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jin77 发表于 6 天前

警惕“环保”名义下的偏见与谎言

警惕“环保”名义下的偏见与谎言——解构纪录片《穹顶之下》对中国的深层伤害与战略误导

因为写了柴静作品《看见》的书评,公号上又是被追着咬了几天。那我就干脆做得更彻底一点,评一评这个曾经大热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吧

一、 引言:“环保”议题背后的大国博弈与意识形态渗透
2015年,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以其震撼的画面、个人化的叙事和悲情基调,迅速引爆了中国社会对雾霾问题的关注,其影响力至今仍未完全消散。诚然,该片在唤醒公众环保意识、推动环境议题公开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我们绝不能被其精心打造的“环保”外衣和强大的传播“光环”所蒙蔽。一旦剥去感性的外壳,进行深入的理性剖析,我们就会发现,这部标榜“客观”、“真诚”的纪录片,实则预设立场、充斥着偏见,其所谓的“客观性”根本经不起推敲。更重要的是,它所传播的不仅仅是关于环境的信息,更是一种潜在的、具有破坏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大国博弈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意图。

本文的核心观点在于:《穹顶之下》以“环保”为名,行“偏见”与“战略误导”之实。它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策略,运用双重标准进行“价值批判”,依靠数据操纵来构建“认知误导”,最终对中国人民的情感造成了深层次的伤害,并极有可能被外部势力所利用,进而损害国家利益、干扰中国发展进程、破坏社会稳定。它绝非一面客观反映中国环境问题的镜子,而更像一把带有强烈预设偏见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割着中国社会的痛点,试图通过“环保”议题来削弱中国的发展权和国际话语权,最终服务于一种特定的国际权力格局。

因此,对《穹顶之下》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性解构,不仅关乎我们如何看待一部纪录片,更关乎如何在全球权力博弈的背景下,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维护客观真实的认知,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本文将从“双重标准”、“数据操纵”和“情感伤害与战略误导”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层层剥开《穹顶之下》的“伪装”,揭示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图。

二、 双重标准下的“选择性失明”: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战略围堵与“环保霸权”
《穹顶之下》看似聚焦中国雾霾问题,实则在叙事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一套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对中国进行了一种“选择性苛责”。这种苛责并非建立在客观事实和公正评价的基础之上,而是深深植根于西方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非西方世界的傲慢与偏见,以及在全球权力格局中对中国的战略围堵,乃至试图构建一种“环保霸权”。


影片在历史、责任和标准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标准”,这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偏差,更是一种战略选择。

历史维度的“双标”: 影片将今日的中国与今日的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仿佛西方国家天然拥有清洁的环境,而中国的环境污染则完全是中国自身发展模式的“原罪”。这种刻意营造的对比,完全无视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早期所经历的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历史。从19世纪伦敦的“雾都”悲剧,到20世纪中叶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再到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严重污染,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无一例外地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其污染程度和持续时间,往往比中国今日的雾霾问题更为严重。更重要的是,影片完全回避了西方国家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先行者”,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所应承担的首要责任。正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的高碳排放模式,成为了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推手”。《穹顶之下》用西方今日经过治理后的“优等生”形象,来苛责仍处于发展中阶段、且正在积极治理污染的中国,这不仅是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漠视,是西方中心主义傲慢心态的集中体现,更是对中国崛起的一种战略焦虑的体现,试图通过“环保”议题来道德绑架中国,限制中国的发展空间。

责任维度的“双标”: 影片虽然指出了中国国内的污染源,如燃煤、工业排放等,这固然有其现实依据,但却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无视了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问题上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以及发达国家“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对全球环境的巨大压力。西方国家长期以来通过产业转移,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将自身的“碳足迹”转移到其他地区,同时又通过国际贸易,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吸纳”到自身的消费体系之中,从而将环境污染的“恶果”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这种“既要享受发展成果,又要逃避环境责任”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双重标准”。《穹顶之下》将矛头直指中国“自身的问题”,却对这些更深层次的全球责任分配不公、南北发展差距等问题避而不谈,甚至只字不提,这不仅是一种不公正的评价,更是一种维护西方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的策略,试图让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历史罪责和现实利益“买单”。

