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杂谈:从授人以渔说开去
旧帖整理美国安卓杨竞选提出个人均基本收入每月千元的计划。结果在中国人这里引起到底应该“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的争论。
说实话,安卓杨的这个提案既没有做到“授人以渔”也没有做到“授人以鱼”。
无条件撒钱,显然不是“授人以渔”。而从“授人以鱼”的角度来说,其实也不是啥美妙的东西。安卓杨的提案要求给所有18岁以上公民无条件每月发一千的生活费。表面上看,大家的可支配收入一下子多了一千,当然会花出去。问题在于这每月一千(或者每年一万二)是所有人同时上升的。而事实上并没有更多的商品生产出来对应这些多出来的钱。也就是说这笔钱其实只会造成商品价格上涨,大家的实际购买力还是和以前一样。甚至由于打破了平衡,在某些商品领域还会造成价格疯涨,从而形成恶性通胀。
更不用说美国现在的赤字是1.1万亿,安卓杨的计划需要每年三万亿的资金,相当于美国现在每年的联邦税收总额。他这个3万亿是要加在这个赤字上的。也就是说赤字变成至少4.1万亿才够。要么就要每年多征3万亿的税。如果靠赤字的话,也就每年印3万亿美元的钞票。美联储搞了多年量化宽松也就印了这么多钱罢了。真每年都印3万亿,美元就成了金元卷了。
那么怎样授人以渔呢?
无条件发钱只是为通货膨胀开绿灯。那么有人说干脆对富人收高额税收,然后把这笔钱平均分配给老百姓行不行呢?其实这也是有问题的。2018年美国人均GDP 是$62,853(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A939RC0A052NBEA )。这6万美元如果只是平均分配到个人头上其实是会造成购买力出问题的。
举例来说,现代一部个人电脑也就几百到几千美元,六万美元足可以买很多。但是一旦上升到服务器就至少几万了。上升到超算就要论亿了。六万美元是绝对不够的。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要点不仅仅是“公平分配”,更重要的是取消生产和消费的盲目性。六万美元给个人,个人最多买些奢侈品。而对于需要投入更多劳动的产品就无法消费,也没有意愿消费。这时就需要更大的经济体(公司,国家等等)来进行这个消费和投入。这才能集中使用资金,有效利用资金。
我以前说过,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意义不单单是一般等价物,更重要的是对于劳动力的计量单位和劳动成果的分配凭证。调节资本就是调节劳动力的投入。资本集中使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劳动力。而在什么方向上使用劳动力也就变为马克思理论里的传统命题“如何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性。”
所以,在宏观上归根到底的问题还是如何使用资本与向何处投入资本的问题。这就要求一个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经济计划。当然,像前苏联那样搞到生产一块糖都要计划也是过犹不及的。如何做到宽严有度就是考研执政者的功力了。
那么是不是做到经济有计划就可以了呢?这也是不够的。经济的本质是人的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生产,运输,交换等等经济活动。劳动是需要劳动技能的。而劳动技能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尤其明显。美国的竞争力之所以下降,技术劳动力的日益缺乏是重大原因之一。好像来美国开玻璃厂的曹总就感叹过美国已经找不到像样的产业工人之类。
那么为什么美国像样的产业工人日益减少?说起来,在玻璃厂工作似乎并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技术。曹总在中国的厂子,工人平均文化水平也就是初中吧。而美国可是实现了全民高中义务教育的。
同样的问题其实也可以放在中国。中国实现了9年制义务教育,为啥每年还是有那么多孩子辍学?
归根到底,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但生活不是免费的。不论中外,绝大多数辍学生的辍学原因都是经济原因。如果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孩子早早就得开始工作,甚至会走入邪道。美国的情况比中国更糟糕的一点是从60年代性解放开始,美国的核心家庭开始崩溃。经过60年的演变,到现在美国的单亲家庭成为常态。在这种家庭里,往往单亲父母是低收入者,而且要打两份以上的工才能勉强糊口。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指望其子女安心学习呢?
