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蜢 发表于 2014-5-2 05:17:54

库尔班江:我对新疆的理解很灰暗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4-5-2 05:35 编辑

库尔班江·赛买提: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


引言:现在新疆很多人对于宗教的理解和解释,是跟《古兰经》中不一样的,变异得很可怕,越来越狭隘。

口述/库尔班江·赛买提 采访整理/张弛

推荐语:《凤凰周刊》2014年第12期(总第505期)封面故事《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通过一个传统和田维吾尔族家庭30多年来在和田、内地的经历和感受,试图令读者更多地了解维吾尔族人的经历和内心。
上世纪80年代起,库尔班江的父亲做玉石生意,走出新疆,频繁进入内地。独特的经历和开阔的视野改变了他对教育、宗教、民族的观念,亦影响了四个子女此后的人生轨迹。

深受父亲影响的长子库尔班江同样来往于口内各地与和田。他在内地的经历代表了大多数维吾尔人在内地的境遇,而他对故乡和田的独特观察,对宗教、保守主义不断挤压世俗社会的深深忧虑,则为读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理解新疆维吾尔族世界的窗口。


维吾尔族在国外的很多,在中亚、德国、法国,都能见到维吾尔族人。出去看看很好,人的心胸和包容会变得不一样。


现在很多新疆人对于土耳其的认知是不全面的,很多从土耳其回来的人,没有说实话,他们只选择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只字不提其他的。很多人过于强调土耳其的伊斯兰元素,把它弄到一个很神的地步,不想想为什么土耳其能发展到现在。除了旅游,土耳其有什么?土耳其发展到现在,就是凭借一个世俗化,各种文化的交融。土耳其文化的包容性很强,位于亚欧之间,欧亚文化都有,它的伊斯兰已经很世俗化,只要是好的东西就会吸收,没有排斥。


土耳其,我觉得去旅游、做生意可以,在那里生活还是算了。土耳其人视维吾尔族人为兄弟,但不是那种亲兄弟,是不太平等的那种关系,他们是高高在上的,“弟弟你受委屈了,哥哥在”。是那种“我是你的大哥,靠着我”的感觉,但实际上对我们没有任何帮助,我很不习惯。


在土耳其参加一个摄影展,要填表,我说来自中国,QIN(土耳其语里中国叫QIN),就是CHINA,他看我一眼,用土耳其语问,哪里?我说,QIN,新疆。然后他忽然站起来,抱着我,好像我是特别受委屈的一个人,我就愣住了。他说,我知道,你们过得很不容易。当时我就很不高兴,我说谁跟你们说我过得不容易,我是过得好,今天才能来到这个地方,过得不好我能到得了土耳其吗?他说,我听说是。


我说,你去过新疆吗?没有。那你一定要去新疆看看。聊完,吃点心,他指着点心得意地问,你们那边有没有这种点心?我说,这种点心,我们家里时时刻刻放着,不是像这样放在店里面。他问,你们喝茶吗?我说,我们维吾尔族很好客,一定会给客人泡茶,而且我们的桌子,比你们这个桌子大得多。新疆也有穷人,但还没有到吃不上点心的地步。所以,你一定要去新疆看看。


我很欣赏土耳其文化中的理解与包容,好的东西我们要吸收,吸收以后才会有新的发展。我觉得,极端的宗教主义者没有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也走不远。新疆生活着这么多民族,没有这种包容、理解与互相尊重,永远不可能有发展。

现在新疆很多人对于宗教的理解和解释,是跟《古兰经》中不一样的,变异得很可怕,越来越狭隘。这次去乌鲁木齐、喀什,我拍的一些照片,很多人说,为什么P(图像处理)得那么厉害,颜色太暗了。我说,这就是我看到的颜色,我感受到的,不是我非要压抑得这么狠。本来正常的照片,中间应该有一个过渡的灰色,这个灰要调成黑白之间平衡的东西,现在这个平衡的东西没有了。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在新疆的大部分人,现在已经失去了这个平衡点,他是往更黑的方向走。大面积的黑,小面积的白,黑与白的平衡已经失衡了,所以看起来会很压抑。

http://www.ifengweekly.com/userfiles/201404302243521555514535.jpg

很多人对于宗教的认识出现了问题。本来应该是往前走的,但现在新疆却是往后撤,这是挺可怕的一件事。说是“回到《古兰经》”中去,也不是真正回到《古兰经》,他根本没有理解,政府又没有很好的引导,几方面因素一挤压,宗教与世俗失去平衡,变得越来越极端。

