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敦煌 -- 佛的坐姿
本帖最后由 雪个 于 2011-6-30 07:03 编辑在佛教里,佛像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得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想像臆造。佛的坐姿亦如是。
敦煌的雕塑和壁画中,佛的几种坐姿都有表现,让我们一一看过来。
第一种 结跏趺坐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坐姿,相传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时的坐式,一般用于表现佛在说法以及禅定或者降魔。
这种坐姿是盘腿而坐,足心向上。
其中,右脚在外,左脚在内的,叫“吉祥坐”,在密宗则称为“莲花坐”:
http://picture.cchere.com/0,0606/810_29193315.gif
右脚在内,左脚在外的,为“降魔坐”:
http://picture.cchere.com/0,0606/810_29193335.gif
在隋代以前,出现在莫高窟的结跏趺坐都是吉祥坐。从初唐开始,打长安传入了降魔坐,是禅宗多用的坐式。
先看敦煌莫428窟。
428窟是北朝最大的洞窟,它有好几个“敦煌之最”:最多千佛影塑,最多供养人像,最多裸体飞天。
http://static.flickr.com/57/177762832_aac65eed5d_o.jpg
这是428窟内景。
http://static.flickr.com/71/177762837_13740807ec_o.jpg
拉近了看中心塔柱。面向洞门的佛龛内是佛和弟子迦叶(左)和阿难(右)。注意佛的坐姿,是左脚内右脚外,标准的吉祥坐。
顺便看看本窟内身穿汉式衣裳的北周女供养人像:
http://static.flickr.com/57/177762835_6fb3a16828_o.jpg
这种裸体飞天本窟有八身,全莫高窟一共也只有十五身:
http://static.flickr.com/63/177762834_3a9c3b3b74_o.jpg
然后再来看看莫45窟。
45窟以西壁龛内的盛唐彩塑著称。我们先看看龛内的七身像全景:
http://static.flickr.com/71/177965410_8a6309a330_o.jpg
这组彩塑正中是佛,两侧相对各有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大弟子迦叶身材消瘦,面带风霜,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小弟子阿难则面目丰润,眉清目秀,站姿呈潇洒的S型。最外侧的天王高大威猛,怒目圆睁,双手撑腰,脚踩恶鬼,看去凛然不可侵犯。
再来近看佛的塑像:
http://static.flickr.com/71/177964255_2c88dadd88_o.jpg
身穿红色袈裟的释迦牟尼佛在金刚宝座上结跏趺坐,注意采取的是右脚内左脚外的降魔坐姿。他姿态庄严,神情安详,有着慈悲与宽容的气概,是中国式佛像的经典之作。
这组色彩鲜明的彩塑是是敦煌彩塑中的艺术精品,而其中最突出的则是两侧的菩萨,他们侧头摆腰,姿势柔美,有着雪白的肌肤,宛如盛唐丰满圆润的娇媚少女。其腰间裙带中微凸的小腹,看去极有真实感。两菩萨面貌相似,但是细看之下却有分别,右侧一尊是敦煌彩塑的代表作:
http://static.flickr.com/63/177964256_49597b46aa_o.jpg
再近点看看这尊著名的盛唐菩萨:
http://static.flickr.com/46/177964258_078dbad4ec_o.jpg
以下描述这尊菩萨的文字抄自纪录片《敦煌》的解说词:
眉毛左右各用一笔,线条飘洒俊逸,中间浅而两端深,正好表现菩萨额头的饱满与立体。
上眼睑左右各画一笔,眼珠各点一笔,只画上眼睑,不画下眼睑,眼珠一半略藏在上眼睑内,这就简练而精确地体现了菩萨低眉垂目、安祥慈悲之态。
