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革 发表于 2012-9-21 22:02:57

西方经济学史笔记 - 欧洲的历史和理论的分裂(1870-1914)

本帖最后由 鼎革 于 2012-9-21 22:19 编辑

经济学的职业化

1870年以后,出现了全职经济学者,专业杂志开始创刊发论文,如1886年的QJE,1890年的EJ,1892年的JPE。

德国最早,有悠久的经济管理科学传统。创立于1809年的柏林洪堡大学给教授安全无虞的学术环境。德国发行专业学术杂志的时间也比英美早。

洪堡大学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的人才培育。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寂寞和自由。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民主性。在洪堡看来,自由与寂寞是相互关联、依存的,没有寂寞(独立)就没有自由。洪堡大学有29位诺贝尔得主,爱因斯坦是洪堡的老师。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黑格尔。

在法国,经济思想由萨伊、库尔诺等大学教授和桥梁道路学校这样顶尖专科学校的工程师们推动发展。

经济学思维方式改变了,偏离了政治哲学。1900年,“经济学”这个词开始取代“政治经济学”。

用实验心理学来巩固经济学的基础。有人把达尔文思想应用到经济学的演变上。

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瓦尔拉斯(Léon Walras)与数理经济学
具有自然科学背景的人转向了经济学,开始效仿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经济学开始数理化。并从长期发展这样的古典命题转而关注个人行为。

杰文斯发展出了边际效用理论。他的经济学训练来自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却在自己的作品《The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中批判穆勒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传统。李嘉图和斯密认为一件物品要有价值,必先具备效用,但决定价值的是生产成本并非效用。杰文斯认为价值完全取决于效用,价值由边际效用(即最后效用程度)决定。生产成本决定供给量,供给量决定最后效用程度,最后效用程度决定价值。他的出发点是边沁的效用理论,把效用界定为提高快乐和减少痛苦的能力,利用当时的心理学方法,通过观察市场行为来衡量和比较快乐程度。

杰文斯认为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精确测量经济数量并懂得如何用它。
假设: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有四种方法:配置物品、交换物品、生产物品、利用资本。比如,交换的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为,两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其价格之比。他关注消费行为和竞争性市场的价格决定问题。并把统计方法和归纳方法用在经济学中。

瓦尔拉斯发展出了价格理论。他继承了法国从萨伊到孔狄亚克的传统,以稀缺性决定价值为出发点。他建立供求曲线,探讨了多市场均衡的问题。他的分析从两种商品的交换扩大到很多商品的交换过程,从消费扩大到生产(要素服务市场)。他还添加了信用市场,以便对利率做出解释。

瓦尔拉斯的数学模型为联立方程组,以此说明经济整体是环环相扣的。方程组有唯一解(均衡)以及均衡是稳定的。假定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价格就会下降,这是经济向均衡支撑行进的过程。

他提议对土地价值或租金的增加部分征税,因为土地的价值来源于社会。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租金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增加,此项税收收入有保障。

德国和奥地利的经济学
德国:旧历史学派(由Wilhelm Roscher领导),新历史学派(由Gustav Schmoller领导)。

奥地利:门格尔(Karl Menger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原理》),他并不想使经济学科学化,他推崇揭示经济现象的精髓,认为瓦尔拉斯曾经作的分析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决定性,是无视因果关系的。但他也主张边际决定价值。商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满足需要。某种商品的价值就是当人们无法获得该商品时的需求。他假设出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价值随着商品数量的增长而下降。价格只随着交换而出现,并且由价值决定。

和瓦尔拉斯或杰文斯的静态观相比,门格尔认为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竞争是渐渐消除垄断的过程。当人们找到并利用盈利的机会,创造出先前没有的商品,或找到生产现有商品的新方法时,企业家就诞生了。

门格尔强调制度是从商品的性质衍生出来的,这些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私有财产本身。

门格尔提出了在奥地利经济学界的两个学说:一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认为一切分析必须从个人开始,不能从总量开始;另一个是认为社会现象的背后有着天然的规律。

英国的历史经济学与马歇尔学派
英国的Richard Jones和马尔萨斯一起创立了伦敦统计学会(即以后的皇家统计学会)。

Alfred Marshall 在1880-1930年领导英国经济学界,他的著作《Principles of Economics》在1890-1950年间风行。

他从1860年开始用数学语言解释穆勒学说,把杰文斯的效用理论移植到他的供求理论上,来解释需求曲线。他用一套方程式描述一个静态的均衡,发展出局部均衡分析法。他假设人们会根据环境的变化修正自己的行为,把持续、渐进的变化当做经济学的典型特征。