2014年春节期间,我们举办过一个土耳其明星的演唱会,就有一堆维吾尔族人骂。骂的原因之一,是从宗教角度说我们唱歌跳舞就是异教徒,很多话特别难听。


“万万没想到,我一直很尊敬的库尔班江大哥,这次当了土耳其人的走狗,跟在别人后面,等着别人给他一口馕吃。”


连土耳其都骂,这件事真的太可怕了。要知道,原来的年轻人,是很喜欢土耳其的,觉得有亲切感。才几年的时间,人们的思想就变得越来越狭隘了,即使是土耳其的世俗文化,也容忍不了了。他们这是要把新疆引向阿富汗那条路。

(全文详见《凤凰周刊》第505期封面故事《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


草蜢注: 俺查了一下, 知道这位库尔班江是谁了。 他参与拍摄的《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草蜢推荐。 他还参加过《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工作。

草蜢 发表于 2014-5-2 05:18:39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4-5-2 05:38 编辑

库尔班江: 不敢让弟弟待在和田了

  引言:在深圳待了半年后,弟弟曾回过一次和田,只待了三天,已经不习惯和田了。“20多年我在和田白活了,还是深圳好,我还是回去吧。”

  口述/库尔班江·赛买提   采访整理/张弛

  推荐语:《凤凰周刊》2014年第12期(总第505期)封面故事《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通过一个传统和田维吾尔族家庭30多年来在和田、内地的经历和感受,试图令读者更多地了解维吾尔族人的经历和内心。

  上世纪80年代起,库尔班江的父亲做玉石生意,走出新疆,频繁进入内地。独特的经历和开阔的视野改变了他对教育、宗教、民族的观念,亦影响了四个子女此后的人生轨迹。

  深受父亲影响的长子库尔班江同样来往于口内各地与和田。他在内地的经历代表了大多数维吾尔人在内地的境遇,而他对故乡和田的独特观察,对宗教、保守主义不断挤压世俗社会的深深忧虑,则为读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理解新疆维吾尔族世界的窗口。

http://www.ifengweekly.com/userfiles/201404302233501409771946.jpg
库尔班江(左三)和父母以及大外甥

  我最小的弟弟,高中没好好上,前几年是我家最头疼的问题。2007年,才读高一就退学了,和社会上的小青年一起混。我爸跟我说,想想办法,你弟弟在和田这种环境继续待下去,很危险,必须把他带出去上学。我就问他,你想学什么?要么到北京来,学什么都行。但他死活不愿意离开和田。

  甚至我弟跟我爸说过一句话,“和田是你的吗?除非你把我给打死,装到皮箱里运出和田,不然我绝不离开和田。”

  我们都不敢跟我爸这样说话,可见,当时和田的那种环境,已经对年轻人产生了什么影响。他的脾气、做事方式,不知不觉就受到周边一些朋友的影响。觉得父母为你着想是不对的,我有我自己的想法,但其实他很迷茫。

  有一天他半夜才回家,我爸扇了他一巴掌,他就离家出走,一晚上没回家。当时我在上海,父亲给我打电话,我坐不住,给我公安局的朋友打电话,无论如何必须找到他,直接关到拘留所就行,让他好好反省。他不抽烟也不喝酒,就和那些社会青年瞎混,没有任何兴趣爱好,什么都不愿意学。幸好2007年年底,一个四川的朋友在和田开影楼,我就让他去了影楼。拍照、灯光,或者后期,喜欢什么干什么。我想让他对某个东西感兴趣,转移一下注意力。他对后期处理感兴趣,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

  但2009年“七五事件”发生后,一些员工之间开始有了冲突,影楼除他之外都是汉族人。冲突的起因,其实都是小事。有一次听歌,一个汉族小伙子正在听周杰伦的歌,但我弟弟喜欢BEYOND乐队,觉得有感觉,他就换了BEYOND的歌。汉族小伙子不干了,说了一句:你这个“缠头”(对维吾尔的蔑称),给我把那个换回来。我弟弟说,你说什么呢?就把喝水的杯子扔了过去。就这么一件小事,立即演变成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