更值得警惕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自身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和行动,与它们在《穹顶之下》这类叙事中所展现的“道德优越感”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暴露了其“环保”口号背后的虚伪性和双重标准。美国曾是《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但却在2001年以“不符合美国经济利益”为由宣布退出,拒绝承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近年来,美国政府更是悍然退出了《巴黎协定》,这一系列“退群”、“毁约”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破坏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也暴露了某些西方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极端利己主义和霸权主义心态。它们一方面利用“环保”议题对发展中国家施压,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却拒绝承担自身应尽的历史责任和现实义务,甚至不惜破坏国际规则和多边合作机制,这种“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做法,充分说明了“环保”在某些时候已经沦为一种地缘政治工具,被用来维护西方国家的霸权地位和战略利益。

标准维度的“双标”: 《穹顶之下》在环保标准的设定上也流露出一种“理想主义”的“双重标准”。影片所推崇的“清洁能源”、“绿色生活”、“循环经济”等环保模式,固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方向,也代表了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却脱离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和资源禀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能源需求巨大,煤炭在能源结构中仍占据主体地位,这是由中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短期内根本无法完全放弃煤炭,转向完全依赖清洁能源。环保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必须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程度、社会承受能力以及国际合作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匹配。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推行较高水平的环保标准,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长期经济发展、技术积累和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基础之上。如果无视这些现实条件,盲目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甚至提出更高、更“理想化”的要求,无异于“拔苗助长”、“缘木求鱼”,不仅难以实现,反而可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穹顶之下》所推崇的“理想主义”环保标准,实际上是脱离中国实际的“空中楼阁”,背后隐藏着西方“精英阶层”的傲慢,以及试图用“道德高地”来限制中国发展空间、迟滞中国发展进程的企图。这实际上是一种“环保霸权”,即利用自身在环保技术和话语权上的优势,强行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其“环保标准”,并以此来获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力。

三、 数据操纵背后的“认知陷阱”:真假参半的“信息迷雾”与“战略焦虑”下的舆论战
如果说“双重标准”体现了《穹顶之下》在价值判断上的偏颇和战略意图,那么“数据操纵”则暴露了该片在客观性上的缺失和对公众认知的潜在危害。这部纪录片表面上标榜“以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通过对数据的选择性引用、片面解读和“情绪化”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为观众精心编织了一个个“认知陷阱”,制造了一片真假参半的“信息迷雾”。这种“信息迷雾”不仅误导了公众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客观认知,更可能引发社会焦虑、动摇发展信心,甚至被外部势力所利用,成为对中国进行“舆论战”的工具。


为了营造“中国环境全面沦陷”、“环境危机迫在眉睫”的“危言耸听”效果,《穹顶之下》大量引用极端污染案例,例如空气质量指数(AQI)“爆表”的时刻,PM2.5浓度突破“警戒线”的场景,重污染城市空气质量“触目惊心”的画面等等。这些数据固然能够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但却并不能代表中国空气质量的整体水平和平均状况。事实上,即使在雾霾问题较为突出的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也并非每时每刻都处于“爆表”状态。官方发布的空气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虽然不容乐观,但整体水平仍然处于可接受范围内,“严重污染”只是少数时段和区域的个别现象,且呈现逐年改善的趋势。《穹顶之下》“以偏概全”地选取极端个例进行放大渲染,却对更具代表性的平均数据、“好转”数据、“进步”数据“选择性失明”,这种“报忧不报喜”的信息呈现方式,明显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其目的并非客观呈现事实,而是为了制造“恐慌”氛围,激发公众的“负面情绪”。更令人遗憾的是,影片对中国政府在环保治理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几乎只字不提,仿佛中国的环保事业一片黑暗,毫无希望,这完全不符合事实。

