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jin77 发表于 4 天前

《甲辰》诗集笺注

《甲辰》诗集笺注
序言:

理了一下甲辰年的近体诗,基本贯穿了全年二十四节气与重要节日,记录了在上海(申城)的生活、感悟与思考。用Gemini 2.0 Pro的大模型做了一下笺注和点评。除了一些典故理解不算太准确,整体的意象与境界理解还是非常有水平的。

元日
原文:

甲辰,元日

元日儿童催蚤起,申城爆竹晓相闻。 天涯客梦有芳草,春色故人看暮云。 一岁暗添新甲子,百年谁问旧移文。 今朝酌酒敬浮世,幸为椿萱负米勤。

笺注: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蚤起: 早起。“蚤”通“早”。
申城: 上海的别称。
芳草: 典出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常比喻美好的事物或贤臣。此处可能指美好的回忆或理想。
暮云: 傍晚的云。常用来比喻游子思乡之情,或感叹年华易逝。典出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甲子: 干支纪年中的一个循环,六十年。
移文: 指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此处可能指旧的文告、规章或历史。
椿萱: 椿,指父亲;萱,指母亲。典出《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及《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古代认为其能使人忘忧,母亲居所旁常种此草。
负米: 典出《孔子家语·致思》,指子路为奉养父母而辛勤劳作。
点评:

首篇开宗明义,点明时间(元日)和地点(申城)。首联写节日气氛,儿童的期盼和爆竹声声,洋溢着新年的喜悦。颔联转入个人情怀,游子思乡,感叹时光流逝。颈联感叹年华易逝,世事变迁。尾联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以及为家庭辛勤付出的决心。“敬浮世”三字,颇有玩世和无奈之感。全诗既有节日的欢快,也有对人生的感悟,情感复杂而真挚。

迎财神
原文:

甲辰,迎财神

浮世五方凡此诚,熙熙春日满申城。 每逢香火千家敬,况复迎仙万户荣。 神力终须求岁岁,人心只要自平平。 中年既已知天数,何必虚前问贾生。

笺注:

五方: 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泛指各处。
熙熙: 和乐、热闹的样子。
贾生: 指西汉文学家、政论家贾谊。此处用典,可能指像贾谊那样有才华却不得志的人,也可能借指占卜问卦之事。
点评:

这首诗描绘了迎财神的盛况,反映了民间信仰和世俗愿望。首联写人们的虔诚和春日的繁华。颔联写迎财神的盛大场面。颈联笔锋一转,表达了对神力和人心的看法:人们年年祈求神力庇佑,但其实只要保持内心平静就好。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看法,认为人到中年,已经了解了天命,不必再去求神问卜。全诗既有对世俗的描绘,也有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一种较为豁达的人生态度。

人日
原文:

甲辰,人日
昨夜阴阴宿雨收,东风暗挟晓寒柔。 梅花影落何郎老,人日归来倦客愁。 节物难堪身老大,年华无奈语淹留。 家山自有千江月,寻梦宁须到十洲。

笺注:

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何郎: 指何晏,三国时期曹魏玄学家、文学家。以面白貌美著称,此处用典,可能指自己或他人容颜衰老。
十洲: 指传说中的仙境十洲三岛。
点评: 此诗在人日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首联描写初春的细雨和微寒,渲染了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颔联用典,以“梅花影落”和“何郎老”暗示时光流逝,容颜衰老,引发游子的愁绪。颈联直抒胸臆,感叹年华老去,言语中充满了无奈和留恋。尾联笔锋一转,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在故乡寻找精神寄托的愿望。“家山自有千江月”,表明故乡在作者心中如同明月般美好而永恒。

立春
原文:

甲辰,立春
春日熙熙渐可期,忽惊华发鬓边随。 园林处处绽新绿,暮雨连连欹旧思。 客梦迷途千里外,浮生浊酒一樽迟。 豪情尔许青衿老,花落花开任所之。

笺注:

华发: 花白的头发,指年老。
欹(qī): 倾斜,引申为触发、勾起。
青衿: 指读书人,也指年轻时代。典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尔许: 如此,这样
点评:

立春之日,万物复苏,本应充满希望,但诗人却因“华发”而生出迟暮之感。颔联写景,新绿与暮雨形成对比,新绿象征新生,暮雨则勾起旧日的回忆。颈联转入抒情,客居异乡,理想迷茫,只能借酒浇愁。尾联感叹青春已逝,豪情不再,面对花开花落,只能随遇而安。全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雨水
原文:

