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f71 发表于 2014-11-29 02:16:21

越战从未走远

那个和尚的故事第一次听说。

余云
2014年11月27日

看见此书中国版的封面上,作者陈加昌之前,醒目地标示着“新加坡”三个字。一部新加坡人的历史纪实之作能在本国、香港、中国大陆三地出版并受到推崇,毕竟罕见。
半年多前,好像是4月吧,遇见陈加昌先生,他告知北京的中国发展出版社正与他接洽出版《越南,我在现场》一书,我听了自然高兴,但也将信将疑。
众所周知中国对出版物控制甚严,出版外国人的书更须特别申报审查。《越南,我在现场》描述陈加昌作为战地记者亲历的越战和二战后印支风云,但美越战争结束近40年,即便中越一度由兄弟变仇敌,中国的主流舆论也从未改变对越战的定性和描述。中国的历史课本和艺术作品所刻画,大众所接受的越战故事,与以“第三只眼”旁观的陈加昌告诉大家的差异甚巨。别的不说,我年少时从报纸上读到的南越总统名为“吴庭艳”,而非书中所写“吴廷琰”,就不只是翻译问题,奥妙的中文背后深藏政治,印象里“吴庭艳”是奸恶之人,与他的名字被翻译得怪异、女性化不无关系。
《越南,我在现场》由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出版不久,就有了香港明报出版社的繁体中文版,但事涉意识形态,在大陆的越战宣导氛围里长大的我,很难相信奇迹。不料9月初,这本改名为《越战机密档》的书已在中国各地书店上架,也全面铺上了各大购书网站。出版社的广告文字颇为煽动人心:
“陈加昌先生作为九死一生的战地记者,亲历了越战二十多年的全过程,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用如椽之笔深刻描绘了这场战争的惨烈场景,并从而揭示出其背后波谲云诡的大国博弈,鲜血淋漓的武装政变,折冲樽俎的外交权谋,唯利是图的友邦关系,食肉寝皮的骨肉相残,妄言妄信的意识形态……《越战机密档》对关注越南近代史和国际关系、东南亚情势的读者,对关注中越关系的历史演变和现实纠葛的大众,是一部无法绕开的参考书。 ”
我也有点激动,更多却是因为:书的封面上,作者陈加昌之前,醒目地标示着“新加坡”三个字。
一部新加坡人的历史纪实之作能在本国、香港、中国大陆三地出版并受到推崇,毕竟罕见。
以通常观念来看,陈加昌无疑是个右派,他的历史记述、人物臧否也与中共原有版本背道而驰。中国国务院属下这家出版机构为何能毫无障碍出版这本书?它昭示了丰富信息,或只是一个“意外”?我凭猜测感叹当今中国的“开放”有时超乎想象——当然也因不透明而难以捉摸,但这本书对今日中国读者的意义却显而易见。朋友转来一篇大陆作者王增伟的书评,写得十分到位。
这篇3000字书评里王增伟说:“作者视角的中立,让我们这些从小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熏陶的大陆读者见识了真正的历史记录是如何做的。当然,作者本人有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但在描述事实的时候一直秉持着客观、中立的原则,不因个人观点而作春秋笔法,让我们见识到了老一辈报人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当然,也如他说,最重要的要归功于历史本身的精彩。与我们读过的教科书不同,真实的历史不只是一堆人名和数字罗列,更非红色宣传那样黑白分明,而是充斥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嘲弄。
王文举了些例子——也是读此书时让我同样“深感震撼”的:
南越首个以自焚的激烈方式抗议吴廷琰政府的和尚释广德,其在烈焰中纹丝不动的照片经美国记者之手传遍世界,舍生取义震惊世人。然而读过《越战机密档》后你会了解真相其实复杂得多,自焚事件由越南著名政治和尚释智广一手策划,之前两人甚至做过实验,演算出合适的汽油与柴油的混合比例,以使自焚能持续最久,取得最大政治效应。
南越警察总长阮玉鸾在西贡街头枪决越共的照片,当年同样迅速在世界范围引发抨击,令美国尴尬不已。摄影者艾狄·亚当斯也因此获普利策奖。然而背后的事实是,这被击毙的越共刚杀死了一个南越警察,并残忍地用匕首刺死了警察妻子和三个孩子,被杀的一家人恰好是阮的朋友。也就是说,被阮玉鸾击毙的人远比他残忍,他却为此终身声名狼藉。
傲慢的美国人鼓动南越军头推翻了吴廷琰政府,而“越南第一共和国”其实是南越最后的太平之世,此后军阀混战政变不断,对大局失控的美国只能派出庞大军队收拾烂摊子,引发酷烈持久的战争。中国在“三年自然灾害”刚过的1964年就开始陆续派出几十万军队援助北越,牺牲大量士兵耗费无数物资的“援越”最终难堪地以“对越自卫反击战”收尾。战场上死去的中国军人“按规定”尸体都不能运回国内(真的吗???),只能草草葬在无人问津的“烈士义地”。
……太多了,这样的颠覆。忠于记者职守的陈加昌所见证的越战,对大陆读者的冲击可想而知。
重阅该书,注意到从1956年起就频繁出入中南半岛,“以亚洲人角度报道亚洲新闻”的泛亚社记者陈加昌,将自己称为“非共华人记者”。很多时刻,在非左即右两大阵营壁垒分明,火药味浓烈的新闻现场,他是唯一的“非共华人记者”。我忽然明白,他给自己的这个定位非常准确,而这本书的价值亦由此而生。当然,书中首次披露的大量第一手历史细节,生动迷人,再读仍觉过瘾。这是老记者的功力,也是非虚构的魅力。
今年是越战爆发50周年,对当年卷入战火的中、美、越而言,越战其实从未走远。这本书会在中国拥有更多读者,我毫不怀疑。
历史讨论组