鼻孔仅点一笔。小小一点,前浓后淡,虚实之间,生动地强调出鼻孔凹进去的感觉。
嘴唇用一笔,只勾出嘴缝,嘴的含蓄美便被表露无遗;特别是在嘴角处折返的一笔,使嘴唇似张欲翕之感尽在其中。
如此美妙清纯的神情,一共只用了寥寥八笔。
罗马梵蒂冈城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米开朗基罗所画的名作“上帝创造人”,在经过整修后,于1994年再现世人眼前时,人们发现亚当生动的脸部总共只用了极简练而精当的几笔,这一发现曾使世界震惊。那么现在该好好看一看,这个由敦煌的无名画工不过几笔就画活了的菩萨。
一切杰出的艺术都是这样:最简练的方式和最丰富的内容,构成最为出神入化的境界。
回复 雪个 的帖子
第二种 游戏坐
这种坐姿是一腿曲盘,另一腿下垂座前,呈半跏坐。
来看看敦煌莫259窟。
259窟是莫高窟早期洞窟之一,约建于公元445-534年的北魏。内景见下图:
http://static.flickr.com/49/178191509_dc9aab7f8d_o.jpg
前部是人字坡顶;北壁双层开龛,上层是弥勒菩萨像,下层是结跏趺坐的禅定佛像。西壁中心塔柱只开凿了前部的佛龛,龛内塑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像。
这就是西壁中心塔柱佛龛里的佛像:
http://static.flickr.com/62/178191510_84e7acfa59_o.jpg
龛内两尊佛并排而坐,分别是现在佛释迦牟尼和过去佛多宝,都采取的游戏坐姿。这两尊佛身上的袈裟,衣褶采用贴泥条式阴刻出密集流畅的衣纹线,看上去似薄纱透体,可称曹衣出水。当然,实际上,“曹衣出水”里的这个曹,也就是曹仲达,是北齐时的画家。而敦煌壁画里这风格的衣纹从北凉时就开始流行,一直到隋朝都不衰,早于曹仲达百多年,是打西域传入敦煌的。
释迦和多宝并坐的塑像,说明该窟与法华信仰有关,这一塑像源自《法华经》第十一品《见宝塔品》。经文说,过去佛多宝如来入灭前曾发誓愿说,在其灭度后,若有说《法华经》的,他的宝塔必现于前以作証明。所以当释迦佛准备说法华的时候,多宝塔“从地涌出,住虚空中”。然后释迦佛用右指打开塔门,多宝佛邀请释迦入塔,并分了一半座位给释迦,于是二佛并坐,释迦开始宣说法华妙旨,向会众证明《法华经》所讲“皆是真实”,并且永世常存。
莫259窟是敦煌最早的法华窟,二佛并坐是法华图像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也称为“虚空会”,这种图像只有中国才有,印度及西域其他地方皆无。
我个人认为,法华经是所有经书中最有趣的一部,日后机缘合适的时候,会写一篇有关它的东西。
佛用游戏坐姿,我也仅见过这一幅,通常都是游戏坐菩萨。比如莫79窟的这尊盛唐菩萨:
http://static.flickr.com/51/180225132_17bd96ad5e_o.jpg
而莫328窟里的这尊初唐游戏坐菩萨更为出色,是同类作品中的代表作:
http://static.flickr.com/66/180472583_c3efcbc596_o.jpg
菩萨若有所思地向下凝视,神情超然洒脱。
现在我们顺便看看莫259窟里另外一尊极其著名的佛像。
这是北壁的远景:
http://static.flickr.com/65/180046404_90e4d86133_o.jpg
北壁下层最右边那尊释迦禅定像是最具特色的彩塑佛像,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5月15日发行了一套中国石窟艺术(敦煌)金银纪念币,其中1/10盎司金币的背面图案就是该坐像。
http://static.flickr.com/47/178191511_e6c781b289_o.jpg
你看它,土红色的袈裟,淡红色的手和脸,石青色的髮髻,身后的火焰纹是土红色、黑色、石青色和石绿色,整个色彩既热烈又庄严。袈裟运用了阴刻线法表现衣褶,细密而有变化的线条,浑圆的下垂形状,流畅的刻工,使你能够感觉到薄软袈裟下壮健的体魄。佛祖结跏趺坐,两手相叠施禅定印,佛的神情是那么安详,那么坦然,那么自在,那么悠闲,那么含蓄,那么深沉,他的眼角和嘴角微微含笑,看去恬静和悦之极,难怪被著名敦煌学专家常书鸿先生称为“中国的蒙娜丽莎”。可我们的禅定佛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早微笑了一千多年。