受进化论的影响,马歇尔把企业看做和个人一样的循生命周期而进步的实体。

马歇尔经济学的基础是供求理论,他用每个阶段自由变化的物品来界定时间。对易腐烂物品来说(如鱼),价格取决于需求。对易储存物品来说,价格由卖方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决定,需求只决定销售量。

短期,企业能改变所雇用的不熟练工人的数量,但不能改变熟练工人和设备的效率,也不能改变生产手段。于是,如果需求增加,那么产量增加,成本也增加,价格也增加。

长期内,企业有时间使雇用工人操作设备变得熟练,也有时间改变生产方式。于是,如果需求增加,那么产量增加,成本却可下降,价格下降。

非常长的时间段,由于知识、人口、资本和供求关系变化,代际人口增长,使正常价格发生渐进或漫长的变化。

欧洲经济理论(1900-1914)
帕累托发展和完善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

熊彼得1912年出版《经济发展理论》,论证技术进步是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动力。革新使经济偏离均衡,创造新的赢利机会,经济扩张;当机会消耗殆尽,增长放慢,发生萧条,经济落入新的均衡状态;然后,这个均衡又被新的革新打破。

经济理论家支持自由贸易,包括马歇尔、Edgeworth等;但英德的历史学家却支持保护主义。

维京老海盗 发表于 2012-9-21 23:28:23

鼎导讲课了,搬个小凳子前排坐好~~~话说,帮主这里送了花,回家还送不?

草蜢 发表于 2012-9-21 23:47:42

同搬个小凳子前排坐好。{:189:}

nightelf2020 发表于 2012-9-22 00:40:00

不晓得这想法对不对,经济学在经济学家哪里是理论,但是到统治者手里,就是工具了。

如何挥舞工具,比工具本身更重要。

Dracula 发表于 2012-9-22 01:06:57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对经济思想史很感兴趣,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读过好几遍,不过现在好多都忘了。读了你这篇文章,觉得很亲切。这里随便加几句看法。

李嘉图的理论其实就是在长期,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均衡里,他和杰文斯的边际效用论其实都对。后来马歇尔将两者综合,说他们是一把剪刀的两个刃,李嘉图的理论强调供给,杰文斯的理论强调需求。不过如果市场是卖方垄断,那么李嘉图的结论不对,如果是买方垄断,杰文斯的价格等于边际效用的结论就不对了。

关于用实验心理学来巩固经济学的基础这句,我记得熊彼特的观点是边际效用论其实就是自省,谈不上实验。

瓦尔拉斯现在受推崇的在于一般均衡的思想。不过尽管瓦尔拉斯被称为数理经济学家,同现代经济学家相比,他的数学还差很多,他对一般均衡系统的解的论述就是方程数等于未知数的数量,因此解存在并且有唯一解。线性代数稍好一点的人就知道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对他提出的这个数学问题,得到二十世纪,拓扑学被发明后才能得到解决。

瓦尔拉斯活着的时候没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把目光投向诺贝尔和平奖。认为他的经济理论促进了各个国家经济的和谐发展。不幸没能成功,他自荐的那年,奖给了调停日俄战争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不过看看罗斯福的一生的政治事业,给他个诺贝尔战争奖还差不多,同他比瓦尔拉斯其实还更合适。

对奥地利,我觉得应该提一下庞巴维克,现代经济学的利息理论基本上就是他的理论经过Irving Fisher的简化版。我对这个理论总是觉得有点不是特别信服,不过其他的解释还不如这个理论。

马歇尔的原理我总是想认真读一下,可惜总找不出时间。现在经济学101微观部分还是基本上从原理照搬过来的。熊彼特说马歇尔不仅是经济理论的大师,而且对经济现实有很深的洞见,读一下原著,应该会有很多启发。

对易储存物品来说,价格由卖方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决定,需求只决定销售量。这一句,是不是就是科斯猜想的雏形,贴现率接近1,对于durable goods来说,垄断价格趋进于边际成本,也就是自由竞争价格。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名气很大,但是对经济理论发展的影响却有限。90年代有一阵内生增长理论,熊彼特式的模型,现在也看不大到了。熊彼特完成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时才28岁,随后的研究成就相对来说有点让人失望。我记得读过一个评论认为经济分析史里反复提到的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在30岁以前完成的这个说法,就是熊彼特从自己的经历里总结出来的。

坚持到底 发表于 2012-9-22 05:07:56

拿个小板凳,听课了。

gordon 发表于 2012-9-22 07:17:01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2-9-22 07:32 编辑

爱因斯坦对于柏林大学来说是晚辈,洪堡的老师是哥廷根的海涅.