孟词宗 发表于 2014-11-29 04:23:03

南越警察总长阮玉鸾在西贡街头枪决越共的照片,当年同样迅速在世界范围引发抨击,令美国尴尬不已。摄影者艾狄·亚当斯也因此获普利策奖。然而背后的事实是,这被击毙的越共刚杀死了一个南越警察,并残忍地用匕首刺死了警察妻子和三个孩子,被杀的一家人恰好是阮的朋友。也就是说,被阮玉鸾击毙的人远比他残忍,他却为此终身声名狼藉。

那么那个越共又为啥要杀南越警察的全家呢?这后面又有怎样的恩怨情仇?“中立”的陈加昌先生发掘下去了吗?

tanis 发表于 2014-11-29 08:25:01

最近不才从某国运回很多烈士遗骸么。 还“按规定”。。。 这种书只能呵呵了~


写这个的时候想起来,很早看过一个《橡胶林的回忆》。 不知jef看过没? 推荐。

鳕鱼邪恶 发表于 2014-11-29 10:30:48

这个王增伟又是个什么鸟? 居然有资格批评唯物史观?

这篇3000字书评里王增伟说:“作者视角的中立,让我们这些从小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熏陶的大陆读者见识了真正的历史记录是如何做的。

在“历史观”上从来就没有“中立”这个词儿的地位;尤其是近现代的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中,不是这一方就是那一方,双方的关系就是一个“阶级仇民族恨”的关系;“中立”的新加坡作者,如果感情在大多数人口的一边,那么就会同情被当街抢杀的越共,如果感情在少部分人口的一边,那么就会为阮玉鸾叫屈。

小乌龟 发表于 2014-11-29 15:42:26

我觉得吧,从楼主贴过来的话就看得出作者不中立

jerf71 发表于 2014-11-30 00:16:41

那个时代,哪有中立?就是现在,也只有伪中立。
人只要有屁股,就有立场。

河蚌 发表于 2014-12-1 08:37:48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4-12-1 08:40 编辑

对于战争,或者用毛主席的话来评价:“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那就是坚持己方站在道德高点,就该用一切手段打击敌人。或者是用某位圣贤的话:“战争就是永远的罪”,那就得承认战争中没有一方是无辜的。
象作者这样的,一边在战争中寻找正义,以表示己方的高大,却又一边在战争中奢谈人性,那彰示敌方的罪恶,那就只能是精分了。

natasa 发表于 2014-12-1 09:34:30

河蚌 发表于 2014-12-1 08:37
对于战争,或者用毛主席的话来评价:“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那就是坚持己方站在道德高点,就该用一切手段打 ...

客观党不都是这样,不是精神分裂,只是想找个道德高地对人指手画脚而已。

baiii 发表于 2014-12-1 12:06:22

南越那一帮子还有很大势力,而且一部分已经返回越南国内了,有的都和现在政府里的高官有了联姻关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越战从未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