在敦煌,禅定像共十六个洞窟有五十五身,以这尊为代表。
回复 雪个 的帖子
第三种 善跏趺坐
善跏趺坐就是在座上端坐,双足自然下垂的坐式,唐以后的佛像特别是大佛像多采用这种坐式,这种佛像又称为倚坐佛。据传,这也是释迦牟尼惯用的一种坐姿。
这个坐姿很常见,就挑莫285窟作例子吧,因为285窟是莫高窟早期洞窟中内容最丰富并且艺术水平最高的窟。建国初期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常书鸿先生领导下开始整窟临摹复制的时候,第一个选的就是285窟。这项工作花了六位画家两年时间。
走进285窟,看到的是如下的景象:
http://static.flickr.com/49/188546040_918faa33ce_o.jpg
整个窟就像一个艺术殿堂,每一处都布满艺术品,就连地上的砖块上都刻有莲花图案。
面对人们目光的是西壁,壁上有三个佛龛,主龛是释迦牟尼:
http://static.flickr.com/77/188555266_f7f0841c44_o.jpg
释迦牟尼像采取善跏趺坐姿势,可惜头部和手部均已残破。
285窟是莫高窟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洞窟,在北壁说法图下面的供养人画像上有墨书题记:“大代大魏大统年岁次午八月是旬造”,“大代大魏大统五年五月二十一日造迄”,即公元538—539年,这是西魏时期。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与北魏有了很大不同。北魏石窟尚包含许多外来因素。而从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民族开始全面学习汉族的文化,体现在西魏的石窟中大量吸收了中原艺术。北魏佛像往往线条粗圆,而这里的佛像却身形秀丽,并且穿得宽袍大袖,深受南朝“秀骨清像”的影响,被称之为“褒衣博带”。这里,秀骨清像指人物的形体表现:面目清秀,眉目舒朗,身体扁平,脖颈细长。褒衣博带则指人物的衣着样式,外穿通肩袈裟,内穿僧袛支,并于胸前系带。
主龛龛楣上的绘画也值得欣赏:
http://static.flickr.com/61/188567673_75c8513511_o.gif
上有是莲花纹饰和十一尊持乐器的化生童子。化生是佛教认为的生命起源形态之一。google来的解释:所谓“化生”者,谓天所依托、凭空而生。“化”即“花”,“化生”又喻莲花化生。
285窟是个标准的禅窟,主室两侧各开有四个仅容一人的小禅室,小佛龛内塑有禅僧:
http://static.flickr.com/46/188566550_d86a0ab0d1_o.jpg
285窟不仅规模大,思想容量也大。这个窟里既有外来佛教题材也有本土中国神话,有佛教的飞天也有道教的飞仙,有印度的诸天还有中国民间神怪,连供养人都是既有汉族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大家全都在一个窟里和平共处。
看看这个在流云中漫不经心地弹奏着箜篌的乐伎:
http://static.flickr.com/77/188555267_8793d4dc51_o.jpg
这是悠闲自在地翱翔着的飞天:
http://static.flickr.com/56/188566546_c5112cad6f_o.jpg
轻松自如地飞翔的佛教飞天和道教飞廉:
http://static.flickr.com/52/188567671_5fe03dad73_o.jpg
google来的:文献称飞廉是鸟身鹿头或者鸟头鹿身,秦人的先祖之一为飞廉(蜚廉),古代楚地以飞廉为风伯。
这个就是四凶之一的饕餮:
http://static.flickr.com/48/188566549_24f798f9b2_o.jpg
