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蚊子 发表于 昨天 23:22

我扯两句协和“4+4”

闲扯几句,有些可能印象不准,也懒得查资料了

我去年恰好听过协和医学院的招生宣讲会,当时协和医学院的招生主任特地介绍了下临床八年制和“4+4”体系,故相对印象深刻一些。

协和临床八年制每年全国招90个学生,要么是全国五大竞赛(数理化生信息)集训队成员(一共250人)里保送,要么是有能力高考过线清华的择优录取,去年好像招了96个人,多的这6个是国家集训队竞赛保送生。

临床八年制的培训模式大概是先在清华上两年半的预科,跟清华生科院一起上课,然后回到东单那边有1.5年的医学基础教育,之后是3年4个月的临床教育,也在东单,最后有8个月的科研/临床/海外交流计划(叫“高阶鼎石计划”),毕业后是把临床博士后和住院医师规培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理论上讲毕业后入职协和规培的时间,就是读临床博士后的时间。

临床八年制毕业拿博士学位的要求是GPA平均不低于3.2/4.0,重修不多于一门(这个是老协和一直以来的传统,一门不及格重修,两门不及格开除,没有补考),英语过六级并且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看完这个模式之后,你会发现存在一个问题,协和的八年制教学计划是扎扎实实面向临床的,专门科研时间连一年都不够

而现在国内对于顶尖医院或医学院的评价标准,科研成果的权重其实是远远高于临床治疗的

这就造成了一个略有点尴尬的现象,论临床治病和疑难杂症,协和可以说亚洲无敌,但比拼论文的得分,协和临床八年制的毕业生产出是远远不如复旦上交浙大的

难怪饶毅一直吐槽协和说科研不行

你说饶教授讲的是不是真话,那肯定

但你说饶教授讲的是不是全部的真话,嘿嘿,嘿嘿

文化人手里,有的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子


王院长面对这个科研不力的尴尬局面,端出来的药方就是“4+4”,即每年春天在全国最好的37所非医学专业,每年秋天在世界排名QS100大学和美国排名前20文理学院(注意这个哦,前20文理学院,嘿嘿),招45个完成了本科基本教育同时有志于投身医学的学生。

这些学生在后面4年的时间里,第一年在协和上OSF模块,第二年在协和进行临床教学,第三年是临床实习,最后一年是“高阶鼎石计划”。OSF是协和的模块整合课程,大意就是从传统的“器官-系统-功能”向基础临床融合,加快培养速度,具体我也不太懂,直觉上觉得有点儿拔苗助长的意思。

按照王院长的想法,这些人从顶尖高校毕业,带有扎实的非医学背景,再加以医学专业培训,应该能够在医学科研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毕竟很多新知识新观点新项目都是跨学科融合出来的嘛

王院长大概是希望通过“4+4”项目,在不影响传统临床八年制的前提下,补齐协和医学院在科研领域的短板。

这个思路不能算错,但执行的是啥情况呢?最近这几天沸沸扬扬的舆论已经说明了挺多情况

以王辰院长之精明,你以为他看不出来这里的猫腻么?

问题是你自己亲手打开了这扇门,如果又是你给关上的话,之前跑掉的人不会念你的好,被夹住尾巴甚至往路兴叹的同行们,那可就要把怨恨都投射到他王院长身上咯。

这次舆论反噬,对协和医学院乃至王辰来说是一场浩劫,但也未必不是一次刮骨疗毒的风暴







怎这样呢 发表于 14 小时前

协和科研的主力是医科院下属的一系列研究所,比如同在东单的基础所,走的是正常的理科PhD培养体系

晨枫 发表于 14 小时前

医学博士的名称非常误导。

MD就是Medical Doctor,译名不应该带“博士”,直呼医生即可。所以MD的论文不是博士论文,顶多相当于本科毕业论文,董小姐的20多页没毛病。

医学博士是MD-PhD,在规培阶段正经读博、做研究的。他们规培过,有行医资格,但最后走上教学、研究的路。要在医学院当教授,需要MD-PhD,光有临床是不够的。

现在国内至少在名称上两个一锅煮了,弄出这么多事情来。

moletronic 发表于 13 小时前

MD翻成医学博士已经很多年了吧,当年新语丝上就有讨论。国内医学本科-->MD-->医学博士-->PhD。俺一哥们老婆是上医本科,F2跟着过来,在隔壁大学附属医院找了个PostDoc。。。

semtex 发表于 13 小时前

协和这个4+4和美国的区别还是挺大的。美国的MD就是为临床培养的,没啥写论文。

美国的MD 入学主要看三个方面:
1. 数理化的GPA。
2. MCAT 考试。
3. 医疗相关的课外活动。

协和的入学就是学校排名和推荐信。这俩可做文章的地方太多了。

长叶林 发表于 12 小时前

当年竞赛成绩不够,但还是贱贱的去问了一下协和。人家说,你这个成绩,有北京户口就能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扯两句协和“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