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枫 发表于 2024-6-3 20:03:32

看不懂的艺术就不是好艺术吗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设计对公众开放,结果部分展品引起争议,还带出“专业的为什么要向公众道歉”的争论。争论的关键在于

1、                  什么才是美

2、                  谁来界定美

美是一种感觉。10个人对同一件事情可以有11种感觉,因为至少有一个人的感觉会变。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人看烦了成白菜,就是这个道理。要不然佟丽娅、章子怡也不会离婚了。

美还真是“我要我喜欢,我不要你喜欢”的事情。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就是美的吗?也未必。人民群众眼里的美首先是容易受到舆论影响的,喇叭裤、蛤蟆镜曾经是美的,现在是俗的,这就是舆论导向的作用。年画曾经是美的,现在是过时的,这也是舆论导向的作用。

反过来,人民群众普遍不喜闻乐见的,但在“名气”和从众心理的诱导下,可能会“被迫”认为是美的。毕加索、莫迪格利亚尼、安迪·瓦豪尔、康定斯基,都是“公认”的名家,作品都价值连城。但抓一个路人来,不告诉他们这是名画,价值连城,可能反响更多的是“这都什么东西!”

我也会从众。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人的作品我也看不出名堂来。我在各地美术馆看到过不少毕加索,还在马德里看到过毕加索最著名的《格尔尼卡》,端详了半天,还是没有共鸣。我曾经以为这是印刷品和原作的差异,印刷质量差异、画幅大小都有影响,原作的冲击力确实强大得多。但就毕加索而言,看来不是,看到过很多原作,还是共鸣不起来。他早期的斗牛画没有那么抽象,倒是看得饶有兴味,买了几张画片。

康定斯基、安迪·瓦豪尔索性敬而远之。莫迪格利亚尼也绝对谈不上喜欢。巴黎的蓬皮杜中心从进去到出来,从头到底一头雾水,只有大门外的喷水池还有点兴味,我对奥赛更有感,卢浮宫则太老气横秋。

但这只是我,肯定不代表这些大师的作品缺乏艺术价值,不美。

画家绘画需要专业的技能,观众审美不需要。仅此而已。

画家眼里的美和观众眼里的美还未必是一样的。引起共鸣与画家和观众的个人经历和认知有关,共鸣是可遇而不得的的。引起当代人的共鸣更是难得,梵高、维米尔、莫迪格利亚尼在生前都不得意,作品在死后才作得到高度赞美。

毕加索在生前就享尽殊荣。有故事说他请木匠打一个架子,木匠说,你画一个样子,我好照着做。毕加索画好,问木匠多少钱,木匠说,不要钱,请你在角落上签名,把画样送给我就行了,这就值足够的钱了。不知道这故事是不是真的,但真是有可能。毕加索说过,他买不起自己的画。这句话是真的,有案可查的。

毕加索在生前的名气未必是有那么多知音,有不小的可能是因为二战爆发前夜他的作品正好在纽约巡展,其中就有痛斥西班牙内战的《格尔尼卡》,引起观众(尤其是美国观众)的共鸣,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今天依然缺乏知音。在今天,他的名气更是因为作品值钱。值钱就是有价值吗?那是把艺术当作商品了。必须说,如今收藏高价值艺术品的人中,真正懂艺术的未必多,很多是把这当作保值甚至升值的投资,至少是炫耀的本钱。这不能说是错误,但偏离艺术的本意了。

艺术的本意首先表达自己,其次才是引起共鸣。追求功名利禄则是生意经,不是艺术。

梵高画出来的是自己看到的世界,康定斯基画出来的是自己理解的世界,夏加尔画出来的是自己想要的世界。

能引起共鸣的艺术品一般认为是好艺术品,但也不一定。一些在当时红极一时的艺术品,时过境迁之后,沦为“二流艺术品”。还有一些在当时被认为“什么东西”,后来成为名垂青史的名作。

19世纪法国画家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在生前被誉为最了不起的画家,红极一时,风头盖过安格尔、大卫,但他的学院派画风很快在新兴的印象主义的冲击下过时,直到近些年才被“重新发现”,但依然一般人依然对他感到陌生。在音乐界也是一样,安东尼奥·萨利埃里曾经红极一时,但莫扎特的出现使得他黯然失色,如今只有研究音乐史或者看电影《莫扎特》的时候才有人想起这个名字。

这些艺术家在红极一时的时候,得到广泛共鸣,这是他们的商业成功,但最终在艺术史上黯然失色。在艺术史上名垂青史,这才是艺术家真正追求的。但这只能挣得,不能求取。

相反,印象派在“出道”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后来那么高的声誉,旅居巴黎的美国富婆Gertrude Stein的慷慨支持是印象派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她收藏的大量作品在现在看来是“三钱不值两钱”买入的,但这对当时的穷画家来说已经是慷慨解囊了,因为印象派还没有得到承认,她给的绝对高于“市场价”。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里,男主角看到墙上挂满但Gertrude不以为然的印象派名作,垂涎三尺,“能不能卖给我几幅,比如几百块钱……”,现在的市价应该大多要加好几个零。