  我朋友把那个汉族小伙子开除了,把我弟弟也狠狠说了一顿。被开除的那个汉族小伙子觉得处理不公,偏向维吾尔族,就想把店砸了。他带了20多个打工的赶到店里,堵着门要打我弟弟。我的朋友摁着我弟弟,不让他出去。但我弟弟也已经打了电话,找了四五十个维吾尔人过来。你想,刚发生“七五事件”,聚集的又全都是年轻人,多可怕。我朋友还没反应过来,看到来了一群维吾尔族青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赶紧给我打了电话。我就紧张了,对朋友说:千万别出什么事,赶快报警!还有,我弟弟不能让他出去,我知道他的性格,出去肯定打起来。报警后公安局来人,把他们全都抓走了。这才避免了冲突。

  后来我想,再不能让他待在和田了,这样下去早晚得出事。我那个朋友说,你弟弟学得也挺好,但和田这种环境,千万别让他在这里待着了,一定要让他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就给他打电话,吓唬他,说这件事情特别严重,我已经给你买了机票,明天就去深圳,我给你找了店,你可以到那里学习。他到深圳后,我们找了公安局的朋友出面作担保,给店里说,如果出了什么事,一切由我承担。

  刚到深圳,老四也不习惯。但在深圳待了半年后,他曾回过一次和田,只待了三天,已经不习惯和田了。“20多年我在和田白活了,还是深圳好,我还是回去吧。”这是他亲口说的。

  老四现在深圳一家连锁婚纱摄影公司工作,非常受欢迎。我跟他的主管谈过,他们特别喜欢他,叫他买买提。他做事很认真,对色彩的感觉很特别。在和田,能看到的绿色不多,一般都是沙尘暴啊这种暖色调的黄色,老四对于这种暖色调把握的很好。

  四弟跟周围的人相处得很好。公司几千人,他是唯一一个少数民族,唯一一个新疆人。去年开年会,公司包了个体育场,他特别兴奋。公司叫天长地久,他说,我是天长人。很多以前没跟新疆人接触过的人,跟他接触后,觉得新疆人也挺好的。

  现在公司上下都知道他,弟弟通过自己的方式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我问他,你还要回和田吗?他说:不回去了,我特别喜欢深圳,以后就在深圳发展了。他觉得深圳很包容,只要有能力,就能得到认可。其实,没有骨子里就坏的人,就看怎么去引导他。一定要找到他的兴趣点,再慢慢引导。现在无论穿着打扮,还是处事方式,四弟都跟他在和田那些朋友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我爸完全踏实了。

草蜢 发表于 2014-5-2 05:32:42

库尔班江:习惯了在内地被反复安检



引言:每次住酒店,反复检查或者不让住,我都能理解。有一次在机场,我同事差点跟安检员打了起来。我们的鞋都是一样的,但安检员只让我脱鞋。





口述/库尔班江·赛买提   采访整理/张弛



推荐语:《凤凰周刊》2014年第12期(总第505期)封面故事《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通过一个传统和田维吾尔族家庭30多年来在和田、内地的经历和感受,试图令读者更多地了解维吾尔族人的经历和内心。

    上世纪80年代起,库尔班江的父亲做玉石生意,走出新疆,频繁进入内地。独特的经历和开阔的视野改变了他对教育、宗教、民族的观念,亦影响了四个子女此后的人生轨迹。

深受父亲影响的长子库尔班江同样来往于口内各地与和田。他在内地的经历代表了大多数维吾尔人在内地的境遇,而他对故乡和田的独特观察,对宗教、保守主义不断挤压世俗社会的深深忧虑,则为读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理解新疆维吾尔族世界的窗口。



维吾尔族人在内地生活,有时候会不方便,但我已经习惯了。天安门恐怖袭击发生后不久,我开车刚过复兴门,快到西单时,一个警察拦车要检查。我停下车,说辛苦了,然后下车。这很正常,我能够理解,特殊时期嘛。

    每次住酒店,各种检查或者不让住,我也能理解。跟我一起的汉族同事有时不理解,“为什么只查他不查我们”?有一次在机场,我同事差点跟安检员打起来。过安检时,我们的鞋都是一样的,但安检员只让我脱鞋。我说,没事,我是大汗脚,全国各地的安检员都知道,这是让我透透气。他们就觉得,库尔班江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我说,没关系,他也是在上班而已,这也不是他的想法。出国也是,每次我被查的时间都很长。