传说蚩尤被黄帝战败后被斩,脑袋落到地上后就化成了饕餮。到后来人们渐渐把饕餮变成了图腾,成为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图案。通常的模样是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特别贪吃,逮啥吃啥。
这是伏羲女娲和其他诸神:
http://static.flickr.com/54/188567674_8d12b6e2a6_o.jpg
这幅壁画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天空宇宙,下为人间。上部中央是两个力士,手里托着摩尼宝珠。摩尼宝珠就是如意宝珠,它在佛教产生之前就作为护身符在印度出现了,在佛教中用来作为救助众生的工具。两侧则是中国神话里人首兽身的伏羲女娲,其间还穿插着羽人和飞天。下部绕窟画有山岳,山间草庐中有苦行僧在坐禅。
拉近了看看伏羲女娲:
http://static.flickr.com/51/188566555_34f09976e4_o.jpg
左边是伏羲,执矩;右边是女娲,执规。当时我琢磨了一下,到底如何判断哪个是伏羲哪个是女娲,是根据手里拿的是规是矩,还是别的什么。于是翻了翻汉代石刻像,里面有不少伏羲女娲的规矩图。看这幅汉代武梁祠石刻画像:
http://static.flickr.com/68/191281750_744be184a7_o.gif
这张的性别特点比较明显,左边是女娲,执规;右边是伏羲,执矩。而这张也是从西汉画像砖上拓下来的图像:
http://static.flickr.com/55/191281747_7395c8eabf_o.jpg
CCTV的网站上解说为:“图中的伏羲手拿着矩,而女娲则手拿着规。”(http://news.cctv.com/program/tgkw/20050627/102465.shtml)但这一解说明显错误。因为右边执规的头上有冠,女子是不戴冠的。而且,左边执矩的头上是葵花帽,这应该是女娲,据传说当初是伏羲制作后送给女娲的。
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像,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代表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执规代表圆,为测天之工具;执矩代表方,为量地之工具,其中蕴含了天地、阴阳、男女的概念。
汉画像石中伏羲有时执规有时执矩,那么如何判断敦煌这张壁画里哪个是伏羲呢?我拿这张壁画给汗青看,告诉他一个是伏羲一个是女娲,问他判断得出哪个是哪个不。汗青看了一会,问我这是哪个朝代的。这又让我吃惊了一下:竟然还与朝代有关!我告诉他是西魏的,他就说,左边是伏羲,右边是女娲。竟然与标准答案一样!
原来他是根据方位的尊卑来判断的。中国从来就是男人为尊,六朝时尊左,所以左边是伏羲。
于是我掉过头去看汉画像石,也果然如是。不同的是汉代尊右,伏羲全在右边。同时,这也再一次证明了CCTV解说的错误。
本帖最后由 雪个 于 2014-1-23 08:50 编辑
回复 雪个 的帖子
第四种--弥勒的坐姿
之所以要单单把弥勒列出来作为一节,是因为弥勒的情况比较复杂。
一般说来,佛教的像分佛像、菩萨像、高僧像几类,弥勒却一身兼有这三种形式:弥勒将继释迦牟尼后降世成佛,是未来佛,那时为弥勒佛;居于兜率天宫时仍为菩萨,为弥勒菩萨;唐代以后弥勒就基本上以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出现了。所以弥勒的造像就有如下几种组合:倚坐佛、倚坐菩萨、立佛、立菩萨像、结跏趺坐佛像、交脚菩萨、半跏思惟菩萨、布袋和尚形象等等。