所以像三德子鼓吹的上大学免费其实并不能完全解决就学问题,尤其是穷人的就学问题。与其给所有人不论贫富一律平等的免费大学,还不如设立这样一个奖学制度:
所有收入在5万美元(中位收入)以下家庭的孩子出生就领一份政府生活补助到小学。从小学开始,生活补助和成绩挂钩。成绩达标的才能继续领取补助。如果成绩下降到一定程度(例如连续一年挂科),则补助取消。这样至少可以保证孩子不会因经济原因辍学。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某些专业(例如数理化成绩好的补贴就更多。)这个补贴到大学毕业取消。
乍一看,这和安卓杨计划类似,但实际上安卓杨要给美国80%的人口发钱,这个计划只要照顾不到15%的人口。就算也是每月发一千,也就5千亿左右。财政压力要小得多。
美国能不能实行类似的计划呢?小的补贴如助学计划还有可能。但大的方面如计划经济就很难了。因为这涉及到了根本的分配和制度。美国在罗斯福时期到冷战结束前或许还有这个机会。随着冷战结束,美国陶醉在当世无敌的美景里,资本的恶性充分释放,资产阶级越来越不愿意与劳动人民共享财富,分配越来越倾向于大资本。对于中产和贫民阶级收入下降积累的怨气则用种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来制造和转移矛盾。在可预计的将来,不论谁上台都是治标不治本。 美联储搞了很多年的量化宽松,一共印了3万亿左右。这笔钱并不是一印出来就立刻发给每个人的。而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经济。而且,由于这笔钱主要是用来给商业银行解套,其实并没有对一般货币流通产生巨大的冲击。这里有一篇比较通俗的解读(https://wisburg.com/articles/181086)
而安卓杨的撒钱是有乘数效应的。这笔钱直接发给个人。美联储规定的银行准备金率是10%(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monetarypolicy/reserve-maintenance-manual-calculation-of-reserve-balance-requirements.htm)那么三万亿用乘数效应的简单算式可得新增名义货币30万亿。这差不多是美国和中国的GDP总和。所以有这么多钱还是买不到这么多东西的。
另外,东西要生产出来是要时间的。而撒钱在现代社会来说基本是即时的。这样个生产上的延迟会进一步加剧商品的短缺,引起恶性通货膨胀。最终的结果是美元崩溃,失去世界货币的地位。
安卓杨按理说是布朗大学经济学学士。不应该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口号只能是画大饼。真搞这个就是学艺不精了。 撒钱并不是社会主义。其实这种撒钱方式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例如古罗马就有著名的“面包和赛马”(或译“面包和马戏”)。很显然古罗马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不论是古罗马还是美国现代,都是用“面包和赛马”来获得选票和维持稳定罢了。而在这个游戏中,谁的口号更夸张,谁更能撒钱就成了主要竞争取胜手段。
实物生产是需要时间的,而且也是有生产上限的。例如在没有科技突破前,投入再多的劳动力,粮食生产也有个上限。所以并不是投钱进去买粮食,粮食供应就会相应增高。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供给一定的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只会造成价格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
个人的需求是有限的。马克思说的生产过剩原因其实对普通人也成立。例如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说比尔盖茨虽然是亿万富翁,一顿饭也就吃一块牛排。而他的员工可能因为收入低吃不上牛排,于是生产就过剩了。普通员工其实也只能吃得下一块牛排而已。那么如果普通员工这时都能吃上牛排了,你再给员工多发一千块,他们还会投入到买牛排中去吗?
很显然不会。你可以说员工可以把钱花到别的地方去。那么问题又来了。前面说过,2018年美国人均GDP 是$62,853(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A939RC0A052NBEA )。这6万美元如果只是平均分配到个人头上其实是会造成购买力出问题的。
举例来说,现代一部个人电脑也就几百到几千美元,六万美元足可以买很多。但是一旦上升到服务器就至少几万了。上升到超算就要论亿了。六万美元是绝对不够的。那么钱如果集中起来花,很显然就可以购买服务器和超算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是这钱集中在谁的手里,也就是所有制的问题。但从使用效应的角度来说,这钱集中在比尔盖茨手中花出去,和集中在国有企业手中花出去其实是一样的。但如果资金分散在个人手中,则只能低效周转。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再投资。
所以现代国家刺激经济一般都不会采取直接发钱的做法。原因就是因为直接发钱只会造成漫无目的的消费和通货膨胀。即使国家要发钱,也要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将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建设。这就是注入渠道的不同。打个比方,注入资金好比用大水壶向小杯子里注水。如果一下子就吧水壶盖打开,把水壶翻过来倾倒,显然大多数水会撒到杯子外面去,流得到处都是。正确的方法应当是通过壶嘴控制流量注入杯子。
所以,马克思的学说里除了生产过剩,还要防止盲目生产。撒钱会造成盲目生产和通货膨胀,显然不是马克思主义。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动化生产使得多数人已经不必参与生产了。那么这部分人怎么办?只能国家养起来。 雨楼 发表于 2020-7-3 01:31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动化生产使得多数人已经不必参与生产了。那么这部分人怎么办?只能国家养起来。 ...
也可以感染新冠,化作春泥更护花,对不{:7_314:} 七月群山 发表于 2020-7-3 03:11
也可以感染新冠,化作春泥更护花,对不
零落成泥碾作尘吧 雨楼 发表于 2020-7-3 01:31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动化生产使得多数人已经不必参与生产了。那么这部分人怎么办?只能国家养起来。 ...
不劳动者不得食 mezhan 发表于 2020-7-3 18:57
不劳动者不得食
很可能有一天,多数甚至大多数人不需要劳动了~~咋办? 雨楼 发表于 2020-7-4 08:14
很可能有一天,多数甚至大多数人不需要劳动了~~咋办?
人闲是非多,你打我我打你;州闲乱事多,你抢我我抢你;国闲战乱起,打回起点去。
页:
[1]