    我们单位的同事、领导都特别喜欢我,该我做的工作我认真去做,没有人觉得我是维吾尔族有什么不同。刚开始工作时,生活上是有些不方便,但大家都很照顾我。经常七八个甚至十几个人出差,为了我一个人到处找清真餐厅。我说,别找了,我要求吃汉餐。他们说,别开玩笑,再找找。但我坚持进了汉餐厅,服务员给我炒西红柿鸡蛋,一碗米饭。吃饭的时候,一定是先给我上,大家都习惯了。

    但有的地方,你说维吾尔族、清真,都没人懂,就得说回民;还有的地方说回民也没人懂。在四川地震灾区,导演告诉店家,库尔班江要吃清真的,结果,给我上了一盘清蒸排骨。导演都急了,没办法,只好说库尔班江信佛教,要吃素。哦,懂了,给我上了泡菜和米饭。

地震灾区老百姓那种淳朴、善良,让我特别有感触。一个老太太,拿出家里最好的腊肉、腊肠给我们吃。老太太一直盯着我,问我为什么不吃腊肉。导演一再解释,他是穆斯林,是回民。老太太说,这个是我们自己做的,是干净的啊。我吃饭很快,吃完就想走。老太太说,我没看到你吃腊肠。我一看她家的狗来了,就说,好,我吃,然后拿筷子夹了一块。导演看老太太一直盯着我,就跟她说话转移注意力。我趁她不注意把腊肠丢给了狗。筷子还没放嘴里,我就说,好吃。

    导演都觉得,库尔班江能做到这一步,真不容易。我对这些没那么矫情,我认为,这是一种尊重,他们遇到这么大的灾难,还把自己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他们不懂维吾尔族的风俗,再解释也没有用。我不会吃,但就是要夹一块,这是对她的尊重,就算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吧。

    我甚至还拍过杀野猪的场景。我们就住在猪窝旁边,导演过意不去。我说,没什么,你们不也一样会看到我们杀羊、杀牛。杀野猪是用一口特别大的锅,水都扑到我衣服上。但我喜欢这工作,没办法。第二天,总导演慰问我,听说你受委屈了。我说,没事,拍得挺好的。他说,没说拍得好不好的事儿,是说你受委屈了。我说,没有啊。其实,我确实是有反应的,那个场面,把它剖开,血淋淋的,恶心得我饭也吃不下去。我做的这些,很多人不理解,说我已经不是穆斯林了。

    这几年,我也在慢慢影响周围的人,不敢去新疆的人,现在也都敢去了,误解的、不喜欢的也去了,变得喜欢新疆了。我也不想做多大的事情,能影响周围的人,也挺有成就感的,但“七五事件”之后,忽然之间这些都没了。当时我在兰州拍片,忽然看到这个新闻,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知不觉眼泪就下来了。这不是几年时间能够恢复的。

    2010年5月,我们到新疆做前期采访。有个导演没有去过,一路上都在说二道桥(乌鲁木齐维吾尔族聚居区)乱。我听了很不舒服,就把他们带到二道桥。我跟这个导演说,把你手机和钱包借我用一下。拿过来后,我直接就从车上把她推下去了,告诉她这是二道桥,你自己走回去。然后我们就去吃午饭了。她找了个黑车司机,维吾尔族,跟他说了住的酒店名字,说钱包、手机被人拿走了,把我送到那里后再给你钱。司机什么也没说,就让她上来了。到了后,她对司机说,你等我一下,我去拿钱。司机说,不要钱。她就愣住了。我问她,二道桥怎么样,安全吗?她说,安全,还不要钱。

   这种故事在新疆太多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搞不清楚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以为维吾尔就是穆斯林,以为穆斯林就是极端的。需要搞清楚,是先有的人,还是先有的宗教?(全文详见《凤凰周刊》第505期封面故事《一个维吾尔人的家庭史》

九九 发表于 2014-5-2 05:40:32

草蜢 发表于 2014-5-1 16: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库尔班江: 不敢让弟弟待在和田了

  引言:在深圳待了半年后,弟弟曾回过一次和田,只待了三天,已经不 ...

那个维汉年轻人冲突的例子很真实。感觉很多事情就是不懂事的小青年从鸡毛蒜皮引起的。当然大环境也有很多硬伤

大鹏翔宇 发表于 2014-5-2 05:41:19

他是不是拍过一个在北京的新疆人的系列照片?

