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资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型
外资从中国撤离是大新闻,但与此同时,西方(尤其是欧洲)大公司继续在中国砸大钱。这似乎是矛盾的,但反映的或许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变,和在华外资的结构性转变。中国外资其实有3/4是绕道香港“出口转内销”的,真正来自境外的外资只占1/4。另外,外资也分中小企业和跨国大公司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前者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供应链完整的优点,以外销为主。这部分也包括外包生产的国际大牌。大牌自己只做设计,生产包给“信得过”的外包方。服装、鞋帽是这样,很多港台资的小厂专干这个;iPhone也是这样,富士康就是专干这个的。后者则是大众汽车、BASF等,重点在开拓中国市场,反手出口反而是近年才有的事。
近年大陆经济遇冷,“出口转内销”也随之冷却。但欧美(尤其是欧洲,特别是德国)大型投资反而在增加。2019年至2022年,单项平均投资规模增长45%,达到491万美元。合同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在2022年占53%,为6535亿元,2023年1月至3月的季度达到2233亿元,增长10.4%。汽车、IT、制药等大厂都在坚守中国市场,这个市场太重要了。
正是看到这样的趋势,美国对IT投资中国严加限制,否则肥水还要继续流往中国,因为中国IT市场占世界的30%。
另一方面,大陆厂家的技术、质量越来越好,成本控制也更好,大量顶替了原来外资中小企业的外销业务,挤出大量外资中小企业,这些才是离场的主力。20年前,欧美中小企业才是涌到中国投资的主力,现在这些中小企业实际上是竞争不过中国本土企业了,国内市场打不过本土企业,出口市场都被挤占了,不跑更待何时。
对欧美的坏消息是:中国油车还是只能拼量不拼质,但三菱等已经被卷出中国了,而中国电车卷到世界上去了,把欧美品牌打得找不着北,只有特斯拉例外。汽车事关欧美主要制造业大国的国计民生,中国电车卷到之地,必然引发摩擦。美国已经铜墙铁壁了,欧洲也要开始了。
芯片方面,中国在高端还是被掐脖子,但华为7nm、5nm已经是顶到孟良崮半山腰的刺刀尖,中低端芯片则有席地卷来的势头,可能像钢铁、光伏一样对世界芯片市场带来深刻影响。高端芯片是红花,但量大管饱的中低端芯片才是绿叶。离开了绿叶的红花只有凋谢的份。
正是因为看到这点,西方跨国大公司还是坚守中国市场,不能脱离了中国市场这个地气,而中东主权基金也涌进中国,不仅尽赚钱的本份,也通过“投资换技术”把中国拉到自己的国家,推动“石油之后”的中东经济。
这都是与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有关的。
中国不仅是全频谱制造业超级大国,也是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出口已经以机电、信息、化工为主,早年的服装、鞋帽、玩具已经退缩到很后面的位置。这正是西方中小企业纷纷退出的重要原因。他们在落地的时候,对中国还是先进技术,现在已经落伍了,中国出口的大头也在很大程度上要么国际品牌只是贴牌,要么索性摆脱了国际品牌。
投资和贸易是基于互补,在中低端制造业方面,欧美已经补不了中国,只有高端制造业还有互补的空间。这正是结构性转型之所在。 贸易战促进了国产替代。疫情国外歇菜,给了国内机会。几年期间,国内完成了产业升级。
一个标志就是中国对韩国开始顺差,对日本、德国是基本打平手。
另外一个就是出口新三样,尤其是汽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