简单交代一下关于弥勒的背景知识。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当释迦牟尼说法时,弥勒菩萨当下即悟,得佛授记。十二年后弥勒菩萨涅槃,先于佛入灭,其神识即上生兜率陀天。在这样的因缘下,佛陀为大众解说弥勒上生兜率天的事宜,介绍了兜率天宫的胜景及修行法门。《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经》,也可称《弥勒上生经》或干脆简称《上生经》,写的就是这个。佛说净土法门,有十方净土,这些净土中,只有弥勒净土跟我们同在娑婆世界,也就是同在欲界,所以对我们来说,因缘十方殊胜。兜率天宫有个内院,弥勒现在就居住在那里。由于弥勒的宏大功德,兜率内院成为一概无限美妙的世界,弥勒在那里昼夜说法,令无数天神得到觉悟。这里插一句,弥勒积极救世,更着重于现实世界的持戒精进。他不修禅定,不让自己断除烦恼,这样广度众生,彻底脱离小乘,是一位慈悲具足、福德圆满的大乘菩萨。根据《佛说弥勒下生经》,也即《下生经》,在这个世界五十六亿万年以后,弥勒菩萨下生将人间,出家、成佛,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救渡众生,这就是龙华三会。弥勒菩萨下生的世界,是一个太平盛世,人民安乐自在,丰衣足食,国界安宁祥和。这里再插一句,历朝历代,利用弥勒下生妖言惑众的都不乏其人,最有名的自然是武则天。当时有佛教徒伪造《大云经》说武则天就是弥勒下生,暗示她称帝是“上承天命”。武则天以周代唐后颁诏各地建大云寺,塑了很多弥勒像。
在敦煌,弥勒信仰十分流行,它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很盛,隋朝开始以经变的形式划出弥勒经的内容,主要是弥勒上生经变。这里解释一下“经变”。广义地说,一切表现佛经内容的壁画雕刻都可以称为经变。狭义的经变则专指综合一部佛经的内容,概括性地表现在壁画或雕刻中,形成以佛为中心的有情节、有场景、人物众多、构图丰富的大规模作品。初唐开始把上生经和下生经合画在一起。根据《敦煌学大辞典》,莫高窟的经变画里,弥勒经变在隋代有八铺,初唐有八铺,盛唐十四铺,中唐二十六铺,晚唐十九铺,五代十三铺,宋代十铺。至于塑像,还没查到具体数据,可以知道的是,在莫高窟,弥勒最初是以交脚菩萨的形式出现在南北朝的早期洞窟中,隋代则以三世佛之一出现,到了初唐,因为武周的政治因素,出现了不少独立的弥勒像。
现在回到弥勒坐姿上来。在敦煌,弥勒最常见的说法身姿有三种:
一、交脚坐:这是弥勒在兜率天宫内院为天人说法的姿态。
二、半跏思维坐:半跏,参见前面佛的坐姿(二)游戏坐,一般上身略为前倾,右肘靠膝,右手以指支颐,作深思状。它用来表现弥勒在兜率天宫构思未来成佛下生婆娑的理想世界。
三、善跏趺坐:迎接世人往生兜率净土和下生成佛的特有标识。前两种主要是雕像的造型,壁画较少见。善跏趺坐是隋唐以来弥勒的基本姿势,也成为弥勒像与其他菩萨、佛像的最明显区别。
中国第一位到印度取经求法的大师法显(334年~420年)在他的著作《佛国记》里曾经记下一个有关制作弥勒像的神奇故事。据说,当时,在印度某地,也就是现今的克什米尔地区,有一个匠人为雕刻弥勒像而发愁,因为他没见过弥勒,虽是能工巧匠却怎么也雕不好。后来有个罗汉运用神力把他送上了兜率天宫,他在兜率宫仔细观察了弥勒菩萨的体貌后,回来就用木头刻出了弥勒菩萨的样子。出于精益求精的目的,他上上下下三次才完工。最后雕出来的像当然就是写真了,这个雕像非常神奇,在斋日会大放光明,各国国王都争着供养。
说完轶事我们回来观看莫高窟里的几种弥勒像。
先看莫275窟,这个北凉时期的窟是敦煌现存最早的石窟之一。它的西壁造了一尊很大的弥勒像,见下图。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23/084106okt6havpk7zmjlr2.jpg
这是莫高窟早期最大的彩塑,高3.4米。这就是著名的交脚菩萨。交脚是弥勒常见的坐姿,也就是两腿交叉而坐,在一到三世纪的印度就已经出现。菩萨上身半裸,身披璎珞,肩搭长巾,腰上束着羊肠裙。
看看头部特写: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23/084107x2z6ja922awagnjg.jpg
这个交脚菩萨像头部有点过大,是早期塑像的特点。
实 际上敦煌最早的彩塑佛像是第268窟中的交脚弥勒像。据敦煌研究院的专家考证,第268窟开凿于北凉时期,约在公元421-439年。主室西壁火焰纹圆顶佛龛中塑一身交脚弥勒像,高0.76米,身披右袒红色袈裟,两脚相交,垂在座前,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彩塑佛像。请注意,这里的弥勒是佛而不是菩萨,这是一尊交脚佛像。