草蜢 发表于 2014-5-2 05:50:06

草蜢 发表于 2014-5-2 05: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库尔班江:习惯了在内地被反复安检




在咱们四川,你说要清真, 那肯定是上清蒸排骨啦。 反正俺们听到的就是“清蒸”。重庆沙坪坝在80年代还是有一个清真馆子。 如果说清真餐馆,咱们还是晓得的, 但单单说“清真”,咱们第一反应肯定是“清蒸”
说回民,在大城市应该会懂, 但像汶川大地震那样的川边地区,就难说了。

草蜢 发表于 2014-5-2 05:57:02

九九 发表于 2014-5-2 05: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个维汉年轻人冲突的例子很真实。感觉很多事情就是不懂事的小青年从鸡毛蒜皮引起的。当然大环境也有很多 ...

在民族杂居的地方,任何鸡毛蒜皮的事都会发展成民族矛盾,这是少有的普世的东东, 任何地方都这样。

草蜢 发表于 2014-5-2 06:24:23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4-5-2 06:25 编辑

大鹏翔宇 发表于 2014-5-2 05: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他是不是拍过一个在北京的新疆人的系列照片?

对,就是他

新疆摄影师库尔班江:我的照片是座桥梁

http://img.bjnews.com.cn/epaper/20140418/A28/026831D61432.jpg

库尔班江,新疆摄影师,拍摄30组新疆同胞的人物特写。

http://img.bjnews.com.cn/epaper/20140418/A28/02763168143E.jpg

提力瓦尔地·斯地克和儿子,他边在北京读研究生边照顾儿子。

http://img.bjnews.com.cn/epaper/20140418/A28/024431561458.jpg
巴依尔塔和太太巴音,都从事音乐,准备成立自己的乐队。

http://img.bjnews.com.cn/epaper/20140418/A28/02A0315814BD.jpg

博斯坦妮娅,在阿里巴巴集团任职。梦想是有时间回家乡寻根。

http://img.bjnews.com.cn/epaper/20140418/A28/028F312C1413.jpg
买买迪克,塔吉克族,24岁。正在中央民族大学念成人教育。

http://img.bjnews.com.cn/epaper/20140418/A28/026D31F114C4.jpg

茹仙古丽,来京十年,现在北京的一家阿拉伯餐厅演出。

http://img.bjnews.com.cn/epaper/20140418/A28/025E316914BE.jpg
艾力克·阿不都热依木,61岁。在京卖烤肉,很受欢迎。

http://img.bjnews.com.cn/epaper/20140418/A28/021631181495.jpg

伊德里斯,硕士,梦想是把中国的四大名著翻译成土耳其语。

http://img.bjnews.com.cn/epaper/20140418/A28/021531C8145E.jpg

谢雅而,来自新疆,汉族,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主持人。

拍摄30组新疆人异乡生活照,讲述他们的生活与梦想
  ■ 对话动机
  这是一组关于“库里切”的图片故事。库里切,是维吾尔语中对在内地工作新疆人的称呼。
  在京8年,新疆摄影师库尔班江发现,“新疆人”不止形象被异化,有些人在他乡不但经受异样的压力,还要承受家乡人的误解。
  库尔班江曾拍过很多新疆的风土人情,后来他发现,现今人们不再关心那里的秀美风光,而是开始问候身边的新疆人,想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新疆出现了什么问题。
  他说,这组照片正好能给人们一个答案,让大家对新疆人有个认识,更重要的是建立人与人的相互理解沟通,“人类进步需要大爱,我要做的就是让大爱驻守人们的心中。”
  ■ 对话人物
  库尔班江·赛买提
  维吾尔族人,1982年生于新疆和田。曾在中国传媒大学做旁听生,后从事摄影和纪录片拍摄。
  2013年底,库尔班江开始拍摄“我从新疆来”专题,聚焦来内地工作生活的新疆人,记录他们的生存与梦想,至今已完成30组人物拍摄。
  目的
  还原从新疆来的普通人
  新京报:什么时候想要来拍摄这组专题?
  库尔班江:去年年底开始拍的。现在拍了30人,预计要拍四期,共120人。
  新京报:才拍一期就发布了?
  库尔班江:是的,其实我不想那么快就发出来。但3月份发生了昆明事件,我就想必须在3月之内完成这事,一定让大众了解,从新疆来的这些人是做什么的。
  新京报:拍摄的对象是怎么选择的?
  库尔班江:现在拍的大部分是我朋友,朋友再给我推荐人,这样去找。这个题出来后,一些人就跟我说你一定要拍学者、知识分子,不要拍打馕的和卖烤肉的。
  新京报:听到这话时你怎么想?
  库尔班江:知识分子我会拍,但还有做小买卖的,我不能回避他们。而且新疆不只有维吾尔族,有13个民族,汉族我也拍。
  新京报:这样的选择更加全面、真实。
  库尔班江:是的,所有人都是普通人,不管是明星或政治人物,把他们的标签全给去掉,我对个别拍摄者说,我不需要你给我摆pose。
  新京报:拍摄之前,他们换上漂亮的衣服,或换个更好看的场景吗?
  库尔班江:我一般约定时,不说具体时间,就说这两天。之后会突然给他们打电话,去他们的家里或单位,保证所有人的最真实的状态。