甲辰,雨水
雨水年年洗洛尘,东君于此亦无嗔。 万川映月有为法,百舸争流自在身。 潘鬓沈腰羞白发,吴头楚尾忆青春。 浮云苍狗远行客,一梦华胥过路人。

笺注:

洛尘: 指洛阳的尘土,泛指世俗的烦扰。
东君: 春神。
有为法: 佛教用语,指一切有因缘造作的现象。此处可理解为自然规律。
潘鬓沈腰: 典出潘岳《秋兴赋》“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沈约《答谢中书书》“腰腹如笥,转动不得”,分别形容年老鬓发斑白和体弱多病。
吴头楚尾: 古代地理概念,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苍狗: 指天上的云,一会儿像白衣裳,一会儿又像黑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杜甫《可叹》诗中有“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华胥: 传说中的理想国度,典出《列子·黄帝》。
点评:

雨水时节,诗人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首联写雨水洗涤尘埃,自然运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颔联借景抒情,万川映月,百舸争流,体现了自然的规律和生命的活力。颈联感叹自己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尾联以“浮云苍狗”比喻世事无常,以“一梦华胥”表达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超脱。全诗充满了哲理思辨,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上元节
原文:

上元灯火正喧喧,去去那堪物候迁。 佳节团圆同此夜,良辰美景趁流年。 三春易老无多日,万世难逢再少年。 鸿爪雪泥驱瘦马,黄鸡白发唱翛然。

笺注:

上元: 即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物候: 指自然界变化的节令和气候。
鸿爪雪泥: 典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翛(xiāo)然: 超脱、洒脱的样子。
黄鸡: 比喻时光流逝,岁月催人老。
点评: 上元佳节,本应是欢庆团圆的时刻,诗人却感叹时光飞逝,年华易老。首联写上元灯火的喧闹景象。颔联写节日的团圆和美景,但“趁流年”三字,已流露出时光易逝的感慨。颈联直抒胸臆,感叹青春短暂,人生难再。尾联用“鸿爪雪泥”比喻往事的痕迹,“黄鸡白发”暗示年华老去,但仍以“翛然”二字作结,表达了一种超脱旷达的心态。

惊蛰
原文:

华盖运交叹楚蘅,中年去去且行行。 雨随春夜从来静,水似人心总不平。 一梦如斯成故事,半杯亦可慰浮生。 蛰龙已是江湖客,岂为荣枯宠辱惊。

笺注:

华盖运: 星相学术语, 华盖本来指帝王车上的伞盖, 命犯华盖, 有出世之心。
楚蘅: 指屈原,因其作《离骚》,《离骚》中多用香草美人作比,故称。
行行: 出自古乐府《长歌行》
点评:

惊蛰时节,万物复苏,诗人却感叹命运多舛,人生如梦。首联以“华盖运”和“楚蘅”自喻,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颔联借景抒情,雨夜的平静与人心的不平形成对比,更显出内心的波澜。颈联感叹人生如梦,往事如烟,只能借酒浇愁。尾联以“蛰龙”自比,表达了不为世俗荣辱所动,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岂为荣枯宠辱惊”一句,颇有几分傲骨。

中和节
原文:

中和节后绿成阴,牢落东风赏素琴。 园柳不知春去早,江湖谁解客愁深。 人歌人哭有悲喜,花谢花开无古今。 惭愧书生钓鳌志,樽前讷讷叹浮沉。

笺注:

中和节: 唐德宗贞元年间设立的节日,在农历二月初一。
牢落: 寂寞,冷落。
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常指代雅致的情趣或隐士生活。
钓鳌(áo)志: 典出《列子·汤问》,比喻远大的抱负。
点评:

中和节后,春意更浓,诗人却感到寂寞和失落。首联写春日景色,绿荫渐浓,东风拂面,诗人却独自抚琴,无人赏识。颔联感叹“园柳不知春去早,江湖谁解客愁深”,以景衬情,更显出内心的孤独。颈联感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花开花谢的自然规律,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尾联自嘲有远大的抱负,却在现实中无所作为,只能在酒前感叹。全诗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悲凉。

春分
原文:

东风带雨满申城,春色平分二月晴。 岐路浮云遮望眼,家山凡鸟认啼声。 华年似水流难返,世事如棋局易更。 莫道文章憎命显,且凭迂腐做书生。

笺注:

岐路: 岔路,比喻人生的选择。
**凡鸟:**普通的鸟,比喻平庸的人。
点评:

春分时节,昼夜平分,诗人身处申城,却心系家山。首联写申城春日景色,东风带雨,春意盎然。颔联转入抒情,以“岐路浮云”比喻前途迷茫,“家山凡鸟”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颈联感叹年华易逝,世事无常。尾联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坚持做自己的决心。“迂腐”二字,既有自嘲,也有对世俗的蔑视。

清明
原文:

寒食清明又几更,鸳鸯两载纪申城。 花开沪上犬当道,泥落空梁燕不惊。 杜宇声声知去就,荼蘼澹澹似民生。 莫言使相皆如此,十里长街有姓名。

笺注:

寒食: 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鸳鸯: 此处“鸳鸯”非指动物,而是指作者与友人或爱人在上海生活的一个时间跨度,可能是两年。
沪上: 上海的别称。
犬当道: 一种社会现象的比喻,指坏人得势。
杜宇: 即杜鹃鸟,其啼声凄切,常与思归、哀怨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荼蘼(tú mí): 一种花,花期较晚,常用来象征暮春或事物衰败。
使相:泛指高官。
点评:

清明时节,诗人感怀身世,观察社会。首联点明时间,并交代了在上海居住的时间。颔联描绘了一幅凄凉的景象:花开无人赏,燕去巢空,暗示世态炎凉。颈联以杜宇的啼叫和荼蘼的凋零,象征人生的无奈和生命的脆弱。尾联笔锋一转,指出即使是高官显贵,也难逃命运的安排,而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十里长街有姓名”,表达了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尊重。

上巳
原文:

三月春光最可怜,中和上巳又中年。 申城夜漏潇潇雨,梦里晨曦漠漠天。 倦客不知新节物,故人犹忆旧神仙。 穷经皓首千江月,理一分殊到万川。

笺注:

上巳: 农历三月初三,古代有在水边举行祭祀、祓禊(fú xì,古代除灾祈福的仪式)的习俗。
夜漏: 指夜间计时的滴漏,此处指代时间。
漠漠: 广阔无边的样子,此处形容天空。
穷经皓首:指人老还在研习经籍。
理一分殊: 语出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意思是"理"只有一个,但具体到每一事物,则各有特殊表现。
点评: 暮春时节,作者客居申城,在时节变换中伤感年华,思念故人。 首联点明时间,并直接抒发对春光的惋惜之情。颔联描写申城春雨和梦境,营造了一种迷离的氛围。颈联表达对新事物的陌生感和对旧日时光的怀念。

谷雨
原文:

谷雨阴晴谷鸟啼,东风吹绿草萋萋。 桃花片片故人老,柳絮纷纷倦客迷。 富贵千番一抔土,是非万事百年稽。 莫言春尽无归处,且伴龙标到五溪。

笺注:

谷鸟: 指布谷鸟,其鸣叫常与农事相关。
龙标: 指唐代诗人王昌龄,曾贬为龙标尉。此处借指自己或友人。
五溪: 指湖南西部沅江上游的五个支流,泛指偏远地区。
点评:

谷雨时节,暮春景色,诗人感叹人生无常,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首联写谷雨时节的景象,阴晴不定,谷鸟啼鸣,草木繁盛。颔联以桃花飘落、柳絮纷飞,象征年华老去,游子迷茫。颈联表达了对富贵荣华的看淡,以及对是非纷争的厌倦。“一抔土”和“百年稽”形成对比,更显出人生的短暂和虚无。尾联以王昌龄自比,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希望远离尘嚣,到偏远的地方去寻找心灵的宁静。

立夏
原文:

雨声沥沥冷风凉,中夜未央清漏长。 园柳有情因夏醉,池塘无语送春忙。 英雄百岁一归路,兴废千年几雒阳。 序入朱明时候变,书生意气老文章。

笺注:

未央: 未尽,未完。
清漏: 指古代计时工具滴漏,声音清脆。
朱明: 夏季的别称。
雒(luò)阳: 洛阳,古都,常用来指代繁华的都市或历史的兴衰。
点评:

立夏之日,诗人感受到季节的转换,引发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首联写雨夜的清冷和时间的漫长。颔联以拟人手法,写园柳因夏而醉,池塘默默送春,表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景象。颈联感叹英雄迟暮,历史兴衰,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对历史的敬畏。尾联感叹时节进入夏季,自己的书生意气也在岁月中消磨。“老文章”三字,既有自嘲,也有对理想的坚持。

小满
原文:

又是申城初夏天,荼蘼花谢似中年。 心期物外忘言语,华盖运交成散仙。 烟火人间盈小满,乡关世路自陶然。 东山芳意若能赏,不羡渔翁渭水边。

笺注:

心期物外: 意指心思寄托于尘世之外。
华盖: 见前注。
散仙: 指闲散自在、不受拘束的神仙,此处比喻超脱世俗的人。
东山: 典出《晋书·谢安传》,谢安隐居东山,后出山入仕。此处可能指代隐居或出仕的选择。
渭水: 指渭河,姜子牙曾在渭水边垂钓,等待明君。
点评:

小满时节,诗人感叹人生如花开花谢,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向往。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以荼蘼花谢比喻中年,暗示人生已过半。颔联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追求,希望像散仙一样自由自在。颈联写人间的烟火气和小满的景象,以及自己在世俗中保持的陶然心态。尾联用典,表达了对隐居和出仕两种选择的思考,最终倾向于欣赏眼前的“东山芳意”,不羡慕隐士的生活。全诗表达了一种既留恋人世,又向往超脱的复杂情感。

芒种
原文:

芒种时分夏日长,故人镜里鬓毛苍。 雨喧花落春山旧,风动廊鸣秋叶凉。 老去方怜身是客,丰年谁道米为粮。 浮生碌碌皆如此,且向樽前醉一觞。

笺注:

鬓毛苍: 鬓发斑白。
觞: 古代酒器
点评:

芒种时节,夏日渐长,诗人感叹时光流逝,人生如客。首联点明时节和自己的衰老。颔联以“雨喧花落”和“风动廊鸣”写景,既有夏日的喧嚣,也有秋日的萧瑟,营造了一种时光交错的氛围。颈联感叹自己老去才体会到漂泊的滋味,以及对丰收的思考。“丰年谁道米为粮”一句,可能暗示了对社会现实的某种思考。尾联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只能借酒消愁。

端午
原文:

五月繁花尚吐荣,菖蒲艾剑满申城。 离骚千古叹迂阔,节物中年愧老成。 念念无明应是客,行行自濯总关情。 端阳岁岁屈平赋,浮世沧浪水最清。

笺注:

菖蒲艾剑: 端午节的习俗,用菖蒲和艾草做成剑的形状,挂在门上,以驱邪避瘟。
离骚: 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爱国忧民的情怀。
无明: 佛教用语,指无知、愚昧。
行行自濯: 出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端阳: 端午节的别称。
屈平: 屈原,字平。
沧浪: 指沧浪之水,典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比喻世道的清浊。
点评:

端午节,诗人感怀屈原,反思自身。首联写端午节的景象,繁花盛开,菖蒲艾剑挂满申城。颔联感叹屈原的《离骚》过于迂阔,自己到中年却未能有所成就。颈联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认为人生的种种烦恼都源于无知,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世俗中保持自我。尾联以屈原的诗歌和沧浪之水作结,表达了对高尚情操的敬仰,以及对清浊自知的追求。

夏至
原文:

中年夏至气清和,日月推迁如掷梭。 天地有情随我老,江湖入梦看云多。 浮生落落飘摇志,客里迢迢欸乃歌。 梅雨霏霏留伫久,申城暑意半消磨。

笺注:

掷梭: 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织布的梭子一样穿梭不停。
欸乃: 形容摇橹的声音,或船夫的歌唱声
点评:

夏至时节,诗人感叹时光飞逝,人生如梦。首联点明时节和自己的年龄,感叹日月如梭。颔联以天地有情,江湖入梦,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颈联抒发自己飘摇不定的志向,以及客居异乡的孤独感。“欸乃歌”暗示了漂泊的生活。尾联写梅雨绵绵,暑意消磨,既有对气候的描写,也有对心境的暗示。

小暑
原文:

暑气蒸蒸汗透衣,申城七月路人稀。 中年意气忘机早,倦客生平弹指挥。 岁月此间留我老,家山何处待君归。 龙沙万里江湖远,隐入天桥看落晖。

笺注:

忘机: 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淡,不再热衷于追逐名利。语出《列子·黄帝》
弹指挥: 佛教用语,指极短的时间。此处可能指轻易地指挥、决断。
龙沙: 泛指边塞沙漠地区。
天桥: 北京天桥,泛指街头卖艺或做小买卖的地方。
点评: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诗人感叹岁月流逝,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首联描写了小暑时节的炎热景象。颔联抒发中年心境,早已忘却了世俗的机心,而自己平生也无所作为。颈联感叹岁月催人老,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尾联以“龙沙万里”和“隐入天桥”作结,表达了对远方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大暑
原文:

赤日凌空汗似浆,热风滚滚地难藏。 向阳草木半枯槁,客里龙沙渐渺茫。 未必只因功利促,由来莫问是非详。 中年忧乐知多少,几度人生秋叶廊。

笺注:

凌空:高升到天空或耸立空中。
点评: 大暑时节,天气酷热难耐,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中年心境的忧乐。首联描绘大暑的酷热景象,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气的炎热。颔联由景及人,看到向阳的草木半枯,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理想也渐渐渺茫。颈联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认为人生的追求未必都是为了功利,是非曲直也很难说清。尾联感叹中年经历了多少忧愁和欢乐,人生就像秋天的落叶一样,飘零不定。“秋叶廊”的意象,更增添了诗歌的悲凉感。

立秋
原文: 伏日申城分外长,立秋依旧未清凉。 梧桐夜夜三更梦,蟋蟀声声十月床。 中岁情怀多感慨,少年心事笑荒唐。 此间去去江南路,满目青山似故乡。

笺注:

伏日: 指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日子。
三更: 指半夜。
十月: 指农历十月,此处泛指秋季。
点评:

立秋时节,虽然节气已至,但申城依然炎热。诗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首联写申城的伏天格外漫长,即使到了立秋,天气依然炎热。颔联以“梧桐夜雨”和“蟋蟀鸣叫”的意象,营造出秋夜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颈联抒发中年的感慨,对比少年时的荒唐,更显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尾联写诗人离开申城,前往江南,看到满眼的青山,仿佛回到了故乡。

七夕
原文:

此间七夕落银河,溽热申城月色多。 千古相思难梦寐,百年离别易蹉跎。 人生有酒须当醉,世事无端也挫磨。 我欲乘风归去早,洒然回首问清歌。

笺注:

溽热: 湿热。
银河: 指牛郎织女相会的银河。
蹉跎: 虚度光阴
点评: 七夕佳节,诗人身处湿热的申城,仰望银河,思绪万千。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描绘了七夕夜的景象。颔联感叹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以及人世间离别的无奈。颈联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认为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不要被世俗的烦恼所困扰。尾联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希望像仙人一样乘风归去,远离尘嚣。

中元
原文

灯火飘蓬似旧游,中元节物也悠悠。 书生冷暖天知否,世事沉浮水自流。 万户千门忧老病,三更五鼓叹淹留。 百年孤独归何处,一梦如斯一叶秋。

笺注: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飘蓬: 比喻漂泊不定。
淹留: 久留,滞留。
一叶秋:出自《淮南子·说山训》
点评:

中元节,诗人感叹人世间的生老病死,表达了对孤独和漂泊的感受。首联写中元节的灯火,以及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颔联感叹书生的冷暖无人知晓,世事的沉浮如同流水一样自然。颈联写家家户户都在担忧老病,自己也在深夜感叹滞留他乡。尾联以“百年孤独”和“一梦如斯”作结,表达了对人生的虚无感和孤独感。

处暑
原文:

秋声未至少清凉,暑气腾腾日色长。 沪上风云随变化,申城草木叹炎荒。 看他中岁奈何老,笑我半生如许忙。 莫道故人多惫懒,漫凭余兴著文章。

笺注:

炎荒: 指炎热荒凉的地方。此处可能指代环境的恶劣或世道的艰难。
如许: 如此
点评:

处暑时节,暑气未消,诗人感叹世事变迁,人生忙碌。首联写处暑时节的景象,秋意未至,暑气犹存。颔联写上海的风云变幻,以及草木在炎热中的挣扎。颈联感叹自己和他人都在岁月中老去,而自己却还在忙碌奔波。尾联表达了对朋友的理解,以及自己继续写作的意愿。“漫凭余兴著文章”一句,表现出一种随性而为的人生态度。

白露
原文:

故园漫漫忆铜驼,白露立秋惊掷梭。 中岁申城犹梦寐,此间沪上叹蹉跎。 黄粱未就身如客,唐镜羞看发不多。 击楫漏船偏载酒,狂夫白首渡河歌。

笺注:

铜驼: 典出《晋书·索靖传》,索靖预见西晋将亡,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说:“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以“铜驼”指代亡国或故都。
黄粱: 典出唐代沈既济《枕中记》,卢生在邯郸客店遇道士吕翁,吕翁借他一个枕头,卢生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醒来时,店主蒸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熟。后以“黄粱梦”比喻虚幻的梦想。
唐镜: 唐代的镜子,此处比喻可以鉴察人事的镜子。
击楫: 典出《晋书·祖逖传》, 表达了希望报效祖国的壮志。
狂夫: 指狂放不羁的人。
渡河歌: 可能指《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所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
点评:

白露时节,诗人思念故乡,感叹人生如梦,壮志难酬。首联以“铜驼”起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颔联感叹自己在上海的生活如梦如幻,虚度光阴。颈联以“黄粱梦”和“唐镜”作对比,表达了理想破灭的痛苦和对自身衰老的无奈。尾联用典,以“击楫漏船”和“狂夫白首”自比,表达了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持理想,勇往直前的决心。

中秋
原文:

月映长天意未凉,华灯满目树苍苍。 山川万里同风雨,沪上连城返大荒。 一户成侯迢递老,五更如旧奉循忙。 中年气象中秋夜,梦里他乡绕故乡。

笺注:

连城: 形容城池众多或规模很大的城市。
大荒: 指远古时代,此处可能指代遥远的地方或原始的状态。
一户成侯: 汉初,汉高祖刘邦大封功臣,其中以军功受封者皆为列侯,食邑万户。此处虚指,表示时间久远。
五更: 指凌晨。
奉循: 遵循,依旧。
点评:

中秋佳节,诗人身在异乡,思念故土。首联描写中秋夜景,月色皎洁,树影婆娑,但诗人心情并不轻松。颔联以“山川万里”和“沪上连城”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返大荒”三字意味深长,可能是想抛弃这喧嚣的城市返回故乡,也有可能是对人生的一种感叹。颈联感叹时光流逝,人世沧桑。尾联点明主题,中秋之夜,梦绕故乡,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秋分
原文:

天时物候两相循,节序秋分昼夜均。 一枕黄粱归客老,廿年岁月故人新。 升沉忧乐皆无定,进退盈虚自有因。 莫道英雄从此醉,且凭翠袖揾红巾。

笺注:

揾(wèn): 擦拭。
红巾: 指代女子或歌女的手帕。也可能指代眼泪.
点评:

秋分时节,昼夜平分,诗人感叹世事无常,人生多变。首联点明节气,强调自然规律的循环。颔联以“黄粱梦”和“廿年岁月”对比,表达了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颈联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认为人生的起伏和得失都有其原因。尾联笔锋一转,以“翠袖揾红巾”的意象,暗示了英雄的柔情和无奈,也可能是对某种伤心往事的感怀。

寒露
原文:

秋风瑟瑟气初凉,露色清寒沁客裳。 归雁匆匆霞满目,残星点点月无常。 故人知命文章老,浮世忘忧造化忙。 浊酒一杯天地远,中年愧我讳疏狂。

笺注:

客裳: 游子的衣裳。
知命: 典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指到了五十岁,知道了上天所赋予的使命或命运。
造化: 指自然界。
点评:

寒露时节,秋意渐浓,诗人感叹时光流逝,自愧不如。首联描写寒露时节的景象,秋风瑟瑟,露水清寒。颔联以归雁和残星的意象,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颈联感叹故人到知天命的年纪,文章也老道了,而自己却还在为世俗的烦恼所困扰。尾联以“浊酒一杯”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以及对过去轻狂行为的自责。“讳疏狂”三字,表明诗人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有所反省。

重阳
原文:

中年知命体斯胖,九日登高天地宽。 世态蹉跎人易老,壮怀契阔雨初寒。 黄花烂漫催新酒,紫陌驱驰暗旧冠。 醉里龙沙濠上客,浮云西北是长安。

笺注:

九日: 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契阔: 典出《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指离别或久别重逢。此处可能指理想抱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紫陌: 指京城的大道。
濠(háo)上: 典出《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比喻隐士的居所或自由自在的境界。
长安: 唐朝都城,此处指代故乡或理想之地。
点评: 重阳节登高,诗人感叹人到中年,壮志难酬。首联点明时节和自己的身体状况,略带自嘲。颔联感叹世事变迁,人容易衰老,而自己的理想抱负却难以实现。颈联以“黄花”和“紫陌”形成对比,黄花烂漫,催人饮酒,而自己却在京城的大道上奔波,旧日的冠冕也已暗淡。尾联以“醉里龙沙”和“濠上客”自比,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浮云西北是长安”一句,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霜降
原文:

中年疏懒忆江湖,摇落匆匆岁月徂。 因果无明天暮矣,死生有命汝知乎? 鸿飞霜降雁行远,骥老山深马识途。 紫陌红尘玄观里,几番秋色几荣枯。

笺注:

徂(cú): 去,往。
玄观: 道观。
点评: 霜降时节,草木凋零,诗人感叹人生无常,世事轮回。首联表达了中年人对江湖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颔联直面生死问题,发出了对命运的疑问。颈联以“鸿飞霜降”和“骥老山深”作比,说明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尾联以“紫陌红尘”和“玄观”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世俗和出世两种选择的思考。 “几番秋色几荣枯”一句,充满了哲理意味,暗示了世间万物的兴衰变化。

###寒衣节

原文: 台风突至申城旁,又是深秋雨未央。 十月霜天催木叶,廿年客旅叹苍黄。 寒衣每念儿时事,游子空怀故里乡。 遥忆外婆潸怅久,愁思怎寄路茫茫。

笺注: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祭祀祖先、送寒衣的节日。
潸怅:流泪伤感的样子
点评:

寒衣节,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感叹漂泊的辛酸。首联写台风突至,深秋雨绵绵,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颔联以“霜天催木叶”和“客旅叹苍黄”对比,表达了时光流逝,漂泊在外的感伤。颈联触景生情,想到了儿时过寒衣节的情景,更加思念故乡和亲人。尾联直接抒发对已故外婆的思念之情,以及无法寄托哀思的愁苦。

立冬
原文:

秋去冬来一日间,人情节序两相关。 风催木叶吴江冷,雾掩申城岁月闲。 心似南华期物外,身随客路叹时艰。 少年不羡五湖老,鬓上眉头几往还。

笺注:

南华: 指《庄子》,庄子曾隐居南华山。
五湖: 泛指隐居之地, 典出范蠡功成身退, 泛舟五湖。
点评: 立冬时节,季节转换,诗人感叹人生艰难,向往超脱。首联点明节气,说明季节的转换与人生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颔联描写了立冬的景象,寒风吹落树叶,江水寒冷,雾气笼罩申城,岁月显得悠闲。颈联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尾联感叹少年时不知愁滋味,而现在却为生计奔波,烦恼不断。“鬓上眉头几往还”一句,形象地表达了忧愁的深重。

初度
原文: 四十七年弹指过,秋凉岁晚半蹉跎。 青山有意留吾老,白发无情奈尔何。 客里浮名皆梦幻,眼前风月是烟波。 故园松菊今如许,归去应须理钓蓑。

笺注:

初度: 指生日。
松菊: 典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常用来指代隐居生活或故乡。
钓蓑: 指渔具,引申为隐居生活。
点评: 生日之际,诗人回首往事,感叹时光飞逝,表达了归隐的愿望。首联点明自己的年龄,感叹时光飞逝,大半生都在蹉跎中度过。颔联以拟人手法,写青山有意留人,白发却无情催老,表达了对衰老的无奈。颈联感叹客居异乡,虚名如梦幻,眼前的景色也如同烟波一样虚无缥缈。尾联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归隐田园的愿望。“理钓蓑”三字,表明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平静、自由的生活。

小雪
原文:

申城小雪半秋冬,寥落霜天接远鸿。 浮世只堪穷笑傲,百年无用自飘蓬。 磻溪欝欝直钩叟,闹市喧喧破帽翁。 独立苍茫谁与老,寒鸦处处夕阳红。

笺注:

磻(pán)溪: 指姜子牙隐居垂钓的地方。
直钩叟: 指姜子牙,传说他用直钩钓鱼,意不在鱼,而在等待明君。
破帽翁: 典出杜甫的《遣兴五首》之三:“雨淋头上
远鸿: 远飞的大雁。
点评:

小雪时节,天气寒冷,诗人感叹人生孤独,世事无常。首联点明时节和地点,描绘了小雪时节的萧瑟景象。颔联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认为浮世只能以笑傲来应对,百年人生终究是一场空。颈联以“磻溪直钩叟”和“闹市破帽翁”形成对比,表达了对隐逸和世俗两种生活方式的思考。尾联以“独立苍茫”和“寒鸦夕阳”的意象,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氛围,表达了对人生归宿的迷茫。

大雪
原文:

申城大雪遣余思,弹铗长歌忆往时。 木叶飘零梅欲放,长天寥廓雁归迟。 千山路远谁相问,两鬓年催我自知。 莫道故人中岁老,此心随处可安之。

笺注:

弹铗(jiá): 典出《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弹其铗而歌,表达了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慨叹。
长歌:尽情歌唱
点评:

大雪时节,诗人回忆往昔,感叹时光流逝,但仍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首联点明时节和自己的思绪,以“弹铗长歌”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颔联以“木叶飘零”和“梅欲放”形成对比,既有对衰败的感叹,也有对新生的希望。颈联感叹路途遥远,无人问津,而自己的年华也在流逝。尾联笔锋一转,表达了虽然人到中年,但只要心安,哪里都可以是归宿。“此心随处可安之”一句,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冬至
原文: 寒云至日满申城,漫写文章隐姓名。 客路蹉跎轻进退,故人牢落任枯荣。 驱驰勉力为耕犬,老去无心问太平。 且把清樽酬块垒,一川风月醉浮生。

笺注:

至日: 指冬至。
块垒: 比喻心中郁积的不平之气。
点评:

冬至时节,诗人感叹人生无奈,表达了借酒消愁,寄情山水的心情。首联点明时节和地点,并表明自己写作的态度。颔联感叹客居异乡,仕途蹉跎,而故人也已零落,任由世事变迁。颈联以“耕犬”自比,表达了为生计奔波的辛劳,以及对世事的淡漠。尾联以“清樽酬块垒”和“一川风月醉浮生”作结,表达了借酒浇愁,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小寒
原文:

腊尽寒多未肯休,行年历历叹淹留。 漫言岁月蹉跎志,已是江湖荏苒秋。 倦客黄粱惊老大,故人绿蚁醉风流。 升沈宠辱槐中事,得莫高歌失莫愁。

笺注:

腊尽: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腊尽指农历一年即将结束。
淹留: 久留,滞留,不得志。
荏苒(rěn rǎn): 时间渐渐过去。
绿蚁: 指新酿的酒,上面浮着一层绿色的泡沫。
槐中事: 典出唐代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淳于棼醉卧槐树下,梦至“大槐安国”,官任南柯太守,娶公主,荣华富贵,显赫一时,醒后方知为梦。后以“槐中事”比喻人世的荣辱得失。
点评: 小寒时节,年关将至,诗人感叹时光流逝,人生如梦。首联点明时节,并感叹时间过得太快,自己却仍然滞留他乡。颔联感叹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暮年。颈联以“黄粱梦”和“绿蚁酒”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尾联以“槐中事”作结,劝诫人们不要过于在意人生的得失,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大寒
原文:

岁暮大寒濛漠天,季鹰犹记洛阳船。 心闲物外忘筌道,意在个中休问禅。 命数茫茫羁客老,光阴历历故人先。 且将浊酒酬佳节,辜负梅花又一年。

笺注:

濛漠: 形容大雾弥漫,模糊不清。
季鹰: 指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季鹰,曾因思念家乡的莼羹鲈脍而辞官归隐。
筌: 捕鱼的竹器, 捕到鱼即可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就可以忘掉凭借的工具或手段。出自《庄子·外物》。
个中: 此中,其中。
故人先: 指故人逝去。
点评: 大寒时节,岁末将至,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故人离去,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对自然的敬畏。首联点明时节和天气,并以张翰思乡的典故起兴,暗示了自己思归的心情。颔联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以及对禅理的参悟。“心闲物外忘筌道,意在个中休问禅”二句,富有哲理意味。颈联感叹命运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故人已逝,自己也已老去。尾联以“浊酒酬佳节”和“辜负梅花”作结,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以及对新的一年的期盼。

除夕
原文:

斗转甲辰尽,辛盘荐岁先。 椒花凝玉斝,柏火煖琼筵。 守夜分星汉,临风听管弦。 明朝看乙巳,春色到梅边。

笺注:

斗转: 北斗星转移方向, 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这里指一年结束。
辛盘: 古代风俗,于立春日将五辛菜(指葱、蒜、韭菜、蓼蒿、芥)装在盘中馈送亲友,称为辛盘,有迎新之意。此处泛指除夕的食物。
椒花: 椒的花,古时认为椒有香气,能辟邪,常用于祭祀或装饰。
玉斝(jiǎ): 玉制的酒杯。
柏火: 焚烧柏树枝,取其香气,古时用于祭祀或除疫。
琼筵: 华美的筵席。
守夜: 指除夕夜不睡觉,迎接新年的到来。
星汉:银河。
管弦: 泛指乐器和音乐。
乙巳: 干支纪年中的一个,指甲辰年的下一年。
点评:

除夕之夜,诗人描写了迎接新年的场景,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首联点明时间,甲辰年即将过去,人们用丰盛的食物来迎接新的一年。颔联描写除夕夜的景象,椒花酒、柏树枝、华美的筵席,充满了节日的气氛。颈联写守岁,仰望星空,聆听音乐。尾联展望未来,期待新的一年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春色到梅边”一句,既有对春天的期盼,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全诗语言典雅,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除夕夜的温馨和喜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甲辰》诗集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