       “在哥廷根大学,他选听了德国当时著名的语言学家海涅(Christian Gottlob Heyne1729 – 1812)的课,参加了海涅组织的Seminar(即讨论组;前提假设真理上不存在,要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去发现真理、趋近真理、完善真理;采用“归纳式”的推理方式,以事实和经验为根据),深受其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成了一个年轻的新人文主义者。”“在哥廷根大学,他体会到了独立学习而不受干扰,进行科学研究等对学习带来的好处,萌发了之后把独立性与自由性作为大学中卓有成效的学习条件的思想。”

       德国大学改革最初的尝试是哈雷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由哈雷和哥廷根开始的尝试,最终由柏林大学完成。1806年,由于普法战争中的失败,普鲁士失去了包括哈雷大学在内的许多地方。战争的失败激起了德国人的创造力,他们奋发要求自己创立一个新的政府、一个新的军事系统和一种新的教育。德国著名学者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14次公开演讲,呼吁国家当以普及教育为第一要务,要振兴德意志,必须通过普及教育唤醒民族精神。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也表示“朕谨誓以最大的热忱,特别注意与我国民公共教育的事务……国家所有从物质力量失去的,必须从精神力量补回。”在这种背景下,1809年,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上书普鲁士国王,提议创建柏林大学。在普鲁士王国处于极端贫困的情况下,由于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坚信创办柏林大学的主旨是用脑力补偿普鲁士在物质方面所遭受的损失,他仍然答应了洪堡的请求,每年为大学拨款15万塔勒,并选址在华丽的王子宫殿建立了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起初名为腓特烈•威廉大学,1949年改名为目前的柏林洪堡大学。洪堡提出的学院自治、科研与教学统一、教与学的自由这些大原则,可以看成是他在哥廷根学习的经验总结。这种大学理念也包括了柏林大学其他创建者如费希特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等人的思想,同时也受到了莱布尼兹、康德和歌德等人的影响。


       与法国的启蒙运动相比,德国启蒙运动不否定宗教,相反普遍持宽容的态度,希望不同的教派相互容忍、和谐相处。而这一特 点也影响了洪堡的宗教观,在其《论宗教(Uber Religion)》一文中就反映了对宗教宽容的精神,这也正是日后洪堡反对任何教派对大学进行控制和干涉,并在大学教授的选拔任用上不守信仰的局限,只追求其学术才华的思想基础。

  与英法的科学(Science)相比,德国意义上的科学(Wissenschaft)意义更为广泛,它意指最崇高的意义上的知识,即热情地、有条不紊地、独立地追求一切形式的真理,而完全不计功利。德国的研究型大学没有礼拜堂,也没有运动场,体育在这里没有位置。因为研究型大学的目的是追求最高层次上的理论知识,而不是教授诸如工程和贸易等方面的实用知识。德国人专门为工程、农业、贸易、林业、矿业和音乐设立了高等学府。Wissenschaft在德国是一种具有伦理价值的理想追求,而实现这种理想的条件就是学术自由,即研究、教学(Lehrfreiheit)和学习(Lernfreiheit)的自由。Lehrfreiheit意指教师的教学自由,可以讲授自己选择的东西。Lernfreiheit意指学生可以摆脱一切强制和必修的训练、背诵、提问、测验。


       有三种教育形式被普遍采用:讲大课,实验室实践和讨论班。柏林大学的一名数学教授讲授高等代数课时,有四、五百个学生听讲。但是,教授们在自己的身边也会聚集一些有学术热情和献身精神的学生,形成一个学派,教授与门生之间都有比较密切的互动。

      在推崇学术自由和把科研作为教授首要任务的革新过程中,德国大学出现了大学实验室这样融科研与教学为一体的科研机构。1820年,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在吉森大学建立了化学实验室。他打破了传统的自然哲学教学方式,编制了新的教学大纲,创造性地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使学生在实验室中受到系统的训练,然后转入独立的研究阶段。这种将现代试验组织和教育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很快在其它实验科学中得到推广。从而涌现出一大批将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的实验室,例如,柏林大学的物理实验室、莱比锡大学的生理学实验室和心理学实验室等等。