这一交脚佛只找到这样一幅: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23/084105q8g8o5evvoeie8v5.jpg
还有这张只能看到一半: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23/084105lf9ztll9xslyoltl.jpg
接着我们来看看莫257窟,这里有一尊思维菩萨: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23/084103sboh8kouaoa99a8f.jpg
换个角度再看看: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23/084102q6ccimbqtqg8cqof.jpg
思维菩萨这一名称本来并非菩萨的名号,只是因为菩萨的坐姿为左足下垂,右足靠在左膝上,一手托腮,呈思考的样子而得名。早期佛教雕刻中交脚菩萨和思维菩萨的塑造十分普遍,反映了弥勒信仰的流行。如公认的敦煌最早的洞窟是建于隋代以前的北凉或北魏时期的第268、272、275窟,这三窟的主尊分别是交脚佛(见上)、倚坐佛、交脚菩萨(见上),它们都是弥勒。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交脚菩萨都是弥勒,这还要看周围背景及其相互关系。也不是所有的思维菩萨都是弥勒,它很可能是未成佛时的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思考。
其实257窟里参观的焦点不是这个思维菩萨,而是西壁南侧的壁画,那是敦煌唯一的一幅九色鹿本生。顺便给大家看看常书鸿先生的摹品: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23/084104cdm1dn5d15ze9zc5.jpg
到了北朝晚些时候,弥勒坐姿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开始出现一种倚坐弥勒菩萨。倚坐一般是释迦牟尼佛的坐姿,弥勒菩萨坐姿的转变反映出弥勒菩萨正逐渐摆脱菩萨的身份向佛的身份靠拢。
很抱歉没能找到莫高窟的倚坐菩萨像,倒是建于北魏永平二年( 509 )的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有这么一尊: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23/084108lukil1bbccycz0ul.jpg
图中央的是大立佛及胁侍菩萨,门侧就是倚坐弥勒菩萨。
时间再晚一点,大约从北齐开始,到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弥勒由倚坐菩萨变为倚坐佛,脱去了菩萨天衣而穿上了佛的袈裟,摘去宝冠换成了螺髻,彻底变成了佛的形象。
敦煌一共三座大佛窟,莫96窟(北大像),莫130窟(南大像),榆林窟第六窟,供奉的都是倚坐的弥勒,都是在唐代开凿的。建大佛窟耗费惊人,投入的人力难以估计,南大像窟就用了三十年时间才建成,也只有国力雄厚的唐朝才有这个实力。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看莫96窟,它建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根据敦煌遗书文献《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前面已经提过武则天下令各州建大云寺,敦煌当时是沙州,在莫高窟动工开凿弥勒大像,应与此有关。
乐山大佛高71米,四川省荣县石刻大佛高52米,莫高窟这一大佛像只能排到第三位。但那两尊大佛都在室外,室内的则以北大佛像位居全国第一。