在数据的解读上,《穹顶之下》也存在着严重的“误导”和“扭曲”,甚至可以说是“有意为之”。例如,在讨论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影片大量引用医学研究报告和专家访谈,试图证明雾霾与肺癌等疾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然而,科学研究的结论往往有其特定的前提、限定条件和适用范围,“相关性”并不等同于“因果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雾霾作为一种复杂的环境污染物,可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相关”,但这种“相关性”更多的是一种统计学意义上的风险增加,并不能简单地推导出“雾霾直接导致肺癌”的确定性因果结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雾霾对健康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复杂、多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其影响程度也因人而异,受到个体健康状况、暴露时间、防护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穹顶之下》断章取义地引用医学研究数据,将“相关性”偷换成“因果性”,将“概率风险”夸大为“必然结果”,显然是在夸大雾霾的健康危害,误导公众对科学认知的理解,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制造社会恐慌、激化医患矛盾的意图。

同样,在分析污染来源时,影片将矛头主要指向燃煤和工业排放,虽然这些确实是重要的污染源,但雾霾的成因极其复杂,汽车尾气、道路扬尘、建筑施工、秸秆焚烧,甚至餐饮油烟、居民取暖等,都是重要的“贡献者”。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雾霾的主要成因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北方的一些城市,冬季燃煤取暖是雾霾的重要来源;而在南方的一些城市,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可能占据主导地位。《穹顶之下》将雾霾问题简单归咎于“工业排放”,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排放,显然是以偏概全,不够科学,也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这种“归因单一”的做法,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图:将环境问题归咎于中国特定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国有经济,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推行“私有化”、“自由化”等西方经济模式制造舆论。

在叙事手法上,《穹顶之下》更是极尽“煽情”和“夸大”之能事,充分利用了“情感”的力量来影响观众的判断。“致癌”、“致命”、“不可逆转”、“毒气”、“绝症”等极具煽动性和视觉冲击力的词汇在影片中频繁出现,“呼吸等于慢性自杀”、“雾霾等于绝症”、“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就是等死”等极端化的言论也不绝于耳。这些耸人听闻的描述,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引发公众的焦虑、恐惧甚至愤怒情绪,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雾霾的实际危害,扭曲了公众对环境风险的理性认知,甚至可能导致“过度恐慌”和“非理性行为”。更令人担忧的是,《穹顶之下》还特意渲染雾霾对儿童健康的“特殊危害”,柴静以“母亲”的身份,讲述女儿出生即患上肿瘤的个人经历,并将女儿的病情与雾霾进行“疑似关联”。这种将个人不幸遭遇与公共议题捆绑、将“个体”经历“普遍化”的“个人化叙事”,虽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共情效应”,能够迅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和保护欲,但却极易诱导观众将“个别案例”视为“普遍现象”,将“概率风险”误认为“必然结果”,从而产生群体性的“儿童健康焦虑”,甚至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以情动人”的策略,看似“真诚”,实则是一种高明的“情感操纵”,其目的并非真正关心公众健康,而是为了引导舆论、制造社会对立、破坏社会稳定。

四、 “以情动人”下的“情感伤害”与“战略误导”:解构中国发展叙事的“软刀子”
《穹顶之下》的危害,不仅在于其“双重标准”的价值批判和“数据操纵”的认知误导,更在于其对中国人民情感的深层次伤害,以及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潜在战略误导。这部纪录片以“环保”为切入点,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 “文化战争” 和 “意识形态渗透”,试图通过“解构”中国的发展叙事,来达到“削弱”中国自信、“瓦解”中国模式、“颠覆”中国道路的最终目的。


影片通过“以偏概全”的叙事,在客观上抹黑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发展成就。它片面地强调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环境代价,渲染了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却有意无意地弱化甚至忽略了中国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科技进步、国际地位提升等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叙事方式,极易诱导观众将中国的快速发展与环境污染简单地划上等号,将中国的发展模式污名化为“高污染、高消耗、不可持续”的“黑色模式”,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产生质疑,甚至产生“道路自信”的动摇。然而,任何一个有良知、有理性的中国人,都无法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扩大,都是不容抹杀的客观事实,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穹顶之下》对中国发展成就的“选择性失明”和“刻意贬低”,无疑深深刺痛了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中国人的心,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认同感,这种情感上的伤害是难以估量、难以弥补的。

