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之殇(三)奇行怪状
先给文科生科普一下:说起质量不能不提标准,质量管理必须用一系列的标准来对产品进行规范限定。
标准有四种:国家标准(国标),行业标准(行标),地方标准(地标),企业标准(企标)。
国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制性的,一类是非强制性的。当产品有关身体健康和涉及人身安全则其标准皆为强制性的。
有人认为国家标准是最高标准,错!强制性国家标准是最低标准,企业产品质量只有过了这个槛才允许出社会。在重视质量的现代社会,一般是行业标准高过国家标准,而企业标准又高过行业标准。
工业产品质量标准里有个很重要的东东叫安全系数,其设定的目的是提高产品使用的可靠性和降低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这个系数视产品的重要性和危险性而定,有五、六倍,有十几倍,也有几十倍的,例如维系电梯轿厢升降的钢缆的强度就是计算载荷的36倍以上。
企业管理三大内容:质量管理、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在理论上质量管理是排在第一位,实则不然,企业必竟是社会功利组织,在大部分老板的眼中,经济效益才应是第一位的,无利不起早嘛。但在一个正常运转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里企业一般不会为了赢利在产品质量上出猫腻,因为一旦被查出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将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可是若在一个监管缺失,无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偷吃质量安全系数是最快捷获取暴利的手段。
例如在工程上钢筋细一点、稀一点,混凝土标号低一点,只不过是偷减了部分质量安全系数,其余的安全系数还在,三、五年的使用性能质量没问题,一、二十年也可能不会出质量问题,再往后,谁找得到谁呀?
我国在修建第一条高速公路时,施工监理请的是外国公司,我国有关方面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派了些年青工程师跟班学习。有一天几个学监理的年青人上工地时一时找不到车,就搭上了载施工人员上工地的车,一路上与施工人员有说有笑,到了工地下车时让老外监理工程师看见了,叫过去狠训了一顿,强调监理人员一定要与施工方保持距离,不能同车而行,并警告下不为例。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的施工监理真正学到了几分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若真学得好,如今也就不会屡屡出现路塌桥倒事故。出了事故我们往往就强调客观原因,而客观因素在设计时已有考虑,安全系数是起什么作用的,关键是安全系数是真的被客观外因吃超了,还是修建时被施工方主观偷吃了。
质量管理各行业有各行业的游戏规则,在有的行业里谁遵守游戏规则谁死,大家遵守的是潜规则。
我们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罐头食品产地,每家罐头厂都要用杀菌锅,杀菌锅用量很大,杀菌锅属压力容器,国家对其制造有严格的规范,上世纪90年代本地有两家企业生产杀菌锅,现在一家早倒了,另一家也早转向做别的了。有一回我对那个转向的老板说:“你们也是笨,那么好的机遇没抓住,杀菌锅市场都让外地企业给占了。”那老板悻悻回道:“我也纳闷,我们按规距做出来成本也就跟他们的卖价差不多,也不知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
偷工减料一旦成潜规则,就有愈演愈烈之势,再加上有人急功近利、胆大妄为,那就出事了。
两千多平米的简易钢构厂房倒了,伤了几人死了一人,建设局熟人叫我去帮忙事故调查,拿钢构标准与现场一对比,偷料也偷太多了,而又外行,上衍偷得多,下衍偷得少。下衍受拉,强度容易满足,而上衍受压,偷了之后虽强度还有余量,但刚度不足,几个维修工上去换石棉瓦一踩,衍架失稳了,再加上钢立柱对接口严重未焊透,整个厂房就跟多米诺骨牌一样哗哗地趴在地上了。
有人问我:“你有没有见过薄如蝉翅的镀锌管?”
“没有。”我反问:“那能拿来干什么?”
“预埋啊。”
难怪我现在所住的小区三天两头挖地三尺,找自来水管的破口。
我们现在的质量现状是:看得见的光鲜,看不见的靠天。
君不见多少繁华都市大雨后成了水泽国。
前些年台海紧张时,台湾酝酿要把“陆委会”降级编入外交部,大陆叫人传话过去:“你们若把‘陆委会’编入外交部,我们就把‘对台办’编入国防部。”台湾这才不敢动作。为了防止台独分子剑走偏锋,大陆调相当数量的导弹入闽,过分了先把你轰趴下再说。
有的导弹需构筑发射井,头包二十七万,尾包五万,有军人对施工方说:外面搞好一点就行了,反正江XX来了也不会钻进去……
有人将工程质量出问题怪罪于层层转包,如这一次大连石化的又一次火灾事故。其实工程转包在国外也是通行的,大工程在国外也是层层转包。
问题是我们的头包公司往往是有关系没人——质量管控人员。
楼主继续。
不知道有没有IT软件方面的质量控制的内容?求指点。 这种事情多了去,就像国内的冰箱,散热管一般用铁管,四五年后就坏了。
本来应该用黄铜管,成本也多不了多少钱。
可是现在的低端冰箱都这样,铁管镀铜,这样往往压缩机还是好的,制冷剂漏了,不制冷。
修,要好几百;还是换个新的来得划算。
也算是一定程度的拉动消费。 歧视文科生,不给加分。{:19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