每一个来到敦煌的人,第一眼看到的都会是96窟,它的“九层楼”已经成为现在莫高窟的标志: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23/084059gselek6sbzdsesed.jpg
它在初唐时原为四层,九世纪时改为五层,民国时才改建为九层,是莫高窟最高的建筑。
这就是北大佛像: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23/084100vyd4543v5hg39yaa.jpg
大佛双腿下垂,作倚坐之势,双目俯视,一手上扬,一手平伸,作施无畏印。塑像的比例是上半身比下半身大,但参观者一般从下往上仰视,头和身视觉上便感觉匀称,可见工匠考虑周详。
不过,其实130窟的南大像更有代表意义。北大像现存塑像是后代根据原作石胎的基本姿态重修,南大像除了施无畏印的右手和腹部略有补塑外,都是盛唐原作。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23/084101kkfj3kjjvzrer3fz.jpg
弥勒像面部丰满,五官匀称,两耳垂肩。东壁开有两个明窗,高度与大像的头、胸相齐,可让人从不同的高度观像。当光线从明窗射入时,明暗对比会使得大像面部轮廓更为分明。
这是侧面看南大像内景: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23/084102uqqmq7t7mkcnwvcy.jpg
不过之所以要提130窟,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这座南大像,主要是为了向大家介绍130窟南壁那幅著名的“都督夫人礼佛图”:
http://attachments01.aswetalk.org/album/201401/23/084107bxlclx2w25j2jcuc.jpg
这图我有一幅巨清楚的大图,可是现在找不到了,呵呵,挖坑不及时填的报应啊。。。
这幅绘于开元年间的巨型壁画是典型的盛唐作品,构图、敷色、形象、动态、笔墨线条均十分出色。然而由于岁月的侵蚀,以及宋代重修不慎,上层壁画碎裂残破。此壁画上世纪四十年代被整幅剥出,由于当时的剥离技术条件太差,多有残缺,画中人物面部动态和衣饰用色均模糊难辨。过去曾经有过两幅临本,但都不如人意,关键之处有随意增删之嫌。幸亏五十年代段文杰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完成了这幅等身巨像复原临本。这一著名摹本目前就在敦煌陈列中心展出。前些年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敦煌艺术大展上,段文杰临摹的这幅《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和常书鸿临摹的《九色鹿本生故事画》都曾参展,我也有幸欣赏到了老一辈敦煌学家在艺术巅峰时期的作品,在这里要向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坚持和奉献就没有今天的敦煌,希望哪位河友能写写他们的事迹,每每看到那些有关报道我都会感动得不能自已,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关于它的介绍很多,最权威的当然是段文杰本人的啦。这里引用段先生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讲演:
开元年间开建的南大像雨道南北的供养人像,突破三百多年的传统,出现了等身巨像和全家组合像,北壁为乐庭像及其三子供养像,乐庭谏头戴软脚蹼头,着青色兰袍,腰束革带,捂荀,乌靴,脚踏花毡,头上张盖,手持香炉,肃穆静立。三子均着蹼头靴袍,双手捧笛,长次子已有官职,着储袍,捧筋,第三子尚幼小,白衣、双开合十、侍从四人,持杖、剑、水并侍立于身后,榜题为:“朝议大夫使持节都督晋昌郡诸军事守晋昌郡太守兼墨离军使赐紫金鱼袋上柱国乐庭供养时”,“男朝散郎…清道率府兵…”,“男承奉郎吏部…”,“男承…”,父子一家都是朝庭官员,特别是乐庭谏的题记,已把他的散官,执事官,勋官全部书出,可以说是一份详尽的唐代“告身”。