对于观众来说,有共鸣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名气反而是极端次要的东西,除非艺术品对你的意义来说就是投资。

“像真的一样”的绘画容易理解,也因此容易引起共鸣,但美术早就过了“像真的一样”的阶段,没有什么绘画会比照相更加传真。现代美术必然更加注重传达感受和理念,某种变形、抽象、隐喻是必然的,观众能看懂这样的变形、抽象和隐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现代美术也必然是小众的。

老外公师从徐悲鸿,对《田横五百义士》推崇有加,但对“蹩脚马”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徐悲鸿在浪费自己的艺术天才,名利缠身了。我对《田横五百义士》有不同看法,对“蹩脚马”也没有那么深恶痛绝,但老外公对艺术的观念我还是赞同的:

艺术以表现自己为首要,赢得共鸣为其次,尤其要远离功名利禄。

所以,这还真是“自己开心就好”的事。

美院毕设的同学肯定把自己的感受和理念融入了“垃圾纸盒”里,或许也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共鸣,但没有得到公众的共鸣。老实说,也得不到我的共鸣。我对现代主义并不一概排斥,对雕刻、建筑中的还能接受一点,Eero Saarinen、Santiago Calatrava、Henri Moore、Constantin Brâncuși还很赞赏,但对印象派之后的绘画中的现代主义不大能接受。这只是我个人的“问题”。

对于这件作品和其他我没法产生共鸣的作品,我只能说:“这不是我的菜”。但我没有资格说这些作品不该存在,没有资格说作品在浪费公众的感情,更不认为应该存在“专业的向公众道歉”的事。

我也真心希望这能成为被公众所接受的对待艺术的态度。

艺术是主观的,不仅对画家如此,对观众也如此。看不懂的艺术未必不是好艺术,看懂的艺术也未必是好艺术。

艺术不是非捧即杀的对象。在追捧和社死之间,有很大的空间。谁都需要空间,艺术家尤其需要空间。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4-6-3 21:25:42

本帖最后由 smileREGENT 于 2024-6-3 21:28 编辑

不是很懂画。但是我想文学,影视,包括游戏,这些同样称为艺术的东西,应该是有共通的地方的。

首先,一些触碰到红线的垃圾除外。所谓有触碰高压电线的自由,高压电线也保留电死你的权利。

创作者有创作的自由,观者有评论的自由。更进一步的:

创作者在面对他人的评论时,既可以选择吸取意见加以改正,也可以选择忽视评论坚持自我,但唯独不能用"这届观众不行"作为借口,来否认甚至禁止观者的评价。

当一本书发表之后,就不再属于作者本人了。艺术作品的传播过程及其引起的反响,也应视为该作品的一部分。

观者在面对自己无法欣赏的作品时,既可以选择右上角点叉叉,也可以选择发表负面的评论,但唯独不能用"看都看不懂"作为借口,宣扬必须销毁作品甚至作者本人。

艺术不是非捧即杀的对象。在追捧和社死之间,有很大的空间。谁都需要空间,艺术家尤其需要空间。

至于究竟是创作者更有水平,到底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还是观者正确,不过是无病呻吟,故弄玄虚。

想来,只能交给时间了。

yanei 发表于 2024-6-3 22:11:33

话说天下还有老兄不知道的事情吗?:)安迪瓦豪尔是不是设计汤罐头的那位?记得他被归为“通俗艺术”类(Pop Art),确实通到了我这个俗人。现在家里冰箱上还贴着一个他的毛主席画像。蓬皮杜中心压根就没想进去,外面看看就好。喜欢中国古代艺术的强烈推荐巴黎的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那里还有别处(除了吴哥窟本窟)没见到过的吴哥窟建筑。

晨枫 发表于 2024-6-4 07:51:08

yanei 发表于 2024-6-3 08:11
话说天下还有老兄不知道的事情吗?:)安迪瓦豪尔是不是设计汤罐头的那位?记得他被归为“通俗艺术”类(Po ...

咳,天下我不知道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啦,我都不去数它。

对,Andy Warhol就是那个。我实在喜欢不起来。我的口味还是停留在后印象派和Art Deco,再也不与时俱进了。

我喜欢很小众的Raoul Duffy和Erte。


Raoul Duffy


Erte

晨枫 发表于 2024-6-4 07:54:19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4-6-3 17:55 编辑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24-6-3 07:25
不是很懂画。但是我想文学,影视,包括游戏,这些同样称为艺术的东西,应该是有共通的地方的。

首先,一些 ...

不能同意更多。

说到底,这就是“我不赞赏你的作品,但我捍卫你创作自由的权力”。

艺术能否得到时代公众的共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估计李白杜甫生前也只是得到文人雅士的共鸣,绝大多数老百姓大字不识一个,黄河老船夫肯定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有不同的看法。

现代人拥抱唐诗宋词一方面是出于名气,更多的是由于普及教育。

抽象派、先锋派艺术至今不是普及教育的一部分,但我不确定即使成为一部分了能不能改变公众的观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不懂的艺术就不是好艺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