  生存
  大环境下小人物的不易

  新京报:拍摄中怎么与采访对象交流?他们为什么会愿意跟你聊自己的生活?
  库尔班江:我一般会先说自己的故事,说最难受的事、最感动的事,其实新疆人在内地的感受和体会是一样的,他们会知道我是想用这种方式来介绍新疆人,就会跟我说。
  新京报:有采访对象拒绝过你吗?
  库尔班江:有,大约五分之一的人拒绝过我。更多的是职业的原因。其实很多人听说了我拍照的动机以后,都很愿意配合。
  新京报:拍摄对象为什么愿意在异乡打拼?
  库尔班江:留恋大城市的机遇吧。比如在北京,不分你是什么民族,只要你有能力,就重用你。
  新京报:个人价值的实现,有时需要平台来证明。
  库尔班江: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阿里巴巴的博斯坦妮娅,她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在阿里巴巴工作了10年,几乎每年都是优秀员工,她就是想证明自己。
  新京报:但也有的人为了生存而奔波?
  库尔班江:很多人跑过来都是为了生存,包括卖烤肉的,他们就是为了一口饭。
  新京报:这些照片里,最喜欢的是哪张?
  库尔班江:我都很喜欢,但有一张觉得最独特。在牛街卖烤馕的托合提汗,是我所有拍摄里面人物最小的一张,我可以给她近景特写,但我没有。照片里面她是小的,环境特别大,我想用这个画面来展现她在大环境里的小、弱,这里有我自己的表达和创作。
  新京报:拍摄中有没有什么让你感动的事?
  库尔班江:有个小伙子是位足球运动员,因为俱乐部合同有限制不能拍照,在我说了拍摄意图后,他说这是宣传新疆人的,能体现新疆人的价值,我愿意来拍。他甚至跟我提出过把合同毁约来拍,让我很感动。
  奋斗

  “不狭隘”是共同特征

  新京报:你拍摄的人在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上,有没有共同的特征?
  库尔班江:共同特征就是大家都很努力地展现自己,没有太多抱怨,他们从新疆出来之后,没有那么狭隘,心胸比较宽。
  新京报:为什么“不狭隘”会成为共同特征?
  库尔班江:如果心胸狭隘,面临很多压力,在内地呆不下去就回家了。我拍这专题,也是想告诉新疆的人,只有走出来才能眼界不一样。
  新京报:那些生活压力相对较大的人,一般怎么看待自己在内地和家乡的生活?
  库尔班江:还是以打馕的托合提汗夫妇为例,下岗职工,两个孩子在新疆上学。有人问他们,你们父母在哪,别人就会说他们在“库里”,是“库里切”,两个孩子听了特别不舒服。一说到这,就都哭了。
  维语中叫内地是“库里”,“库里切”说的是一天到晚就在内地的人。新疆很多人不了解,可能他们的印象里,“库里切”是在外面做不好的工作,偷蒙拐骗之类的。
  新京报:能说说照片里那些人的梦想吗?
  库尔班江:有个厨师,他的梦想是“老板发了工资我就可以回老家了”;有个硕士,梦想是把四大名著翻译成土耳其语,这个工程量很大,他每天都呆在图书馆,我特意找了四大名著的书为背景给他拍。
  