南壁是乐庭像夫人及二女供养像,主像为都督夫人超身巨像,面相丰圆,头饰抛家髻,身着大袖衫,肩饰被子被帛,腰束石榴裙,脚登高头履,袖手持巾,捧香炉,二女依次立身后,亦着衫裙被帛,手捧鲜花。主人之后侍女九人,长幼不同,发饰各异,有的两鬓包面、有的鬓垂双鬓,有的戴透额罗睽头、有的着衫裙、有的着槛衫、束装似男儿,人物错落有致,背景饰以垂柳直花,并有蜂蝶飞翔,人与自然景色相结合,使画面富有生意。题记为“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一心供养”、 “女十一娘供养”、“女十二娘供养”,形成一幅唐代贵妇出行图,使庄严神秘的乞求佛枯的队伍,增添了生活情趣。
网上有篇很有文采的介绍,也一并录之如下:
这位都督夫人号太原王氏,是天宝年间敦煌邻郡太守乐庭瓌的妻子。她本是名门闺秀,随夫镇边多年。敦煌人修建130窟大佛时,王氏夫人带头捐了一大笔胭脂钱。所以,按照当时的习惯,她的形象与大佛同在。
画中右起第一位便是都督夫人。身量大,气派足,头顶幡盖,袖笼香炉,一副朝廷命妇的架势。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后排的观众恐怕把她看成瑶台王母了吧?都督夫人的身后跟着她的两个女儿十一娘和十三娘,接下去是手捧供品的奴婢群。她们各依身份不同,一律穿戴着盛唐天宝年间的时世妆,“新装巧样画双蛾,慢裹恒州透额罗”,“留住铅华云一片,犀玉满头花满面”,使得传世的唐画名品《簪花仕女图》和《虢国夫人出行图》,顿时失去了光华。
都督夫人的大女儿十一娘头束高髻,粉面花靥,肩披锦帛,长裙曳地,打扮得既入时又不失素雅。与母亲和妹妹相比,十一娘体态纤秾适度,完全是唐代标准的美人坯子,看到她,你不禁会联想起风华绝代的杨贵妃来。有人说她已经出嫁,也有人说她待字闺中,但人们更愿意相信她“养在深闺人未识”。
后面有一个小丫鬟,手捧鲜花的双髻青衣,穿着一身男子装,梳着一对“丫鬟”髻。脸还没有长满,或许是个新来的吧,乐府女管家给她派了个端花盘的差事。花盘里的花鲜艳欲滴,有点像杏花。让人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
回复 雪个 的帖子
可见,佛们是练瑜伽的,尤其是第一种坐姿。 第一、二张图显示的是“cchere西西河”喔 坐姿太多,记不住,俺学的时候特意跳过去了。 本帖最后由 宋西湖 于 2011-6-30 21:06 编辑
出发前急急地浏览了下,觉得应该很好看,打算回来细看。结果高速上我目睹一起车祸...当时闭上眼脑海里竟然还闪过不久前看到的这些敦煌壁画,{:231:}脑子里全是红与黑在跳...
呼—— ,惊魂未定。
除弥勒坐姿这篇,图看不到(我这里),其他均看得到,此前还不知道佛的坐姿这么有讲究,有过印象,孟子因为妻子踞坐(双腿岔开前伸)不合礼仪而要休妻,孔子也为这个跟友人翻脸过,因为当时人们的“正襟危坐”应该是跪坐,可是,跪坐小腿肚子会粗的,踞坐大腿会粗。。,看看这些佛的坐姿,不光有宗教意义呵,:)都不用小腿承受力量,也未过于散漫不拘,保持了体态,看来,跟佛学坐姿是对的,哈哈,我看电视上网的时候常常是“打坐”式! 本帖最后由 宋西湖 于 2011-6-30 21:14 编辑
去年在网上跟着猜了会儿汉画像石的内容,后来屡屡受挫玩不下去了。。
看,这是个在发微博的!{:3_48:}
嗯?“疑似老公”又出现,汗青,汗青又是谁,汗...⊙﹏⊙b 第四种里的图片无法显示...:( 回复 雪个 的帖子
学习了,多谢。 回复 雪个 的帖子
天哪,你这样仔细分析六朝和汉代尚左还是尚右。我真的大汗。:L 本帖最后由 tonyxu 于 2011-7-5 16:34 编辑
回复 雪个 的帖子
也来打个坐。 这也太搞了吧。这贴怎么就打上个“宗教”的标签了? 艺术类啊 “一切杰出的艺术都是这样:最简练的方式和最丰富的内容,构成最为出神入化的境界。”
-----大道至简,这句话说得太精确了! 太厉害了!!!
俺对太傅阿姨的钦佩如滔滔江水般~~~ 手印也是很麻烦的一个东西。。。 看过之后,才看到这个,现在回想,感觉认识境界大有不同阿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