子,如今却大多失语了。
遗憾的是,因为篇幅的限制,任何版本的历史教科书,都无法概括近二百年中国历史的全部信息。当我们接触到那些庞杂的历史事实,或者关于历史事实的记述时,对于那些教科书中的基本结论的困惑,是再自然不过的反应。如果我们不能以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去分析那些庞杂的事实的深层的逻辑,而是拘泥于个人的感受和偏好,其实是一种“暴殄天物”的态度:那些丰富甚至惨痛的记忆,本来可以结出最瑰丽的精神之花。今天,我们与那些曲折与惨痛有了一个不远不近的适当的距离。如果我们不能客观地认识和总结,我们首先辜负的,是我们那些经历了巨大苦难和迷茫,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奋斗的前辈。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里的性命交关的利害,才使我有勇气以虔敬之心,开始这样的精神冒险。我相信,随着后边的书稿内容的展开,会有更多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争论中。不论秉持何种观念,只要是本着对民族和历史负责的态度,都会在争论中丰富我们的认识。在此,要对各位以自己的见识丰富我的思想,特别是提出了有价值的不同意见的先辈和朋友,表示最深切的谢意和敬意。因为,我们的讨论和争论,本身就是在共同创造历史。 听风看雨通三统 发表于 2011-9-26 07: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这种意识,我们应该以最大的善意理解其主观愿望。但在客观上,这种意识显然是浅薄的。这种浅薄,不是因为 ...
请问作者,这本书写完了没有?有没有在博客上连载? hakkaboy 发表于 2012-2-15 0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问作者,这本书写完了没有?有没有在博客上连载?
谢谢关注!
我准备过两天开始连载,现在正在加紧修改前半部。待修改完成后,就会连载出来。是否专门开博客,现在在考虑。但每篇更新的帖子不超过1,500字,是现在基本确定的原则。 听风看雨通三统 发表于 2012-2-15 09: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关注!
我准备过两天开始连载,现在正在加紧修改前半部。待修改完成后,就会连载出来。是否专门开博 ...
我觉得占豪的做法值得学习,博客和微博用来与读者互动,聚集人气,时不时插播自己著作的广告或摘要,比起一味推销更容易让人接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