影片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环保治理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视而不见”,更是加剧了这种情感上的伤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 “背叛”。整部纪录片的基调是悲观和消极的,从头到尾都笼罩着一种“环境末日”的氛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光明,仿佛中国的环保事业已经走到了“绝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政府并非对环境问题“无动于衷”、“置若罔闻”,相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中国政府在环保领域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精力,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强有力的治理措施,并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发展、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例如,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中国政府 ശക്ത推进“蓝天保卫战”,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包括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清洁能源、控制燃煤消费、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升级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重污染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大幅降低。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中国政府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湖泊的水污染防治,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的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现改善趋势,主要江河湖泊水质优良比例不断提高。

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中国政府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强对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等。

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中国政府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中国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不仅在国内大力推进环境保护,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是《巴黎协定》的积极推动者和坚定维护者,认真履行减排承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领导作用。中国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合作,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与沿线国家共同应对环境挑战,分享绿色发展经验。

这些“环保努力”和“治理成效”是“实实在在”的,是“有目共睹”的,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也是中国对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贡献。《穹顶之下》对这些积极的变化和进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反而一味地渲染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治理的滞后性,这不仅是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环保努力的“抹杀”,也是对中国环保事业的“歪曲”,更是对中国国际形象的“损害”。这种“选择性呈现”和“悲观基调”,无疑会打击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削弱社会正能量,甚至瓦解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力量。

更令人担忧的是,《穹顶之下》这种“自揭家丑”式的批判,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迎合了西方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偏见和“妖魔化”叙事,加剧了西方舆论对中国环境问题的负面炒作,给中国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甚至可能成为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的工具。该片在国内引发巨大反响的同时,也迅速传播到海外,被西方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和转载,成为了西方舆论“妖魔化”中国、攻击中国体制、质疑中国发展模式的“绝佳素材”。一些境外反华势力更是“如获至宝”,借题发挥,恶意炒作,试图将《穹顶之下》包装成“中国环境崩溃”、“中国政府不作为”、“中国威胁论”的“铁证”,以此来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破坏中国的国际合作,遏制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这种来自外部的负面压力,不仅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更可能影响中国的国际合作和发展机遇,甚至对中国的国内社会稳定造成潜在威胁。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被持续“妖魔化”,其国际合作和发展空间必然会受到挤压;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对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成就产生怀疑,其社会凝聚力和发展动力必然会受到削弱;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内部矛盾被不断激化,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秩序必然会受到挑战。《穹顶之下》所传播的,不仅仅是关于环境的信息,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它试图通过“环保”议题,解构中国的发展叙事,否定中国的发展成就,削弱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动摇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种“软刀子”式的文化渗透和战略误导,比直接的军事对抗和经济制裁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其最终目的,是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五、 结论:超越“环保”表象,洞悉“权力”本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所以综合起来看,《穹顶之下》绝非一部客观公正的环保纪录片,而是一部预设立场、带有强烈偏见和战略意图的舆论引导片。它精心设计的“双重标准”的价值批判,“数据操纵”的认知误导,以及对中国人民情感的深层次伤害和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潜在战略误导,都充分暴露了其“真实面目”与“环保外衣”之间的巨大反差。这部纪录片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国际权力博弈、意识形态斗争和文明冲突的复杂现实。

面对复杂而严峻的环境问题,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意识形态渗透,我们需要的绝不是“情绪化”的宣泄和“标签化”的批判,而是“理性化”的思辨、“建设性”的行动和“战略性”的思考。我们既要正视中国环境所面临的挑战,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也要充分肯定中国在环保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要深刻反思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和教训,也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既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要时刻警惕那些打着“环保”旗号,实则“包藏祸心”的“伪环保”叙事,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真正的环保,应该建立在理性认知、客观分析、公正评价、务实行动的基础之上,是为全人类的共同福祉服务,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服务,而绝不能沦为某些国家推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遏制他国发展,挑起意识形态对抗的工具。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与某些西方国家口头上高喊环保,行动上却“退群”、“毁约”、推卸责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国际承诺,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荒漠化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和战略思维能力,不被“情绪煽动”所左右,不被“信息误导”所迷惑,更不能被“战略误导”所利用。我们要超越“环保”的表象,洞悉其背后的“权力”本质,认清“伪环保”叙事背后的“陷阱”和“阴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警惕“环保”名义下的偏见与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