       困境

  生活里的“额外”阻力


  新京报:是不是与其他外乡人相比,新疆人在内地工作受到的压力和阻力更大?
  库尔班江:对。我一个朋友办身份证时,把民族写错成了汉族。一年后他才发现,别人说这个要改,他说不行,我想要当一个汉族人。从这点可以看出,当一个维吾尔有多难,压力相当大。
  新京报:你自己感受到生活里的“额外”阻力吗?
  库尔班江:尤其是昆明事件之后,有段时间我都打不到出租车,司机不拉;有个咖啡馆我常去,但那段时间我进去以后,就能感受到大家一起转脸看你的那种感觉。
  新京报:你的拍摄对象呢?
  库尔班江:租不到房子是经常的事,人家不愿意租给维族人,比如去办证件之类的可能更麻烦,这些太多了,都是生活上的小事,但让人不舒服。
  新京报:对于这些“额外的阻力”,你怎么看?
  库尔班江:一篮子苹果,你不能保证所有的都是好的,但只要有一个坏的,就会把整篮苹果都弄臭。
  近期暴力恐怖事件频发,无论犯罪分子是哪儿的人、有什么信仰、是什么目的,这种行为都让人深恶痛绝,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怎样解决,是全社会共同的话题,而不是某个特殊群体应该单独面对和负责的事情。
  减负

  我甩掉了民族包袱

  新京报:感觉你一直在促进新疆人和内地的沟通交流,有觉得累过吗?
  库尔班江:我之前活得特别累,就是背了个民族的包袱。我会觉得如果我没做好,是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子不行,然后就觉得我是民族的罪人。
  新京报:累的时候会做些什么事?
  库尔班江:累到真不行,我就痛苦喊出。甚至有段时间,我见马路边有垃圾就弯腰捡,然后扔到垃圾桶里,有时捡半个小时。我总觉得要注意形象,总觉得别人在看着我,想着我要做点事。
  新京报:现在呢?
  库尔班江:这几年,我扔掉了所谓的民族包袱。我是库尔班江,我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其他的一切都跟我没关系。
  新京报:扔掉包袱之后有什么收获吗?
  库尔班江:之前那包袱扛在你身上时,你是很狭隘的。我以前狭隘到只拍维吾尔族、只拍新疆和田人,别的不拍,甚至我到内地,汉族人都没给他们拍过照片。现在我学会了更多地思考。
  新京报:这组照片就是思考的结果,它想告诉大家什么?
  库尔班江:我的照片是座桥梁,新疆和内地沟通了解的桥梁。这桥梁不是我搭起来的,而是本来就有的。虽然我们的民族、语言、习惯、信仰不同,但我们都是人,你我的心都是通的。
  新京报记者 胡涵 实习生 单朴 北京报道 图片由库尔班江提供

大鹏翔宇 发表于 2014-5-2 06:45:08

草蜢 发表于 2014-5-2 06: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就是他

新疆摄影师库尔班江:我的照片是座桥梁


可惜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些

草蜢 发表于 2014-5-2 06:50:20

大鹏翔宇 发表于 2014-5-2 06: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可惜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些

这样的人在不论那个民族中都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

山远空寒 发表于 2014-5-2 07:43:21

大鹏翔宇 发表于 2014-5-2 06: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可惜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些

是,大多数人不这么想。

燕庐敕 发表于 2014-5-2 07:45:40

大鹏翔宇 发表于 2014-5-2 06: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可惜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些

我前几天认识的一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小伙子也非常不错。

山远空寒 发表于 2014-5-2 07:48:58

草蜢 发表于 2014-5-2 06: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样的人在不论那个民族中都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 ...

极少数!而且,他写的也稍稍带了些主观色彩。二道桥,现在游客不多,以前游客如云。

二道桥的特色,民族餐饮歌舞表演也有,但都是陪客户去看,去吃。人气也不旺。

我打听了,出租车,已经分开了。除非是比较特殊的情况,相比之下,维族司机的生意要差一些。

巴巴爸爸 发表于 2014-5-2 08:05:26

对这种土耳其人,跟他们谈库尔德

草蜢 发表于 2014-5-2 08:36:59

山远空寒 发表于 2014-5-2 07: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极少数!而且,他写的也稍稍带了些主观色彩。二道桥,现在游客不多,以前游客如云。

二道桥的特色,民族 ...