魔术师 发表于 2012-9-22 10:05:53

怎么说呢?我现在对经济学的热情已经没有那么高了。因为经济学中有太多不符合实际的假设,如人性部分;同时经济学越来越成为利益集团牟取利益的工具,越来越偏离真实。比如说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当然是贫富悬殊越来越扩大,但有几个经济学家说到这些?又有哪个国家在改变这个根源?经济学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严谨客观,而是有太多的假设、掩饰(甚至歪曲)和太多的利益争夺。

不拿它当科学看待,可能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

一家之言。

海阔 发表于 2012-9-22 13:07:38

受教了,,看到这种帖子是一个梳理

烟波钓徒 发表于 2012-9-22 15:19:10

听讲中~
不到10个字还不让我发了。。

爱思伯爵 发表于 2012-9-22 16:13:33

谢谢!学习了。

nightelf2020 发表于 2012-9-22 21:13:02

这么说,学好经济学,看看政客怎么说话,就晓得他们要干嘛了,对吧?

Dracula 发表于 2012-9-22 21:39:32

魔术师 发表于 2012-9-22 10: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怎么说呢?我现在对经济学的热情已经没有那么高了。因为经济学中有太多不符合实际的假设,如人性部分;同时 ...

比如说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当然是贫富悬殊越来越扩大,但有几个经济学家说到这些?又有哪个国家在改变这个根源?

你因为什么如此自信贫富差距加大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呢? 贫富差距是如何导致房地产泡沫,进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接近崩溃呢? 有什么经验上非常强的证据支持这个论断呢?

魔术师 发表于 2012-9-23 10:51:54

Dracula 发表于 2012-9-22 21: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因为什么如此自信贫富差距加大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呢? 贫富差距是如何导致房地产泡沫,进而导致整个金融 ...

之前我在虎大一篇文章的回复里说明了这个逻辑,但那篇文章找不到了。大体意思是这样:贫富悬殊造成消费相对投资不足,多余的资本从实体经济流出,进入投机领域,造成资本激烈的博弈和损失;消费信贷带来的消费扩张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消费不足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根基;两个因素叠加,造成了经济危机的产生。至于证据,我不是搞经济学研究的,所以也没有搜集这些数据的习惯,你要是感兴趣可以自己找下。我感觉你比较专业,找这些数据应该不难。

二郎神 发表于 2012-9-28 21:48:24

对1989~2005这个阶段感兴趣,等 待中.......

Dracula 发表于 2012-9-29 02:29:26

魔术师 发表于 2012-9-23 10: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之前我在虎大一篇文章的回复里说明了这个逻辑,但那篇文章找不到了。大体意思是这样:贫富悬殊造成消费相 ...

第一,这个理论看上去说的同,但是如果你试着把它的逻辑翻译成数学模型,就会发现它的内部逻辑有问题。要想推出你想要的理论必须加上很强的不是那么有道理的假设。

第二,即使这个理论没有逻辑漏洞,离证明A是导致B发生的原因这一点还相差很远。由于经济学不是实验科学,在经济学经验研究里要证明causality很难。因此我对你原贴里那么自信感到怀疑。我以前在西西河写过一篇经济学经验研究方法的文章,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


魔术师 发表于 2012-9-29 08:55:00

Dracula 发表于 2012-9-29 0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第一,这个理论看上去说的同,但是如果你试着把它的逻辑翻译成数学模型,就会发现它的内部逻辑有问题。要 ...

说实话,我对在经济研究中使用数学没兴趣,觉得那根本就是骗人的。所以我想我们俩的讨论恐怕很难找到交集了,很遗憾。

鼎革 发表于 2012-9-29 09:53:54

本帖最后由 鼎革 于 2012-9-29 09:56 编辑

Dracula 发表于 2012-9-29 0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第一,这个理论看上去说的同,但是如果你试着把它的逻辑翻译成数学模型,就会发现它的内部逻辑有问题。要 ...

那个系列写得很好,期待你更多的好文章

水翦双眸 发表于 2012-10-21 20:43:59

:lol1870年以后,出现了全职经济学者,专业杂志开始创刊发论文,如1886年的QJE,1890年的EJ,1892年的JPE。
   偶觉得,这句话最大的悲剧在于,从那时起,大部分普通人看不懂经济学者在说什么了。
               最大的喜剧在于,从那时起,专业经济学开始逐渐成为一门科学。

鼎革 发表于 2012-10-21 20:48:26

水翦双眸 发表于 2012-10-21 20: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偶觉得,这句话最大的悲剧在于,从那时起,大部分普通人看不懂经济学者在说什么了。
            ...

大部分普通人也看不懂很多学科。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西方经济学史笔记 - 欧洲的历史和理论的分裂(187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