要的就是主观! 从不同环境中成长的人的不同角度去了解问题。

党八股最客观,有个毛用。

方解石 发表于 2014-5-2 08:51:25

草蜢 发表于 2014-5-2 05: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咱们四川,你说要清真, 那肯定是上清蒸排骨啦。 反正俺们听到的就是“清蒸”。重庆沙坪坝在80年代还是 ...

所以其实对伊斯兰对回族维族最激烈的人们都是没见过回族维族伊斯兰的。

因为他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只是凭别人的忽悠和自己的想象。

在中国大体是这样,从民族聚集区出来的大部分都是站在少数民族群众立场上团结群众的角度来说话做事的。

所以在想,说不定西路军西征失败,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当年红军长征的骨干以南方出身为多,对伊斯兰和信仰伊斯兰的少数民族群众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所知甚少,故此发动不起来群众,也难以与之沟通。

并不是只有杂居才会造成冲突,而是,杂居的环境中很多事情容易上升到民族矛盾的层面上来,但是整体上来说,杂居区域才能真正了解彼此。其实可以看出来的是,即使在很多杂居区域,民族仍然在被有意无意的保留在自己的圈子内,这才是问题的根源。如果杂居是真正的杂居,比如文章里面这个小维族青年跑到深圳完全融入汉文化的圈子,就不会出问题。如果这个小维族青年在和田的时候是和汉族真正杂居,也即拥有很多真正的汉族朋友,兄弟,亲戚中有通婚,那他们也不可能真正冲突。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是空间上的杂居,心灵上和血缘上却是隔离的。在我的老家,回汉杂居,彼此都融入对方的生活。回族跟汉族通婚,拥有大量的汉族客户和朋友。汉族去维族的饭店,理解维族的信仰。这样即使有冲突,一般还是可以控制的。

糊里糊涂 发表于 2014-5-2 09:41:30

方解石 发表于 2014-5-2 08: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所以其实对伊斯兰对回族维族最激烈的人们都是没见过回族维族伊斯兰的。

因为他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

我觉得你天真了。

人会因了解而和睦,也会因了解而仇恨。一方面有远亲不如近邻,另一方面邻居矛盾最多。

南斯拉夫种族仇杀,陕甘回乱,欧洲屠犹......都是杂居已久,互相了解的人群,杀起来一点不留情。更进一步,不要说这种民族冲突了,就是同一民族,比如国vs共,湘军vs太平军,动手最狠。

冲突是永恒的,人只能想办法控制冲突的烈度。

大卫 发表于 2014-5-2 10:16:48

本帖最后由 大卫 于 2014-5-2 10:18 编辑

草蜢 发表于 2014-5-2 08: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要的就是主观! 从不同环境中成长的人的不同角度去了解问题。

党八股最客观,有个毛用。 ...

世俗化与民族融合应是新疆维吾尔族的方向,但在当下库尔班江的故事是否具有典型性很难说。

上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也做了一个关于新疆人的专题,从维汉两方面探讨下民族政策的方向问题。

(电子杂志:http://pan.baidu.com/s/1dDBXj37)

zilewang 发表于 2014-5-2 11:01:37

说一个我身边的小变化。
我所住的一条街道,有一家非常好吃的烤羊排小摊,经营好多年了,以前经常去那里,有时候会带朋友去那里。特别是夏天,来一份烤羊排,点一瓶冰啤,露天中海阔天空,还蛮快意的。后来有几年不去那里,前段日子再去那家馆子时,朋友要点一瓶啤洒,店主礼貌地说:我们店不能喝酒,要喝酒,坐到隔壁家桌子上去。我知道,以前这家烤羊排店隔壁有一家配套的穆斯林餐厅,经营小炒、饮料、还有酒类,两家合作成一个特别有吸引力的回族美食。

我当时很诧异,什么时候变的? 这种变化,也许是他们的宗教信仰,我尊重着,心里却总有一丝丝的疑虑。

燕庐敕 发表于 2014-5-2 11:54:58

zilewang 发表于 2014-5-2 11: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一个我身边的小变化。
我所住的一条街道,有一家非常好吃的烤羊排小摊,经营好多年了,以前经常去那里, ...

深圳这边的是不卖酒,你可以去傍边的店买,在这里喝,喝完了把酒瓶子带走。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库尔班江:我对新疆的理解很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